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長壽不在於運動,而在於靜養...人的一輩子心跳次數有限...心率和壽命成反比,運動導致心率加快,新陳代謝加快,細胞分裂和老化必然也會加快...」?

【錯誤】網傳「長壽不在於運動,而在於靜養...人的一輩子心跳次數有限...心率和壽命成反比,運動導致心率加快,新陳代謝加快,細胞分裂和老化必然也會加快...」?

事實查核報告# 1237
網傳「長壽不在於運動,而在於靜養...人的一輩子心跳次數有限...心率和壽命成反比,運動導致心率加快,新陳代謝加快,細胞分裂和老化必然也會加快...」?
發布日期/2021年9月27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9/27版】

一、專家指出,過去確實有研究認為心率和壽命成反比,但缺乏大規模統計資料,且影響壽命的因素很多,此說法並未被主流學界認可。

二、專家指出,運動時雖然心跳增加,但有運動習慣的人,未運動時的心跳次數反而較低,平均每日的心跳次數會比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低。這是因為有運動習慣的人,心肺功能較好,讓心跳次數變慢。因此,心跳慢是心肺功能好的附帶結果。

三、專家指出,運動能加速血液循環,增加代謝率,有助於血管健康和控制血糖、膽固醇,建議慢性病患者適度運動,有利控制疾病。

因此,傳言建議不要運動,宣稱「靜養才能長壽」,為「錯誤」訊息。

圖文版(可左右滑動)

背景

社群平台、通訊軟體流傳一段影片,搭配文字訊息指稱:

「專家說,長壽不在於運動,而在於靜養。

我們應該正確理解,生命在於運動,運動不等於長壽。

因為心率和壽命成反比,運動導致心率加快,新陳代謝加快,細胞分裂和老化必然也會加快。

笨重的大象,心率每分鐘40次,平均壽命為80歲。

速度第一的獵豹,壽命卻只有20年,而烏龜的心率10,不出意外壽命幾乎都能達到百歲以上。

世界上運動員很多,但長壽的運動員卻很少,青壯年時代越威猛,到了中晚年就衰敗的越快。

歸根結柢,人的一輩子心跳次數是有限的,達到一定次數的心跳,生命也就到頭了。

所以請記住,長壽在於靜養,靜養不排斥適當的運動。比如太極、瑜珈、快走等,但千萬別狂奔、狂跑、狂跳。

有些人是不適合運動的,比如體質虛弱者,因為人體的元氣是有限的,對於體質虛弱者,其實應該靜養。若參與運動,將會耗損更多元氣,得不償失。

再比如肝病、腎病患者,參與運動必將加重病情,這類病人就適合靜養。

正如曹操所言,盈縮之期,不獨在天,養怡之福,可以永年。

養,指養生,包括飲食起居,生活習慣。

怡,指開心,是精神心理狀態。

一個人會不會生病,是由體內因素決定的,好比同樣的天氣,有人感冒,有人健康。

氣候是外因,是相同的,但由於每個人體質免疫功能等內因不同,結果也不相同。

一個人長壽與否,是先天基因和後天調養決定的,並不是運動可以決定的。

作為百獸之王的老虎、獅子,勇猛無比,但都短壽。

而烏龜與蛇少運動卻長壽。

眾所周知,全世界的體育運動員,平均壽命才55歲。全世界長壽職業人群,大部分出自畫家、書法家、學者。

運動是利弊共存的,關鍵在於了解自己的身體特徵,適合別人的,不一定就適合自己。

俗話說,人參吃死無罪,黃蓮治病無功。人參是補藥,對於氣虛者來說是如此,但對於陰虛體質的人,結果就完全相反了。

所以不能一味強調,幹什麼對身體好,吃什麼對身體好。

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獨立個體,存在個體差異。對別人好的,不一定對你自己就好。

無論做什麼要學會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隨波逐流。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生命在於運動,長壽在於靜養,這是非常有道理的一篇文章。值得每個人細細評讀。」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宣稱「長壽不在於運動,而在於靜養,因為心率和壽命成反比」,是否屬實?

(一)查核中心諮詢專精運動醫學的嘉義長庚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王定中。 他指出,從1997年到2005年開始,科學界確實陸續有些論文提到心律和壽命成反比,但因缺乏大規模統計資料,因此沒有廣泛為主流接受。舉例來說,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很高,但並沒有任何數據證明,日本人的心跳比較慢。

王定中說,傳言的說法,運動會增加心跳,而心跳快的人壽命較短,因此不建議運動,是錯誤推論。每次心臟收縮會打出血液,為了打出足夠的血量供應身體運作,會需要增加心跳速率,但長期有運動習慣者,心臟輸出功能較強較好,不需要增加心跳次數。運動有助心跳下降,有運動習慣者心臟功能較好,平靜心跳通常會比較低。心跳慢和壽命長的因果關係尚未被證實,也不宜如傳言一般以獵狗和烏龜對比人類的壽命。

