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錯誤】網傳「終於有西醫肯告訴大家各種西藥有什麼副作用了...咳嗽吃止咳化痰的藥、抗生素,會將本來要排出體外的病原菌又壓回身體裡...過敏是排毒,用藥會將本來要排出來的毒素壓進身體裡...」?

【部分錯誤】網傳「終於有西醫肯告訴大家各種西藥有什麼副作用了...咳嗽吃止咳化痰的藥、抗生素,會將本來要排出體外的病原菌又壓回身體裡...過敏是排毒,用藥會將本來要排出來的毒素壓進身體裡...」?

事實查核報告#1298
網傳「終於有西醫肯告訴大家各種西藥有什麼副作用了...咳嗽吃止咳化痰的藥、抗生素,會將本來要排出體外的病原菌又壓回身體裡...過敏是排毒,用藥會將本來要排出來的毒素壓進身體裡...」?
發布日期/2021年10月28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0/28版】

一、專家指出,傳言的敘述多處錯誤,例如「吃消炎藥會將病原菌壓回身體裡」、「用過敏藥會將毒素壓回身體裡」、「溫度40度大部份病毒將被燒死」、「發炎是將血液中的病毒和細菌集中」、「止痛藥會提高罹癌的可能性」......等,均不是事實。

二、專家指出,發燒與發炎均是身體啟動免疫反應的機制,但過度發燒、過度發炎會影響身體機能,此時用藥反而可保護身體。過敏不是排毒,適當使用過敏藥,可避免過度免疫反應。

三、專家指出,部分胃藥確實會抑制胃酸分泌,但即使服用胃藥,胃仍會持續分泌胃酸,只有有胃疾、在完全缺少胃酸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消化功能下降等問題。

四、專家指出,沒有證據顯示安眠藥會造成癡呆。極少部分安眠藥會造成白血球低下的副作用,但十分罕見且視患者體質而定。

五、專家指出,服用降血壓藥物並不會影響自理能力或造成精神不佳;初次服用降血壓藥物或改變姿勢時,可能會有腳步不穩的狀況,但服藥一段時間後就可改善。目前並無證據顯示「高血壓藥會造成排尿困難」,相反地,某些高血壓藥可用來治療排尿困難。

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背景

社群平台與通訊群組流傳一則訊息,稱:

「❥❥ 終於有西醫肯告訴大家各種西藥有什麼副作用了,難得有醫生這樣說  ...  !

✔︎✔︎很受用,一定要收藏

...

1、打噴嚏:

當病原菌.灰塵,花粉等進入鼻腔後,身體的防禦系統啟動,通過打噴嚏的形式把它們打出來。

2、咳嗽:

如果病原菌沒有被打出去,就會進入上呼吸道,支氣管,身體啟動第二道防線,咳嗽將病原菌咳出。而我們以為咳嗽是病,馬上吃止咳化痰的藥,大量的抗生素(消炎藥),將本來要排出體外的病原菌

又壓回身體裡面去,於是身體的防禦系統進入了第三步。

3、乏力沒有食慾:

身體告訴我們要好好休息,集中體力對抗進入身體裡的病原菌,往往在這個時候,我們會強迫自己吃飯,吃飯需要消耗能量來消化食物,身體不想吃飯時,我們最好就不吃,增加喝水量,同時多喝蔬果汁。如果這一步沒做好,身體將進入第四步。

4、發燒:

一方面表示病原菌進入了血液,身體就啟動免疫力,表現為發燒,將病原菌燒死,當溫度升高到38.5度時,免疫力會增加一倍,溫度升到40度,大部份病毒將被燒死,我們只要喝足夠的水,人體永遠不會燒出問題,而我們打退燒針,吃退燒藥,卻幫了病毒的忙。於是身體將進入了第5個階段。

5、過敏:

防禦系統要將血液裡的毒素排出體外,因此皮膚會過敏,而我們現在大多數人用抗過敏藥,塗藥膏,將本來要通過皮膚排出來的毒素,再度壓進身體裡。

6、發炎:

身體為了保全大局,將血液中的病毒和細菌集中在一個地方,因此會出現紅腫熱痛的反應,我們又消炎吃大量的抗生素,又幫了病毒的忙,身體沒有辦法,只能進入第7個階段。

7、潰瘍:

