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5月27日後,台灣改為Ct30以上都算陰性,於是後來確診數一路下滑」?

【錯誤】網傳「5月27日後,台灣改為Ct30以上都算陰性,於是後來確診數一路下滑」?

事實查核報告#1045
網傳「5月27日後,台灣改為Ct30以上都算陰性,於是後來確診數一路下滑」?
發布日期/2021年6月19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6/19版】

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訂的「確診標準」未曾改變,2021年5月27日調整的是「解隔離」的Ct值標準。傳言把「解隔離標準更新」誤解為「確診標準改變」,並有錯誤推論。

二、針對「確診數」,專家指出,這一波的疫情為變種病毒株,無症狀、潛伏期尚未發病患者的Ct值很低,易被檢測出來。最大挑戰是這群患者有傳染力卻無明顯症狀,為「隱形傳播鏈」,必須熱區快篩、精準疫調等方式去找出確診者。

三、專家指出,政府因應醫療量能下修「解隔離」標準,符合條件的解隔者,仍可能出現病程變化讓Ct值起伏,或身體深處還有病毒只是喉頭沒驗到的狀況,解隔後仍應持續注意身體狀況,有異狀速就醫。

傳言把「解隔離標準」誤解為「確診標準」,並有錯誤的推論,因此,為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背景

社群平台和通訊軟體近日流傳訊息指稱:

「知道為何確診數降低嗎?美日兩國訂C值40以上寸算陰性,台灣則訂C值35以上為陰性,但自5月27日後,蔡政府改成CT值30以上都算陰性,於是後來確診數就一路下滑到維持在200~300間#這個政府連攸關人命的數字標準都可以來操作。」

另有傳言版本是:「知道為何近日確診數降低嗎?美日兩國訂Ct值40以上才算陰性,台灣則訂CT值35以上為陰性,但自5月27日後,蔡政府改成CT值30以上都算陰性,於是後來確診數就一路下滑

彰化一60多歲里長確診在醫院治療

後來CT值達30,醫生讓他回家

可4天後他突然死亡,到院前就死了,這不就是我們CT值判斷過於寬鬆造成的嗎?

#說他CT值30陰性可回家 #但4天後他就死了

#這個政府連攸關人命的數字標準都可以拿來操作」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圖2: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指揮中心於5月27日宣布調整的是什麼?

查核中心檢視,指揮中心在2021年5月27日更新嚴重特殊性傳染性肺炎病例定義,新增內容是將「快篩陽性」列為通報條件,當天記者會宣布改變「解隔離」標準。但並未宣布跟確診標準相關的措施。

指揮中心在5月27日宣布更新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確診個案處置及解隔離治療條件明訂住院隔離治療的無症狀或輕症個案,退燒至少1天,且症狀緩解,且距發病日已達10天(無症狀者,發病日以採檢日計算)即可解除隔離,並由衛生單位開立居家隔離通知書,後續進行7天居家隔離。

若為住院隔離的非輕症者,需同時符合下列三項條件,得解除隔離治療,條件包含:退燒至少1天,且症狀緩解;距發病日已達10天(無症狀者,發病日以採檢日計算),且一次呼吸道檢體核酸檢驗陰性或Ct值大於等於30。

爭議點二、傳言稱「美日兩國訂Ct40以上算陰性,台灣則訂Ct值35以上為陰性,但自5月27日後,蔡政府改成Ct值30以上都算陰性於是後來確診數就一路下滑」,是否屬實?

(一)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傳言稱「判定確診的標準降到Ct30」,應該是有所誤解,指揮中心日前宣布的是「解隔離標準」,Ct值30以上可解除隔離,而不是確診標準。

陳秀熙說,台灣判定新冠肺炎確診的標準近期並沒有改變,判定的依據是檢體分離並鑑定出新型冠狀病毒或核酸檢測陽性,因針對檢體分析病毒基因成本較高,一般以核酸檢測為依據,當Ct值介於30至35弱陽狀態時,還會再次採檢確認。

陳秀熙說,傳言並推論「最近確診數變少跟Ct值改變有關」,除了把確診標準和解隔標準混淆以外,目前疫情傳播的變種病毒株,已知的資料顯示,不管患者是無症狀、在症狀出現就確診或發生症狀後才確診,Ct值約在19至22間,意即無症狀者的Ct值就很低了,核酸檢驗也會驗得出來。