王定中表示,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SCM)和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建議,18至65歲的健康成年人應維持每週150分鐘的有氧運動,以及至少2天的肌力訓練。熱愛運動的澳洲人的標準更高,要求每週最少要210分鐘的中等強度鍛鍊或125分鐘劇烈運動,但也沒有證據顯示,澳洲人的平均壽命短。

相反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5年發布的世界各國人民平均壽命,喜歡運動的澳洲人是全世界第四,總體壽預期 82.8歲。有許多因素影響平均壽命,包括醫療狀況、營養狀況等等,不能只從運動跟靜養來看。

(二)台灣大學運動設施與健康管理碩士學位學程教授林信甫指出,影響壽命的因素很多,和基因、生活習慣也有關,心跳不是影響壽命的決定性因素。人的生活習慣、飲食也不能與野生動物類比,傳言將人與動物類比來推論降低心跳才能長壽,是錯誤推論。

爭議點二、傳言宣稱「運動導致心率加快,新陳代謝加快,細胞分裂和老化必然也會加快」,是否屬實?

(一)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廣祚指出,就他所知,沒有任何研究指出在健康的人身上,運動會導致壽命減少。運動會加速血液循環、細胞能量消耗,但是不會造成細胞凋亡。

李廣祚說以心臟來說,心臟肌肉的細胞數量幾乎是固定的,不會再生產出新的心臟肌肉。在運動訓練下,心臟肌肉只有越來越強壯,不會走向凋亡、死亡。

李廣祚說,沒有運動的人,得到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機會很高,對健康和壽命造成負面影響。壽命也不會比有運動的人長。

(二)臺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廷遠指出,運動當下確實會讓心跳變快,但有運動習慣的人,平均整天的心跳反而比較低。

林廷遠說,運動後心肺功能會加強,新陳代謝也會加強,如果搭配喝水,反而能加速排除人體代謝的廢物。

(三)林信甫指出,適當的運動會增加代謝率,有助於消耗熱量,達到控制體重的效果。「運動導致細胞分裂和老化」,是在極端的、過度劇烈的運動狀態下,增加細胞的氧化壓力,導致提早老化。

林信甫建議,應該強調「適度運動」,一個星期運動二、三次,不會加速老化,反而能增加心率變異率,增加抗氧化能力。有研究顯示,運動能降低老化的速度。以血管功能來說,運動可以增加人體的血流量,讓肌肉比較容易獲得養份,血流量也能幫助維持血管功能,讓血管功能較好,也比較不會硬化。

爭議點三、傳言宣稱「人的一輩子心跳次數是有限的,達到一定次數的心跳,生命也就到頭了」,是否屬實?

(一)李廣祚指出,此說法沒有科學實證,如果要確定一個人的心跳最多到幾次,必須從出生或胎兒開始有心跳開始計算,測量直到死亡的心跳數,並要搜集數百、甚至數千筆資料,才能算出人一生的平均心跳數,再去推論心跳數是否有上限或下限。換言之,「人一輩子心跳次數有限」並無實證研究基礎。

(二)林信甫指出,就文獻上確實曾有人提出這樣的假說,但此說法並未受到主流學界認可。

林信甫說,如果這個假說成立,反而更需要運動。規律運動已經被研究證實能增加心率變異性,降低心跳次數,也能增加心臟收縮力。從這個角度來看,運動能降低休息時候的心跳。換言之,運動當下雖然心跳加速,但是有運動習慣的人,在休息時候的心跳次數反而較低、血壓也會穩定。

(三)林廷遠指出,從過去一些觀察性研究,確實發現平均心跳比較低的人,身體越健康、壽命也越長。但不是因為心跳低,導致壽命增加。而是因為這些人心肺功能好、體力好,心跳不用跳很快,所以心跳就比較慢。所以是因為這些人有運動,心肺功能好,肌肉比較發達,身體循環比較好,所以壽命較長,心跳慢只是附帶的結果。

林廷遠也指出,並不一定心跳越慢,壽命就越長,例如甲狀腺低下、有服用降低心律的藥物,或是心臟出問題,導致心跳很慢,在這些情況下,心跳慢不代表壽命就越長。

爭議點四、傳言宣稱「長壽在於靜養,人體的元氣有限,對於體質虛弱者,其實應該靜養。若參與運動,將會耗損更多元氣。再比如肝病、腎病患者,參與運動必將加重病情,這類病人就適合靜養」,是否屬實?