人體是非常智慧的,為了保護身體,因此在發炎的地方爛掉,也不會讓病原菌到處跑。這時原材料不足的話,身體將潰瘍部位纖維化,進入第八步。

8、纖維化、硬化、疤痕化:

身體為了保護自己,將潰瘍處包裹起來,疤痕硬化後,病原菌也不能活動了,功能也不好了,人們為了舒服,又是大量的抗生素,50%的死亡跟硬化有關,進入第9步。

9、癌變、腫瘤化:

細胞為了適應新的環境只有突變,癌細胞是在嚴重缺水、缺氧、缺營養的情況下形成,從一個癌細胞發展到綠豆大小需要10-15年時間,而從綠豆大小發展成雞蛋大小只需要一年,癌症的潛伏期最少都有10-15年時間。

📌究竟為何持續吃藥卻無法長壽呢?

岡本裕醫師將揭開驚人的藥物真相!

●止痛藥

易忽略疾病的警訊且慢性造成免疫力(自癒力)低下,提高罹癌的可能性。

●胃藥

抑制胃酸分泌,導致消化功能下降,阻礙營養素吸收,容易罹患腸胃炎等感染症。

●安眠藥

會造成白血球功能降低、免疫力低下,出現癡呆症狀,也容易變成藥物依賴症。

●退燒藥

助長病毒攻擊力,感冒遲遲無法痊癒,造成體力流失,免疫力也跟著下降。

●抗生素

只能消滅細菌,無法消滅病毒,也會攻擊體內的有益細菌,破壞腸道環境。

●降高血壓藥

造成自立程度下降失去活力、缺乏集中力、腦袋不清楚,腳步不穩、排尿困難。

●降膽固醇藥

抑制體內輔酶Q10產生,身體無法順利製造能量。

越早知道藥物真相越好,藥愈吃,病愈難好!

(日本-岡本裕醫師)」


圖1: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圖2: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稱「咳嗽時吃止咳化痰的藥,大量的抗生素(消炎藥),會將本來要排出體外的病原菌又壓回身體裡面去」,是否屬實?

(一)查核中心採訪台中醫院家醫科醫師翁茂中。翁茂中說,單純的止咳化痰的藥理沒有抗生素與消炎藥,且抗生素是處方藥,合法藥局販售的指示藥和成藥也都不會含有抗生素。目前的主流醫學在治療感冒時,也不會使用抗生素。

翁茂中說,不過,如果民眾同時有多種症狀,醫生開立的藥包中含有多種成份,裡面就可能會有抗生素或消炎藥;另外,若醫師懷疑民眾的症狀是鼻竇炎或肺炎所引起,也有使用抗生素的可能。

(二)查核中心採訪北市聯醫中興院區藥劑科。中興藥劑科說明,止咳化痰藥與抗生素並不相同,止咳化痰藥的作用為緩解感染時身體產生的症狀,例如幫助痰液溶解、將病原體的屍體及身體產生的黏液清除;抗生素的作用則為攻擊病原菌。

中興藥劑科表示,抗生素與止咳化痰藥,一個治本(攻擊病原菌)、一個治標緩解症狀),通力合作,治療效果更好,並不會有把病原菌壓回身體裡的問題。

對於傳言稱抗生素為消炎藥,中興藥劑科補充,醫學上並沒有消炎藥這個名詞,也並不代表抗生素是一般民眾俗稱能消除發炎的藥物,而身體產生發炎反應有許多原因,包括細菌感染、病毒感染、損傷等,因此能治療這些疾病的藥物常被統稱為消炎藥。

綜合以上,止咳化痰藥沒有抗生素,抗生素是用來攻擊病原菌、止咳化痰藥是用來緩解症狀,不會有把病原菌壓回身體裡的問題。

爭議點二、傳言稱「過敏是排毒,用抗過敏藥、塗藥膏,會將本來要通過皮膚排出來的毒素,再度壓進身體裡」,是否屬實?

