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接種疫苗要打在右手臂、離心臟遠一點」「打疫苗最好遠離心臟,因此最佳部位是(1)打屁股、(2)大腿、(3)右臂,避免打左臂,因左臂離心臟太近了」?

【錯誤】網傳「接種疫苗要打在右手臂、離心臟遠一點」「打疫苗最好遠離心臟,因此最佳部位是(1)打屁股、(2)大腿、(3)右臂,避免打左臂,因左臂離心臟太近了」?

事實查核報告#1098
網傳「接種疫苗要打在右手臂、離心臟遠一點」「打疫苗最好遠離心臟,因此最佳部位是(1)打屁股、(2)大腿、(3)右臂,避免打左臂,因左臂離心臟太近了」?
發布日期/2021年7月13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7/13版】

一、專家指出,新冠疫苗可能導致的罕見副作用,如血栓、心肌炎,都與接種部位無關。傳言稱「接種部位要遠離心臟」以預防不良作用,並無科學根據。

二、專家指出,mRNA疫苗導致罕見心肌炎的機轉尚未明確。研究發現,重症的新冠病人中,有6成也有心肌受損,染疫導致的心肌炎比接種疫苗而心肌炎的風險明顯為高。

三、新冠疫苗採用肌肉注射,能夠產生較好的免疫生成性和較小副作用。成人一般接種在手臂,在接種處所的安排較為方便、避免穿脫衣物;但小孩手臂肌肉較少,可接種於屁股或大腿。

四、專家指出,新冠疫苗接種在左手臂、右手臂、屁股和大腿均可,但因接種疫苗接種處可能紅腫熱痛,一般會打在非慣用手。若施打在屁股,坐臥時恐短暫不適。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背景

社群平台和通訊軟體近期流傳訊息指稱:「以下施打疫苗注意事項,謹供參考:

1.請以右手施打,因為離心臟比較遠,如果打左手的話離心臟較近且怕會有血栓及不舒服的問題。

2.請在施打之前要先吃飽飯,煮一鍋稀白粥(喝溫的,類似像喝米漿),可預防打完之後的不舒服。

3.並在飯後喝250cc的溫開水在去打。

4.請在打完之後再喝250cc的溫開水。

5.準備普拿疼預防發燒用(要買非消炎性的)。

※※中醫師教導,朋友打完之後沒有不舒服的症狀。這5點很容易做到,而且做了也無害,說不定真能幫助緩解不適。



圖1: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也有傳言指出,mRNA疫苗接種在「右臂」較佳。師母同學與他老師OO院士聊到猜測BNT及莫德納mRNA疫苗產生心肌炎及心包炎副作用的原因,可能是少量的mRNA進入心臟及周圍的細胞,這些細胞會表現spike protein在細胞表面,因此疫苗接種產生的抗體會攻擊這些細胞,也就是把這些細胞當成是病毒,院士馬上說疫苗接種要打在右手臂,比較遠離心臟,她同學想這樣做也沒有壞處,提供給大家參考。


圖2: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還有訊息搭配一則新聞報導指稱:「
打疫苗最好遠離心臟,因此最佳部位是(1)打屁股、(2)大腿、(3)右臂,避免打左臂,因左臂離心臟太近了!」

新聞報導片段指出,mRNA疫苗比較容易進入各個細胞,它是脂肪的,不需要經過受體,有機會進去心臟,做出棘蛋白,表現在心臟表面,免疫系統開始作用的時候,看到心臟表面有棘蛋白,就會產生抗體來對付,導致發炎。因此會選注射在右臂,離心肌稍微遠一點,最好的選擇是打屁股或大腿。


圖3: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宣稱「接種疫苗要以右手施打,因為離心臟比較遠,如果打左手,離心臟較近,怕會有血栓及不舒服」,是否屬實?

(一)查核中心7月13日諮詢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申昌。他表示,目前外界對新冠疫苗產生血栓機轉較為瞭解,是因為極少數的人打了疫苗之後,其產生的抗體會去結合血小板第四因子,因免疫反應而導致血栓。

林申昌,說疫苗造成血栓與注射部位距離心臟遠近並無關連。

(二)查核中心在第1047號查核報告曾就「接種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為什麼會引起罕見血栓」,採訪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王宗道、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鍾飲文。

專家指出,新冠疫苗導致罕見血栓的原因,仍在探討中。目前較為主流的說法是,感染新冠病毒或接受疫苗後,身體產生抗體,但有些抗體不但不會消滅病毒,反而會辨識血小板第四因子進而消耗血小板,讓血小板數目變少,而抗體跟第四因子結合後,就會跟滾血球一樣變成複合體,繼續活化一連串的免疫反應而形成血栓。

綜合以上,接種新冠疫苗產生的罕見血栓,與接種疫苗部位距離心臟遠近無關。

爭議點二、傳言宣稱,「mRNA疫苗接種在右臂為佳,要遠離心臟,因罕見副作用心肌炎的發生可能與mRNA會進入心臟和周圍細胞,細胞表現出病毒棘蛋白,導致疫苗抗體攻擊細胞」,是否屬實?