(一)王定中說,許多研究都已經證實,人若常坐著不動,基礎代謝率低,跟身體慢性發炎、肥胖、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有關,因此可確定的是,長期靜養只會讓身體健康下滑。

王定中說,如果人都只從事緩和運動,也不被認為足夠,還必須重視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因為目前已知的科學證據都顯示,肌少症與諸多疾病有關,也跟癌症及其他疾病的存活率有關。

王定中說,傳言認為體弱者不能運動,這樣的論點也不成立。臨床上都會建議病人應衡量身體和體力狀況,維持運動習慣,就算是癌症病友、心臟病患或脊椎開刀者,都鼓勵應該要運動。「只有不適合的運動,沒有不能運動的病人」,運動可以加強病人的心肺功能跟新陳代謝,有助維持體能狀況。

(二)林廷遠指出,每個人適合的運動不一樣,體能也不一樣。如果本身有慢性疾病,可以諮詢醫師進行什麼運動比較適合。很多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患者,醫師也是建議規律運動。

林廷遠強調,運動後血壓會降低、心臟負荷也會降低。運動越多,膽固醇降低,血管比較不會堵塞,血糖比較平穩,糖尿病的危害比較少。只是每個人的體能狀況不同,適合的運動種類、強度、時間就因人而異,要看本身慢性病的狀況、體能的狀況,也和年紀相關。

因此,肝、腎臟慢性病患者,視體能狀況進行適合的運動,慢性病的控制有幫助。

(三)李廣祚指出,傳言所說的「靜養」,可能是要做修復,但是要看它修復什麼。如果是扭傷、肌肉發炎,當然需要靜養,讓肌肉發炎恢復後再開始訓練。又如心肌梗塞、心臟發炎的患者,可能需要短時間的靜養,來讓心臟內部的功能穩定,避免發生嚴重的心律不整。但是過了急性期,仍需要進行心肺訓練來改善器官功能。

李廣祚說,以肌肉細胞來說,肌肉細胞的數量是固定的,它有明顯的用進廢退的狀態,整天臥床的患者,肌肉以每天3-5%速度萎縮。當肌肉質量會越來越少,體力就會越來越虛弱。要長出肌肉,除了足夠的營養,還需要透過運動給肌肉壓力。

李廣祚說,如果是肝硬化的患者。當肝臟已經受到病毒侵襲而發生纖維化,這些纖維化不會因為「休息」而恢復。這是幾乎不可逆的過程。而像腎臟細胞不會再生,靜養不可能讓細胞再生出來,對整體的器官功能也不會有幫助。相反地,肝、腎臟病患者需要適當運動,一直靜養只會讓身體狀況越來越差。

爭議點五、傳言宣稱「全世界的體育運動員,平均壽命才55歲。全世界長壽職業人群,大部分出自畫家、書法家、學者」,是否屬實?

(一)彰化師大運動健康研究所特聘教授古博文表示,有研究指出,專業運動員雖然承受長期且高強度的運動訓練,但相較於一般人,他們的死亡風險顯著較低,有較長平均餘命。例如2011年的研究顯示環法自行車手平均壽命為 81.5 歲,而法國、義大利、比利時人均壽命為73.5歲。

(二)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副教授吳佩芳指出,傳言以職業分類與比較並不客觀,其中有諸多因素與條件,不宜直接比較。

爭議點六、對於「運動」和「壽命」的關聯,是否有相關研究?又應如何解讀?

(一)吳佩芳指出,人類的壽命長短、健康程度不只與運動有關,也涉及個人心裡、遺傳、外在環境、社會、醫療條件,不應單純比較運動與壽命。

吳佩芳說,運動能訓練心臟的工作效率,提高輸送氧氣的功能,降低休息時的心率,有規律運動反而會減少一天的總心跳數。世界衛生組織則建議,18-65歲每週應累計中等強度的運動150-300分鐘,即可提高心臟的工作效率。

(二)古博文表示,2012年一項針對13篇長期追蹤研究進行文獻回顧指出,相較於活動不足者,從事規律身體活動者的平均餘命多了0.4至6.9年。另外,2019年也有研究發現,相較於低身體活動量者,中等活動量與高活動量 者分別多了3.88年與4.51年的平均餘命。因此可知,一般人每週至少從事150分鐘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有助於延長壽命。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9/27版】

一、專家指出,過去確實有研究認為心率和壽命成反比,但缺乏大規模統計資料,且影響壽命的因素很多,此說法並未被主流學界認可。

二、專家指出,運動時雖然心跳增加,但有運動習慣的人,未運動時,由於心肺功能好,心跳慢,平均每日的心跳次數會比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低。因此,心跳慢是心肺功能好的附帶結果。

三、專家指出,運動能加速血液循環,增加代謝率,有助於血管健康和控制血糖、膽固醇,建議慢性病患者適度運動,有利控制疾病。

因此,傳言建議不要運動,宣稱「靜養才能長壽」,為「錯誤」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