(一)翁茂中表示,過敏是免疫反應的一種,而免疫反應是很複雜的機轉,現今的醫學還無法完全瞭解,但傳言說「過敏是排毒」並不正確。

翁茂中說,醫學上講排毒,是指將不好的物質轉化後排出體外,大部分過敏反應並沒有排毒效果,人體具有此作用的器官首要是腎臟,將物質透過尿液排出;其次是肝臟,將物質轉化成膽汁排出;最後是汗腺,利用發汗將不好的物質排出,但透過發汗排出的不好物質的比例很少,以尿液與膽汁排出的較多。

翁茂中補充,過敏並不是聰明的免疫反應,對人體來說弊大於利,甚至完全沒好處,例如對花粉過敏的人,接觸到過敏源(花粉)打噴嚏,其實花粉進入鼻腔的量並不多,但卻會讓患者打噴嚏打好幾天;又例如過敏引發氣喘,更是完全沒好處,甚至會要人性命。因此,稱「過敏是排毒、使用藥物是將毒素壓回身體」並不正確。

(二)中興院區藥劑科說明,過敏反應跟排出皮膚毒素沒有直接關連,所以使用抗過敏的藥物,不會有壓抑毒素的作用,相反的,會避免過度免疫反應傷害皮膚。

綜合以上,過敏不是排毒,使用過敏藥也不會壓抑毒素。

爭議點三、傳言稱「體溫升到38.5度時免疫力會增加一倍,體溫40度時大部份病毒將被燒死…打退燒針、吃退燒藥是幫了病毒的忙,會助長病毒攻擊力,造成體力流失、免疫力下降」、「發炎是身體為了保全大局,將血液中的病毒和細菌集中在一個地方,吃大量的抗生素是幫病毒的忙」,這是真的嗎?

(一)翁茂中表示,傳言所描述的發炎反應的原理真事實情況相近,但卻很片面,並不完全正確。發炎反應包括紅、腫、熱、痛,發燒也是發炎反應的一種,發炎與發燒確實是身體對抗病菌而啟動免疫反應,會有代謝提高、血管更暢通、血球氧份加強輸送等效果。

然而,傳言忽略人體的免疫反應也有可能帶來壞處,雖然發燒跟發炎都是身體要跟病菌作戰、想要提升效率而啟動的反應,但有時病菌本身的毒性沒這麼高,身體卻過度免疫,反而傷害身體,如產生細胞激素風暴。以發燒為例,37.5度以上就算發燒,但體溫太高會使身體機能的調控出問題,因此,在過度發燒、過度發炎的狀況下,適當服用藥物、適度消炎退燒,才是保護身體的合適作法。

翁茂中同時指出,傳言的敘述也有很多不正確之處。傳言說「溫度升到40度,大部份病毒將被燒死」,這是錯誤的,40度無法殺死病菌,體溫對病菌的影響也沒這麼大,反而對人體的傷害比較大;而「發炎是將血液中的病毒和細菌集中在一個地方」這也不正確,發炎是動原免疫系統的機制,而不是集中病菌。

(二)中興院區藥劑科表示,發燒的時候,人體的核心溫度上身,此時確實能夠增加免疫力。感冒時服用退燒藥,會減低過度的發炎反應,讓人感覺舒服一點,但退燒藥並不會就此抑制免疫系統,也不會助長病毒攻擊力。所以,如果發燒感覺不適,還是能吃退燒藥。但須注意,如果持續多天高燒不退,要立即就醫,確認有沒有其他疾病。

中興院區藥劑科進一步說明,發炎作用是身體免疫系統啟動的效果,會召集白血球來攻擊病毒跟細菌,服用抗生素會減少病原菌的增生,所以是大大地幫助了自己身體的免疫系統。傳言稱「吃大量的抗生素是幫了的忙」並不正確。

綜合以上,傳言稱「體溫40度時大部份病毒將被燒死」、「吃退燒藥會助長病毒攻擊力,降低免疫力」、「發炎是將血液中的病毒和細菌集中」等,均不正確。此外,體溫升高與身體發炎,雖然是身體啟動免疫反應的機制,但過度發炎與過度發燒均會傷害身體,因此在過度發燒、過度發炎的狀況下,適當服用藥物、適度消炎退燒是保護身體的作法。

爭議點四、傳言稱「服用止痛藥易忽略疾病的警訊且慢性造成免疫力(自癒力)低下,提高罹癌的可能性」,是否屬實?