(一)林申昌說,媒體報導中,有專家宣稱,打新冠疫苗應距離心臟遠一點,因疫苗可能跑到心臟周圍細胞,導致細胞表現出病毒的S蛋白,抗體就會對心肌細胞發動攻擊而導致心肌炎,但這樣的說法並無根據,聽起來像憑空想像。

林申昌表示,根據美國CDC說明,mRNA疫苗確實可能出現罕見的心肌炎副作用,但發生機率很低,且有數個特色,包含接種第二劑時比第一劑容易出現、好發生於年輕男性,且通常症狀輕微、並不致命,但為什麼mRNA疫苗會導致罕見心肌炎,目前國際並無定論。

林申昌說,臨床上心肌炎常與病毒感染有關。其機轉也與免疫反應有關,當身體遭受感染,在對抗病毒中產生抗體。原本抗體應該去攻擊病毒抗原,卻把身體細胞上的蛋白質誤認成抗原,若發生在心肌細胞,抗體就不適當地攻擊心肌細胞,導致心肌炎。

林申昌表示,根據研究發現,在比較嚴重的新冠病人中,有6成患者心臟都有受傷,也可能跟免疫風暴有關。因此也可知道,感染新冠病毒者,其遭遇心肌炎的風險和嚴重程度,都遠大於接種疫苗後可能產生的心肌炎風險。

至於為什麼接種疫苗後罕見的心肌炎多發生在年輕人身上,林申昌說,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年輕人的免疫反應比較強,因此產生了不適當的免疫反應;另一個說法是mRNA疫苗有脂質包覆,心肌細胞也有脂質,可能因此產生作用,但這些說法都還沒有找到能明確解釋的機轉,因此都只是假說,需要更多研究驗證。

林申昌說,但無論如何,疫苗引起心肌炎與接種部位無關。如果與接種部位有關,那麼應該接種第一劑就會出現,不會直到第二劑才產生心肌炎。把接種部位和心肌炎發生串在一起,實屬無稽之談。

(二)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指出,mRNA疫苗有可能產生心肌炎的副作用,此副作用集中在30歲以下的男性,發生機率極低,而且目前為止這些心肌炎都很輕微,還沒有人因為心肌炎死亡,年長者不需要過度擔心會有心肌炎。

林氏璧說,目前mRNA疫苗產生的心肌炎,致病機轉不明。傳言宣稱「mRNA疫苗有機會進入心臟和周圍細胞...」等,這是這位專家的個人意見,目前並不確定其致病機轉為何。而且疫苗是在肌肉注射,會進入手臂附近淋巴系統,促使免疫系統產生抗體,不會因為注射在左手或右手而有太大的差別。

綜合以上,國際對於疫苗導致罕見心肌炎的機轉和成因,仍在研究當中,尚未有定論。傳言稱「疫苗接種在右手臂,遠離心臟,可防心肌炎」並無根據。

爭議點三、傳言稱「最佳接種部位是打屁股、大腿和右臂」,是否有學理依據?

(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鍾飲文在7月4日高雄市防疫記者會表示,新冠疫苗要採用肌肉注射,肌肉注射可以得到比較好的免疫反應,且副作用也會比較少。

鍾飲文說,將疫苗打在手臂三角肌,它就會傳到腋下淋巴結,成功傳遞訊號給免疫細胞,發出訊號開始製造抗體,疫苗打到肌肉層的吸收會比較慢一點,停留時間較久,可以刺激免疫細胞接受抗原刺激,誘發免疫反應,所以可以產生更多抗體。

(二)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表示,根據研究和臨床實務發現,接種mRNA疫苗可能出現延遲性的大型局部反應,多發生在疫苗接種後一週,接種部位會腫起一大包,又腫又熱、又痛又癢,是mRNA疫苗的特有皮膚反應,目前機轉不明。此症狀多數會在4天左右消退。

蔡長祐表示,一般成人接種疫苗多在手臂,但如果要接種在屁股或大腿,除了接種時較不方便外,以學理來推估,若接種的屁股或大腿發生延遲性的大型局部反應,民眾可能會
「坐立難安」,無法好好坐下或躺臥,久站也可能不適。

(三)護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高靖秋表示,一般肌肉注射選擇部位以屁股及手臂為主,尤其小孩子最常注射屁股。但成年人如果要在屁股注射,需要脫褲子,除了需要比較隱私的空間,而且注射好要再著裝整衣,較為耗時,因此,打手臂較為方便。

高靖秋說,至於要打在左手或右手,應該沒特別要求,但因為多數台灣民眾慣用手是右手,所以會習慣打左手,以免接種部位發生腫痛,打在非慣用手比較不影響活動。

(四)林氏璧說,慣用右手的人,若相信傳言而接種在右手,可能會在注射疫苗後有局部腫痛的副作用,在生活上造成一些不便。基於這個原因,林氏璧不建議慣用右手的民眾,特地讓疫苗在右手注射。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7/13版】

一、專家指出,新冠疫苗可能導致的罕見副作用,如血栓、心肌炎,都與接種部位無關。傳言稱「接種部位要遠離心臟」以預防不良作用,並無科學根據。

二、專家指出,mRNA疫苗導致罕見心肌炎的機轉尚未明確。研究發現,重症的新冠病人中,有6成也有心肌受損,染疫導致的心肌炎比接種疫苗而心肌炎的風險明顯為高。

三、新冠疫苗採用肌肉注射,能夠產生較好的免疫生成性和較小副作用。成人一般接種在手臂,在接種處所的安排較為方便、避免穿脫衣物;但小孩手臂肌肉較少,可接種於屁股或大腿。

四、專家指出,新冠疫苗接種在左手臂、右手臂、屁股和大腿均可,但因接種疫苗接種處可能紅腫熱痛,一般會打在非慣用手。若施打在屁股,坐臥時恐短暫不適。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