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錯誤】網傳「科學家研究發現,在70到79歲這個年齡段的老人,每月平均有兩次健康問題…70到79歲這段時期,人的各種器官衰退較快。而進入80歲以後,疾病就會出現下降趨勢,精神和機體的健康則可恢復到60到69歲那樣的水平」?
【部分錯誤】網傳「科學家研究發現,在70到79歲這個年齡段的老人,每月平均有兩次健康問題…70到79歲這段時期,人的各種器官衰退較快。而進入80歲以後,疾病就會出現下降趨勢,精神和機體的健康則可恢復到60到69歲那樣的水平」?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0/12版】
一、醫師指出,生理機能的衰弱是呈現弧線向下的曲線,年紀越大,衰弱的速度越快,因此傳言宣稱「70歲後器官快速衰退,80歲後衰退速度趨緩、生理機能恢復到60歲狀態」等,不符合實際情況。
二、醫師指出,步行屬於低強度運動,對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效果尚且不足,傳言宣稱每天步行30分鐘可降心腦血管疾病風險6成並不正確。
三、傳言提及「STR三步驟」來辨識中風,專家指出,傳言所述的STR指標正確,但台灣較常用「FAST」指標,或口訣「臨『微』不亂」。
傳言提及多項養生建議,但以錯誤內容描述人體生理衰退進程,宣稱80歲後疾病出現下降趨勢且精神和身體機能可恢復到60歲水平。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背景
社群平台、通訊軟體流傳訊息宣稱:
「科學家研究發現,在70到79歲這個年齡段的老人,每月平均有兩次健康問題。令人驚訝的是,80到89歲這個年齡段的老人,每月的健康狀況,卻與60到69歲年齡段的老人一樣穩定。70到79歲這段時期,人的各種器官衰退較快。而進入80歲以後,疾病就會出現下降趨勢,精神和機體的健康則可恢復到60到69歲那樣的水平。因而,70到79歲這個年齡階段,被稱為危險年齡段。老年人要想高壽,70到79歲這十年至關重要。要平穩度過危險年齡段,就必須每天做到十個一。
1.一壺水。
三個時段喝一杯水,效果最佳。
晨起空腹一杯水,要小口慢慢喝,以補充水分。
睡前一杯水,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
運動後一杯水,補充運動時汗液帶走的電解質。
2.一碗粥
每天喝一碗約28克全穀物熬成的雜糧粥。如燕麥,糙米,玉米,藜麥等粗糧熬成的粥。
3.一杯奶
牛奶被譽為白色血液,它的營養是全方面的,鈣,脂肪,蛋白質等,均較為豐富。
4.一個雞蛋
人體對雞蛋蛋白質的吸收率,可高達98%。
5.一個蘋果
蘋果具有降低膽固醇,減肥,防癌,防衰老,增強記憶,使皮膚潤滑柔嫩等作用。
6.一個洋蔥
洋蔥營養價值極高,可降糖,降膽固醇,防癌,保護心腦血管,還能殺菌抑菌,防治感冒,補鈣健骨。
7.一塊魚肉
魚肉所含蛋白質容易被消化吸收,它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對身體較為有利。
8.一公里步行
每天步行30分鐘,患心腦血管病的機率會下降60%。
9.一項愛好
不管是養花,養鳥,集郵,釣魚,書畫,唱歌,下棋,旅遊,要保持與社會和大自然的聯繫。
10.一份好心情
老人保持良好的情緒,對身體健康極為重要。
這十個一並不難做到,讓我們認真過好每一天,全身心投入生活,平穩度過70到79歲這個危險年齡段。」
部分傳言版本在文末接續「辨識中風,讓我們記住S、T、R三步驟,請閱讀 並學習!身邊的人辨認不出中風的徵兆,中風患者就會嚴重腦傷…」的內容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宣稱,科學家研究發現,在70到79歲這個年齡段的老人,每月平均有兩次健康問題,80到89歲這個年齡段的老人,每月的健康狀況反而比較穩定,是否有此研究?