(一)查核中心採訪台中醫院藥師白乙妘。白乙妘藥師說明,止痛藥有三種,分別是「中樞性止痛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以及「鴉片類止痛藥」,不管是哪一種止痛藥,目前都沒有臨床證據證實止痛藥會「造成免疫力低下,提高罹癌的可能性」。

白乙妘提醒,癌症的成因很複雜,包括基因、飲食、作息、環境因素等等,而疼痛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如果民眾有疼痛症狀,建議不要習慣買止痛藥緩解,以免錯過治療疾病的最佳時間,應回診請醫生診斷、找出疼痛的根因並加以治療。

(二)中興院區藥劑科表示,如有慢性疾病或是癌症,未經過診斷自行購買止痛藥長期服用,確實會有延誤就醫風險因而加重病情。不過,止痛藥作用為抑制疾病產生的症狀,例如:緩解癌症導致的疼痛。目前醫學上沒有研究證實止痛藥有造成罹癌的風險。

綜合以上,沒有證據證實止痛藥會「造成免疫力低下,提高罹癌的可能性」。但是藥師建議,如果有疼痛症狀,不要習慣自行買止痛藥緩解,應請醫師診斷,以免錯過治療疾病的最佳時間。

爭議點五、傳言稱「胃藥會抑制胃酸分泌,導致消化功能下降,阻礙營養素吸收,容易罹患腸胃炎等感染症」,這否屬實?

(一)白乙妘說明,胃藥有不同種類,傳言稱「胃藥會抑制胃酸分泌」中指的是部分胃藥,並非全部胃藥皆為如此。而傳言稱「抑制胃酸分泌會導致消化功能下降、阻礙營養素吸收」,這種說法太過武斷,即使服用胃藥,胃部依然會分泌少許胃酸,仍可幫助分解食物、吸收營養。

此外,傳言稱服用胃藥「容易罹患腸胃炎等感染症」,指的是長期使用抑制胃酸的胃藥會改變腸胃酸鹼值,可能使特定細菌大量繁殖,導致腹瀉症狀,但民眾若沒有消化性胃潰瘍或胃食道逆流,不需要長期使用胃藥。正確遵照醫囑,短期且正常的使用胃藥並不會導致嚴重的副作用。

白乙妘補充說明,大部分藥品並不會引起腸胃不適,民眾看病時不應主動要求開立胃藥,醫生會綜合病人狀況判斷藥方;如果民眾長期胃痛,有可能是其他嚴重疾病所引起,切勿自行長期服用胃藥而延誤病情,應就診專業醫師進行診療。

(二)中興院區藥劑科說明,胃藥的作用確實是抑制胃酸分泌,當胃酸分泌過多,甚至導致胃酸逆流時,胃藥的主要功能是中和胃酸,保護胃部。

不過傳言稱「胃藥會致消化功能下降」並不正確。胃藥主要是調節胃酸,讓胃部回復正常功能,即使服用了胃藥,胃仍會持續分泌出胃酸,而停止服用胃藥後,身體功能會自行調節回正常狀態。只有在完全缺少胃酸的情況下,例如有胃部疾病,才會出現消化功能下降等問題。

綜合以上,並非所有胃藥都會抑制胃酸分泌。雖然部分胃藥會抑制胃酸分泌,但即使服用胃藥,胃仍會持續分泌出胃酸,只有患有胃疾、完全缺少胃酸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消化功能下降等問題。

爭議點六、傳言稱「安眠藥會造成白血球功能降低、免疫力低下,出現癡呆症狀,也容易變成藥物依賴症」,是否屬實?