陳秀熙也說,此波疫情的防治重點在隱形的感染,因為確診者在發生症狀前或無症狀者,Ct值很低仍有傳染力,但如果快篩沒辦法找到就會被漏掉,必須有效匡列接觸者、有家戶接觸的就要快篩,及早阻斷傳播鏈。傳言的推論「把Ct值直接扣連到確診數降低」並不正確。

(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在2021年6月16日記者會說,另一個民眾常見對Ct值的混淆是,日前將解隔離標準調整到Ct值30,外界因此質疑是不是因此調低了確診標準,但5月27日調整的是「解除隔離」標準。

羅一鈞說,民眾質疑確診標準是不是比國外低,訂在35以下才確診,實際上,確診標準並沒有用Ct值35來判定,有些個案Ct值38、40,也會因為驗到病毒而判定確診。

爭議點三、網傳彰化一名里長因Ct30解隔,但4天後死亡,是否有此事件?民眾應如何理解此事件?

(一)查核中心查找《聯合新聞網》等媒體報導,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在6月15日記者會對外說明,彰化15日新增2名新冠感染者死亡個案,其中一人為60餘歲里長,與西南角大家族餐敘群聚案有關。個案在5月23日後發病,6月初確診,治療滿10天後,依照中央標準出院並回家自主健康管理。但到了第四天,個案身體不舒服,送到醫院前已沒有呼吸心跳,有急救但沒有救回來。因為自主健康個案,醫院依程序進行採檢,個案為陰性。個案本身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史,依規定,個案仍屬第五類傳染類個案,必須依照相關規定火化,死亡證明也為新冠肺炎。

(二)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教授施信如說,科學上難以單用Ct值就確認病人的狀況。現在的解除隔離標準是,住院病人若發病已達10天,症狀緩和,且Ct值在30以上,就可解除隔離。這是考量醫療量能,無法讓輕症的病人長時間佔床,權衡之下的決定。但Ct值大於30,可能身體深層還有病毒,只是在喉頭沒採到,也可能因為身體還有病毒,因此又突然轉成重症。

施信如表示,政府訂定解隔標準,但臨床醫師跟病人都要了解,不可能一個檢驗值就可以完全判斷病情,病人解隔離回家之後也要注意身體狀況,有不舒服的話,就要回來就醫。不可有解隔離就是戰勝病毒的心情。測不到病毒可能有很多原因,除了已經康復外,也有可能是在肺部深層還是有病毒,但喉頭側不到。

(三)陳秀熙說,針對彰化這樣的個案,原因很難釐清,但變種病毒的新冠肺炎感染者,Ct值變化可能大,有可能今天驗30,之後卻掉下去變成22或25。因此,就算確診者符合Ct值高於30的解隔標準,也一定要繼續健康觀察。因為這波疫情確診者有些是相對脆弱的長者,Ct值有可能會掉下去。但政府考量多數病人Ct值超過30可能已經都康復,也不宜繼續佔住病床,讓後續有需求者進不來。

陳秀熙表示,隨著疫情變化,當病人數沒這麼多,醫療量能也應隨時間再調整,指揮中心應該也會考量再調整解隔離標準。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6/18版】

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訂的「確診標準」未曾改變,2021年5月27日調整的是「解隔離」的Ct值標準。傳言把「解隔離標準更新」誤解為「確診標準改變」,並有錯誤推論。

二、針對「確診數」,專家指出,這一波的疫情為變種病毒株,無症狀、潛伏期尚未發病患者的Ct值都很低,易被檢測出來。最大挑戰是這群患者有傳染力卻無明顯症狀,為「隱形傳播鏈」,必須熱區快篩、精準疫調等方式去找出確診者。

三、專家指出,政府因應醫療量能下修「解隔離」標準,符合條件的解隔者,仍可能出現病程變化讓Ct值起伏,或身體深處還有病毒只是喉頭沒驗到的狀況,解隔後仍應持續注意身體狀況,有異狀速就醫。

傳言把「解隔離標準」誤解為「確診標準」,並有錯誤的推論,因此,為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參考資料

衛生福利部-嚴重特殊性傳染性肺炎病例定義

衛生福利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確診個案處置及解隔離治療條件

美國CDC-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加拿大政府-National case definition: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WHO COVID-19 Case definition

〈彰化增2確診死亡 60多歲里長出院自主管理突送醫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