(一)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一般內科暨高齡醫學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陳英仁指出,此說法沒有科學根據。
學理上對自然老化的速度,目前比較被醫學界接受的是拋物線理論,表示器官走到一定程度會如拋物線般衰退。不過,器官會在哪一個時間點開始衰退,以及其衰退速度,皆因人而異。同樣50歲的人,健康狀況不同,器官老化的速度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二)國泰綜合醫院老人醫學科主治醫師黃柏堯指出,沒有看過相關的研究。不過,臨床上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很多人在50、60歲開始有慢性病,過了10到20年後,70到79歲這個階段開始出現明顯的併發症,讓患者感覺身體狀況明顯變差。有些人經過就醫治療後,可能在80到89歲控制住這些慢性病,處於與疾病共存的狀況,健康狀況趨向穩定。
黃柏堯說,最根本的原因,仍然在於中年時開始出現一些慢性病,建議這類慢性病患者應定期檢查,例如尿蛋白值、視網膜健康狀況等,避免突然出現有生命危險的併發症。
(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余文瑞指出,並未看過這樣的研究,且傳言僅表示「研究」,並未說明研究出處、研究對象的老人有哪些,也未解釋實驗受測者的代表性,因此傳言宣稱並不可信。
爭議點二、傳言宣稱,「70到79歲這段時期,人的各種器官衰退較快,被稱為危險年齡段,80歲之後疾病出現下降趨勢,精神和機體的健康則可恢復到60到69歲的水平」,是否有學理依據?
(一)陳英仁說,每個人的健康狀況不同,例如女性在45歲左右開始進入更年期,卵巢不分泌足夠的女性賀爾蒙,但有人35、36歲卵巢就開始不分泌賀爾蒙,有人到了55歲仍有正常的月事。儘管每個人的器官衰退速度不同,以器官自然老化的拋物線理論來說,老化速度是剛開始緩慢,但是年紀越長,器官衰退速度越快。因此,人不會在特定的年齡期間,衰退速度特別快或慢,而傳言所稱「70歲後器官快速衰退,80歲後衰退速度趨緩」也是違背自然。
陳英仁補充,要減緩老化速度,要在平時就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控制危險因子,適當運動,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以及身心靈的平衡,就能減緩器官功能衰退的速度。
(二)黃柏堯指出,醫學上生理機能的衰弱是弧線向下的曲線,年紀越大,衰弱的速度越快,且生理機能一旦進入衰弱的狀態,整體的生理功能就會一直往下走。因此不會如傳言所述,80歲時的生理機能恢復到60歲的狀態。
黃柏堯說,生理機能的衰弱通常是70歲開始發生,只是通常在衰弱前期,尚能自己打理生活起居,到了後期需要請看護協助,這段落差會感覺很明顯。但在後期需要人協助的狀態,病人可能比較沒有感覺到持續的衰弱。
(三)余文瑞指出,人體器官的衰退是隨著年齡增長,衰退速度越快,且普遍來說,許多慢性病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產生併發症,癌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會隨著年紀增加。因此傳言宣稱「70到79歲衰退速度較快,80歲後衰退速度趨緩」,並不符合實際狀況。
爭議點三、傳言宣稱,每天步行30分鐘,患心腦血管病的機率會下降60%,是否有學理依據?