(一)中興院區藥劑科表示,服用安眠藥與痴呆症狀無關聯性,若服用安眠藥有出現痴呆症狀,請尋求醫師協助,以釐清原因。

中興院區藥劑科指出,安眠藥有許多種類,極少部分有造成白血球低下的副作用,但發生率罕見,每個人體質不同,並非所有使用安眠藥的患者都一定會發生此副作用。

中興院區藥劑科進一步說明,對於長期使用安眠藥的病人,立即停藥時容易產生反彈性失眠症狀,多數民眾會認為是藥物依賴或安眠藥成癮,但其實改善導致失眠的因素,在醫師調整下有機會逐漸停止安眠藥使用。因此,建議長期服用安眠藥者,若想停藥,需與醫師討論,進行換藥或逐漸減藥,以避免反彈性症狀。

(二)白乙妘說明,無論是哪類安眠藥,都沒有證據證明傳言宣稱的「安眠藥會造成白血球功能降低,免疫力低下,出現癡呆症狀」,但傳言所說的「容易變成藥物依賴症」是對的,也有可能會有反彈性失眠的症狀,因此長期服用安眠藥者,如果想要停藥,應詢問醫生,應逐步緩慢減量再停藥。

綜合以上,服用安眠藥與痴呆症狀無關聯性,僅有極少部分安眠藥可能造成白血球低下的副作用,但發生率罕見,且視個人體質而定。長期服用安眠藥者若直接停藥,可能會有反彈性失眠的症狀,因此建議長期服用安眠藥者先詢問醫生,逐步減藥。

爭議點七、傳言稱「抗生素只能消滅細菌,無法消滅病毒,也會攻擊體內的有益細菌,破壞腸道環境」,是否屬實?

(一)中興院區藥劑科說明,抗生素是治療細菌感染的藥物,主要作用即為消滅細菌,確實無法消滅病毒,長期使用也可能消滅腸道正常菌叢。不過,一般像是呼吸道、尿道感染等可能會使用抗生素,療程通常僅3至7日,且當停止使用抗生素後,腸道自然會重新產生有益細菌。因此在遵從醫囑情況下,不必太過擔心副作用,按時服藥才能確保感染症得到控制。

(二)白乙妘表示,抗生素確實只能消滅細菌,無法消滅病毒,也可能攻擊腸胃道的益菌,雖然在完成抗生素療程後,腸道會重新產生有益的細菌,但如果是腸胃功能比較弱的人,例如容易便祕、腹瀉或消化不良者,可在服用抗生素期間或停藥後可斟酌補充益生菌,改善腸胃功能。

綜合以上,傳言的敘述正確,不過在完成抗生素療程後,腸道會重新產生有益的細菌。

爭議點八、傳言稱「降高血壓藥會造成自立程度下降失去活力、缺乏集中力、腦袋不清楚,腳步不穩、排尿困難」,是否屬實?

(一)白乙妘說明,服用降高血壓藥並不會影響患者的自理能力,也不會讓人精神不佳,傳言稱「降高血壓藥會造成自立程度下降、腳步不穩」,可能是指姿勢型低血壓造成的狀況。高血壓藥分為很多種,所有降血壓藥都有可能引發姿勢型低血壓,產生暈眩、容易跌倒,但這是短暫現象,剛開始服用或增加劑量時需格外小心觀察。如果服藥超過一週後,仍有姿勢型低血壓的症狀,應回診告知醫生評估用藥狀況。

白乙妘指出,傳言稱「高血壓藥會造成缺乏集中力、腦袋不清楚」,也不正確。高血壓藥不會直接影響意識判斷,但有些高血壓藥的不良反應可能會引發心跳降低、虛弱無力,或是受到其它副作用影響,影響患者判斷。至於傳言稱「高血壓藥會造成排尿困難」,也不正確,相反地,某些類型的高血壓藥,如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臨床上可用來治療排尿困難。

(二)中興院區藥劑科表示,病人初次服用降血壓藥物或改變姿勢時,可能會產生頭暈、站不穩等情況,提醒高血壓患者平日務必定期監測血壓,若服藥一段時間後仍持續有這些症狀,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更換劑量或藥物。

而傳言稱「高血壓藥物造成排尿困難」,以目前醫學研究來說,兩者並無直接關聯,若民眾有此排尿困難的症狀,請尋求醫師協助。

綜合以上,傳言稱「降高血壓藥會造成自立程度下降、失去活力、缺乏集中力、腦袋不清楚、排尿困難」,均非事實。相反地,有些降血壓藥可用來治療排尿困難。

爭議點九、傳言稱「降膽固醇藥會抑制體內輔酶Q10產生,身體無法順利製造能量」,是否屬實?

