【錯誤】網傳文章「生病的步驟:1虛→2寒→3濕→4凝→5瘀→6堵→7瘤→8癌。對應的症狀:1癢→2酸→3脹→4疼→5麻→6痹→7中風→8失覺」?
【錯誤】網傳文章「生病的步驟:1虛→2寒→3濕→4凝→5瘀→6堵→7瘤→8癌。對應的症狀:1癢→2酸→3脹→4疼→5麻→6痹→7中風→8失覺」?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3/30版】
中醫師指出,中醫理論中沒有傳言所指稱的「生病步驟」,而傳言引用很多看似中醫的名詞,但對有多處理解錯誤及誤用,其所描述的病因推導、病理機轉、症狀等,均不符合中醫理論。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圖文版(可左右滑動)
背景
社群平台與通訊群組流傳一則文章,內容如下:
「《生病的步驟》
1虛→2寒→3濕→4凝→5瘀→6堵→7瘤→8癌
對應的症狀:
1癢→2酸→3脹→4疼→5麻→6痹→7中風
→8失覺
《重要觀念》
身體不好,※不是先補,而是※先排毒
現代人,不缺補,缺排毒
老祖宗說~進出平衡才是健康之本!
進補不排毒,※虛不受補,是毒素太多影響人體的營養吸收。
※所有的病源於一個字:「堵」
※養生的精髓源於一個字:「通」。
#血液不通吃再好再貴保健品藥品都沒用!
大家都知道,路上堵車的時候,無論你開100萬的車,還是開10萬的車,一樣過不去,因為路不通!
因此,養生也一樣「血液通,百病消;血液不通,百病纏繞!」
所以要健康,首先疏通體內各種管道「排毒、排寒、排濕」徹底打掃體內環境!
1️.【虛】症:累、疲勞、沒精神。
2.️【寒】症:怕冷、晚上睡覺感覺冷。
3.【濕】症:就像雨天穿濕衣,身體重不舒服。
4.【凝】症:循環代謝慢,身體易痠痛。
5.【淤】症:麻木、脹痛、刮痧出黑紫點。
6.【堵】症:易生病,量變到質變形成瘤。
7.【瘤】症:堵的東西過多過久,積成塊狀。
8.【癌】症:瘤升級就是癌,到處竄。」
傳言有多種版本,也有以圖文形式流傳的版本。
圖1: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圖2: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圖3:社群平台圖卡。
查核
爭議點、傳言宣稱「生病的步驟:1虛→2寒→3濕→4凝→5瘀→6堵→7瘤→8癌」、「虛就會癢,寒就會酸,溼就會脹,凝就會疼,瘀就會麻,堵就會痹,瘤就會中風,癌就會失覺」,是否屬實?
查核中心諮詢林口台北長庚中醫內科醫師彭啟豪、中醫師蔡雅琪。
中醫理論中是否有網傳網傳生病步驟?
(一)彭啟豪表示,傳言錯誤理解和引用一些看似中醫的名詞,導出一個錯誤的結論。
彭啟豪說明,中醫的病因理論,至少會分成三種病因:內因、外因、不內外因。內因包含情緒的問題;外因包含六淫,例如風寒、暑濕、燥火等;不內外因則是飲食失節、跌倒外傷。而生病的第一個步驟,不一定是虛。以中醫的角度,至少會分為「虛」、「實」兩種,並且有可能是因實而致虛。由此可知,不是只有「虛」會讓人生病,傳言第一個步驟就錯了,後續推導過程與結論都有問題。
彭啟豪說,傳言提到的最後結果是癌症,但在臨床上、中醫理論中,現代人常因飲食或情緒失調,使氣滯而痰凝血瘀,最後才變成癌症,不是只有因虛而致病、罹癌。
(二)蔡雅琪表示,傳言雖然提到很多中醫名詞,但中醫領域並沒有傳言所指稱的「生病步驟」。
傳言說生病的第一步驟是「虛」,但是中醫講究平衡,不只「虛」(缺少)會生病,「實」(太過)也會生病。例如臨床上常遇到感冒的病患先表現出「實證」,如怕冷、流鼻水、咳嗽等,久病後才轉為表現出「虛證」。
蔡雅琪說,傳言可能要導向「沒有好好照顧身體就會得腫瘤癌症」這樣的觀點,但這樣的說法與推論太過簡略。人體很複雜,同樣是流鼻水,有人是過敏,有人是體質,有人是受天氣變化影響,也有人是其它原因,中醫會診斷時,會綜合身體各種症狀去治療,如果民眾身體有不適,還是要去看醫生。
綜合以上,傳言雖然引用很多看似中醫的名詞,但中醫領域並沒有傳言所指稱的「生病步驟」,且傳言對中醫名詞有多處理解錯誤及誤用,對病因的推導過程與結論均不正確。
網傳生病步驟會對應症狀?