(一)陳英仁說,每天步行30分鐘,運動強度恐怕不夠。
陳英仁補充,過去國民健康署建議「三三三」,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至少30分鐘,每次運動心跳至少達到每分鐘130下。現在的「強度運動」則建議「三四三」,每週至少運動三次,一次最少45分鐘,每次運動心跳到達每分鐘130下的時間至少持續15分鐘。如果強度運動做不到,建議「五四一」的中等運動,一週最少五次、一次最少45分鐘、每次運動心跳到達每分鐘110下的時間至少15分鐘。要做到中等運動或強度運動的頻率與強度,才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
(二)查核中心諮詢專精運動醫學的嘉義長庚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王定中。他表示,2021年8月一則外電引述美國神經病學學會研究指出,中風病人每天走路30分鐘可以降低54%的早期死亡率。回溯其研究,是講述有運動的中風病人,死亡率較低。根據另一篇2000發表與JAMA的研究確實也發現,有運動習慣者,中風的風險較低。
不過,王定中說,運動有助降低中風風險且也鼓勵運動,但並不像傳言說的如此決斷「走路30分鐘就可降低6成的中風風險」,且原始論文對運動強度也有建議,走路半小時不如快走或慢跑半小時。
(三)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科主治醫師蘇彥伯指出,走路是低強度的運動,對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效果恐怕沒那麼好。
蘇彥伯說,根據2020年歐洲心臟學會的建議指引,在一週中強度的活動至少累積到150分鐘, 或是進行高強度的運動75分鐘,可以減少二到三成心血管風險。中強度運動例如慢跑,高強度運動則是足球、游泳等有競速性質的運動。原則上,運動的程度要會喘、流汗、心跳加速、肌肉痠痛、可以運動到大的肌肉,且運動習慣要持之以恆。
蘇彥伯也提醒,如果本身有心血管疾病、心臟功能不好的患者,建議運動前和醫生討論,避免突然採取太強的運動,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四)余文瑞指出,傳言宣稱並無科學根據,雖然「步行」對長者來說是身體能負荷、對健康有益的運動,但要能降低心腦血管60%風險,其運動強度恐怕不夠。
爭議點四、傳言提及S、T、R三步驟是否能辨識中風?
查核中心在第481號查核報告中查證此傳言。
(一)查核中心採訪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又嘉,他表示,網傳訊息所提到的三個方法是對的,但台灣更常用的是「FAST」也就是「辛辛那提中風指標」。
陳又嘉解釋,FAST由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提出並最早開始使用,F代表Face,檢視患者臉嘴是否歪斜;A代表Arm,看患者單側的手臂有沒有下垂、無力;S代表Speech,看患者說話時是否出現大舌頭、結結巴巴、含滷蛋等現象;T代表Time,請家人朋友儘快送醫,並協助記錄患者中風發作的時間點,醫師會評估患者發作時間,採取適宜治療的方式。
(二)查核中心採訪亞東醫院中風中心主任唐志威,他表示,傳言所述的STR指標正確,這也是中風最常見三個症狀。不過,他沒有聽過此指標,台灣比較常用的是另一個口訣:臨「微」不亂。
(三)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官網資料,國健署結合台灣神經學學會、台灣腦中風學會資源,將FAST中風口訣中文化—「臨微不亂」。
「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或單側舉不起手腳(ARM)。
「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或嘴角歪斜(FACE)。
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SPEECH)。
別「亂」快送醫:看到以上其中一種徵兆,立刻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TIME)。
結論
一、醫師指出,生理機能的衰弱是呈現弧線向下的曲線,年紀越大,衰弱的速度越快,因此傳言宣稱「70歲後器官快速衰退,80歲後衰退速度趨緩、生理機能恢復到60歲狀態」等,不符合實際情況。
二、醫師指出,步行屬於低強度運動,對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效果尚且不足,傳言宣稱每天步行30分鐘可降心腦血管疾病風險6成並不正確。
三、傳言提及「STR三步驟」來辨識中風,專家指出,傳言所述的STR指標正確,但台灣較常用「FAST」指標,或口訣「臨『微』不亂」。
傳言提及多項養生建議,但以錯誤內容描述人體生理衰退進程,宣稱80歲後疾病出現下降趨勢且精神和身體機能可恢復到60歲水平。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參考資料
Science Daily〈People with stroke who walk 30 minutes per day may have 54% lower risk of early death〉
【部分錯誤】網傳「辨識中風,讓我們記住S、T、R三步驟…如果(患者)舌頭『彎曲』或偏向一邊,那也是中風的徵兆。上面四個動作,患者如果有任何一個動作做不來,就要立刻撥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