(一)中興藥劑科說明,降膽固醇的藥物一般指他汀類藥物(statins),其藥物作用於肝臟酵素,以降低膽固醇生成。另有許多物質需要藉助肝臟酵素生合成,輔酶Q10即是其中之一。

傳言稱「降膽固醇藥會抑制體內輔酶Q10產生,身體無法順利製造能量」,可能是因為輔酶Q10在肌肉細胞能量生合成扮演重要角色,而他汀類藥物可能造成肌肉副作用。但是,他汀類藥物造成肌肉副作用的原因,不一定是輔酶Q10減少所致,目前研究認為和個人遺傳基因體質較有關,另外,藥物間的交互作用,或是病患的其他共病(例如:慢性腎衰竭),亦會增加他汀類藥物肌肉副作用風險。

此外,服用他汀類藥物是否會造成肌肉細胞內輔酶Q10減少,目前尚未有明確一致的研究結果,有研究指出服用他汀類藥物會減少肝臟中輔酶Q10的合成,但亦有研究發現其實在肌肉或血液中輔酶Q10濃度並未受他汀類藥物影響,因此目前無法直接斷言他汀類藥物會抑制人體生成輔酶Q10。因此,傳言稱「降血脂藥物會讓身體無法順利製造能量」是不正確的訊息。

(二)白乙妘說明,降膽固醇藥物有很多種,傳言指稱的,應是指他汀類(Statin)降膽固醇藥,其他的降血脂藥物則不會影響輔酶Q10。

白乙妘解釋,他汀類藥物是HMG-CoA還原酶的抑制劑,可減少膽固醇生合成,但HMG-CoA還原酶同時也是輔酶Q10的合成酵素,如果抑制HMG-CoA還原酶的同時,也可能減少輔酶Q10的合成。輔酶Q10存在於粒腺體中,其中以心臟、肺臟、肝臟、腎臟較多,主要作用為促進能量生合成;缺乏輔酶Q10可能會有疲勞、肌肉疼痛等症狀。

白乙妘補充,若有民眾在服用「他汀類降膽固醇藥品」想要額外補充輔酶Q10的話,因輔酶Q10主要由肝臟代謝,使用前應先諮詢專科醫師意見並評估肝功能狀況,再決定是否需要選用;另外,由於輔酶Q10能降低抗凝血劑 warfarin的作用,因此有服用warfarin的病人不建議併用輔酶Q10,以免發生血栓風險。

綜合以上,降膽固醇的藥物之一他汀類藥物是HMG-CoA還原酶的抑制劑,可減少膽固醇生合成,但HMG-CoA還原酶同時也是輔酶Q10的合成酵素。不過,服用他汀類藥物是否會造成肌肉細胞內輔酶Q10減少,目前尚未有明確一致的研究結果。

結論

一、專家指出,傳言的敘述多處錯誤,例如「吃消炎藥會將病原菌壓回身體裡」、「用過敏藥會將毒素壓回身體裡」、「溫度40度大部份病毒將被燒死」、「發炎是將血液中的病毒和細菌集中」、「止痛藥會提高罹癌的可能性」......等,均不是事實。

二、專家指出,發燒與發炎均是身體啟動免疫反應的機制,但過度發燒、過度發炎會影響身體機能,此時用藥反而可保護身體。過敏不是排毒,適當使用過敏藥,可避免過度免疫反應。

三、專家指出,部分胃藥確實會抑制胃酸分泌,但即使服用胃藥,胃仍會持續分泌出胃酸,只有有胃疾、在完全缺少胃酸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消化功能下降等問題

四、專家指出,沒有證據顯示安眠藥會造成癡呆。極少部分安眠藥會造成白血球低下的副作用,但十分罕見且視患者體質而定。

五、專家指出,初次服用降血壓藥物或改變姿勢時,可能會有腳步不穩的狀況,但服藥一段時間後就可改善。並無證據顯示「高血壓藥會造成排尿困難」,相反地,某些高血壓藥可用來治療排尿困難。

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補充資料

一、止痛藥有哪些種類?不同止痛藥的差別是什麼呢?