(一)彭啟豪表示,傳言借用中醫的名詞,但多為誤用與錯誤理解,也有其自創的名詞。傳言提到的症狀對應也不正確,是隨意想像拚湊的病因和病理機轉推演,導出錯誤的結論,其概念與思考模式並不符合中醫理論。
彭啟豪舉例,以「虛」的症狀來說,虛分為很多種,例如「氣虛」的病患會時常感到疲累、想睡、沒精神;「陰虛」的病患則會亢奮、睡不著;「陽虛」的病患則會怕冷。而傳言說「虛就會癢」,但事實上「虛」不一定會癢,而「熱」、「濕」、「瘀」都有可能讓人發癢。
又傳言說「寒就會酸」、「溼就會脹」,但彭啟豪說,臨床上「寒」比較容易造成疼痛,「濕」會感覺身體沉重。「酸」較常是因為「虛」讓人無力而導致酸或麻木感;而「脹」則可能是因為「氣滯」所致。
彭啟豪表示,「堵」與「瘤」是傳言自創的名詞,傳言的描述比較像中醫說的「瘀」或「痰」,而「痰」在中醫理論中很廣義,不僅指一般民眾理解的有形之痰,也包含了各種身體的代謝廢棄物與發炎物質,包括淋巴結的腫塊、血液中過高的脂肪等。
彭啟豪說,中風的原因在現代醫學已經有清楚的說明,是腦出血或腦梗塞造成,「癌」會失覺也是傳言自創的說法,癌症如果壓迫到神經,則可能造成難以解決的疼痛。
(二)蔡雅琪說,傳言提到的「對應的症狀」,有多處錯誤。例如中醫談「虛」會分成很多種,像是「陽虛」、「氣虛」、「陰虛」、「血虛」等等,每一種虛對應的症狀各有不同,不能簡化說「虛」對應的症狀就是「癢」。而反過來說,「癢」只是身體的一個表現,會癢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有些人氣虛會癢,也有人寒凝會癢,中醫會去觀察病患的整體症狀,來推斷原因與治療方式。
蔡雅琪說,傳言提到「凝症」、「淤症」、「堵症」均非中醫用語。中醫用「凝」會說「寒凝」,意指寒氣凝結;提到「瘀」則會說「血瘀」,意為血液循環不流暢;而「堵」則接近中醫說的「滯」,常說「氣滯」,意即體内正氣滯流。
綜合以上,傳言借用中醫的名詞,但多為誤用與錯誤理解,甚至有自創名詞;傳言提到的症狀對應有多處錯誤,不符合中醫理論。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3/30版】
中醫師指出,中醫理論中沒有傳言所指稱的「生病步驟」,而傳言引用很多看似中醫的名詞,但對有多處理解錯誤及誤用,其所描述的病因推導、病理機轉、症狀等,均不符合中醫理論。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補充資料
傳言提到虛症、寒症、濕症等名詞,是否符合中醫說法?
(一)蔡雅琪說,中醫會用「證」字來指一種狀態,傳言用的「症」字比較像某一個症狀或病症,而「證」是結合多種症狀所做的分類。在門診上,會從身體總體的表現去看「證」對身體某部位的影響。例如「寒證」指的是「寒邪」,在不同部位會表現出不同症狀,寒證在脾胃會有消化問題,而寒邪在體表則可能影響皮膚散熱而使身體發癢。
(二)彭啟豪說明,中醫有所謂的「虛證」、「寒證」、「濕證」,但指的並不是症狀,而是證候,用來概括說明病人的病理狀態。中醫師在診斷病患時,會透過問診、脈象等多方瞭解病患的身體狀況,再來判斷他是不是有虛證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