白乙妘說明,止痛藥有三種,第一種是「中樞性止痛藥」,例如普拿疼,可止痛但不具消炎作用,建議一日用量最多不超過8顆,過量易導致肝毒性,每次間隔至少4小時。

第二種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具有抗發炎、止痛、解熱的效果,副作用包括腸胃不適、腹瀉、嘔吐等,此類藥品易發生過敏反應,若服藥後有過敏症狀,應立即回診告知醫生並註記藥物過敏記錄,避免重複開立。

第三種是「鴉片類止痛藥」,為管制藥品,需醫生處方才能使用,長期使用易有成癮性、耐受性,副作用包括便祕、腸道痙攣、口乾等等。

白乙妘提醒,疼痛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如果民眾有疼痛症狀,建議不要習慣買止痛藥緩解,以免錯過治療疾病的最佳時間,建議應回診請醫生診斷、找出疼痛的根因並加以治療。

二、胃酸的作用是什麼?胃藥的種類有哪些呢?

白乙妘說明,胃酸的功能包括幫助吸收鎂、鐵、鈣等礦物質,幫助吸收維生素B12,消滅食物中的細菌跟微生物,把大分子分成小分子以利腸胃道吸收。當民眾感到胃部疼痛、反酸燒心、胃脹氣明顯或食慾不振等症狀,有可能是胃黏膜受損。如果胃酸分泌過多刺激胃壁,會影響黏膜修復功能,因此需要服用胃藥,使胃部得到修復。

而胃藥依作用不同分為「中和胃酸」、「抑制胃酸」以及「黏膜保護劑」等不同種類,其主要作用可調節胃酸,讓胃部恢復正常功能,因此,傳言稱「胃藥會抑制胃酸分泌」中指的是部分胃藥,並非全部胃藥皆為如此。

三、安眠藥有哪些副作用呢?

白乙妘說明,目前醫療上常用的安眠藥簡單分為BZD(苯二氮平類)與non-BZD(非苯二氮平類,又稱為Z-drug)。

BZD的作用包括鎮靜、幫助睡眠、抗焦慮、抗痙攣、肌肉鬆弛,副作用包括嗜睡、疲勞、頭痛、視力模糊,有些人會有幻覺、肌肉不協調,長期服用後易產生耐藥性與依賴性,突然停藥可能產生反彈性失眠、躁動等戒斷症狀,但相較於已停用的老藥來說已相對安全。

而non-BZD則是單純幫助睡眠使用,可快速誘導睡眠,減少入睡時間,副作用則包括頭痛、腸胃不適,有些人會有前行式失憶症狀,即在吃藥後作出的行為,在醒來時完全不記得的狀況。

白乙妘進一步說,失眠的成因是很複雜的,醫生開立安眠藥時,會考量安眠藥的特性、病人失眠類型、患者身體狀況等來開立適合的安眠藥,因此建議民眾有失眠困擾時,應諮詢醫生評估失眠原因,開立安全、有效的藥物,並依據醫師指示使用,切勿自行增減藥量或終止藥物治療,保持正常作息,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均有助於改善失眠問題。

四、民眾會擔憂用藥可能造成的副作用或相關風險,藥師的建議為何呢?

(一)中興藥劑科表示,在藥品說明書或藥袋上面提供的副作用及風險標示,是指藥廠在藥品進行臨床試驗時所偵測到的副作用及風險資料,不表示有用藥後就一定會發生這些症狀,一般來說,按照醫師處方及藥師的指示、按時服用藥物,皆不需要太擔憂。若民眾有相關疑慮,可以在就診時告知醫師,讓醫師依照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適合的藥物。除此之外,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有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進行上市後藥品安全風險監測,若有相關藥物安全資訊皆會公告,請民眾放心。

(二)白乙妘藥師提醒,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患者都須長期服藥治療,若疾病控制不佳,嚴重的並不只是疾病本身,還有後續的併發症,因此不建議民眾因不實的謠言而任意停藥,穩定控制病情可減少併發症帶來的風險。在正確合理用藥的情況下,副作用都是相對輕微的,如果民眾認為服藥後的副作用會嚴重影響正常生活,應立即回診並諮詢醫師與藥師等專業人員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