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Thread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健康

【事實釐清】網傳影片「口罩噴酒精漏水實驗」?

事實查核報告#990

【事實釐清】網傳影片「口罩噴酒精漏水實驗」?
發布日期/2021-05-24 11:20:22

一、專家表示,酒精會破壞口罩的防潑水層和帶有靜電的熔噴層,使口罩的靜電過濾吸附能力下降,建議民眾不要用酒精消毒口罩。

二、專家指出,酒精會暫時改變口罩外層化學結構,導致防潑水能力下降。一旦酒精揮發完,防水特性可以大部分恢復,但是過濾帶有病毒的飛沫、微粒之效果無法回復。

【更新聲明 2021/05/26 】本報告修改更新摘要「口罩過濾帶有病毒的飛沫、微粒」相關文字,以求文意準確。特此感謝讀者的指正。

背景

近期通訊軟體上流傳一支影片,影片中的人用口罩盛水,一開始水並無漏出,另一人以酒精噴盛水的口罩外層,水立刻漏下。影片中的人以此表示「酒精不能噴口罩,不能消毒,這個是防疫的大破口…不能用了,知道嗎?所以不能拿酒精消毒」。


圖1:通訊軟體流傳影片擷圖


圖2:網傳影片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影片實驗稱「把酒精噴在口罩表面,會造成防疫缺口」,是否屬實?是否建議此作法?

(一)查核中心採訪中山醫學大學職安系副教授賴全裕。賴全裕表示酒精會破壞口罩帶有靜電的熔噴層,強烈建議民眾不要用酒精消毒口罩。

賴全裕指出,口罩中間的熔噴層纖維表面有靜電駐極,可以利用靜電吸引捕捉1微米以下的微粒,藉此過濾較小粒徑微粒;而若使用酒精消毒口罩,不僅會暫時破壞外層防潑水層的表面結構,也會破壞口罩纖維帶電的情況,甚至導致口罩濾材的帶電量下降50%,使過濾飛沫、微粒的效果下降。

(二)查核中心在編號第761號查核報告採訪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管控護理師姜秀子。姜秀子說,對於醫用口罩,滴精油或噴酒精都是高危險的動作,無論將精油、酒精等滴在口罩內還是口罩外,都可能會破壞口罩結構,並影響口罩的生物性防護力。

姜秀子補充說明,口罩的使用有一定的規範,加溫或加濕都會降低口罩靜電捕捉微生物與細菌的能力,也會改變口罩的通透性。為了維持防護力,口罩一旦噴到污染物、濕氣或水滴,就要更換;即使是正常使用口罩,人在呼吸時,口鼻也會有濕氣,因此在日常使用下也需要更換口罩。

(三)查核中心諮詢臺灣區不織布工業同業公會,不織布公會指出,不能用酒精消毒口罩。口罩過濾病毒的原理是口罩中間熔噴層的靜電吸附機制,因為病毒不能單獨存活在空氣中,必須吸附在飛沫、空氣微塵上,口罩利用熔噴層過濾飛沫、微塵微粒等,而酒精會破壞熔噴層的靜電吸附過濾能力。

爭議點二、為何在傳言影片,口罩噴上酒精就會漏水?

(一)賴全裕指出,口罩外層的「紡黏層」有防潑水能力,酒精會暫時影響紡黏層的表面張力,導致對水防護能力下降。主要是外層紡黏不織布的表面張力受到酒精影響,一旦酒精揮發完,口罩紡黏層的防水特性可以大部分恢復,但是口罩中間層的熔噴布纖維的帶電情況已經被酒精破壞,過濾帶有病毒的飛沫、微粒的效果無法回復。

(二)針對影片中「口罩噴上酒精就會漏水」的情況,不織布公會解釋,一般的醫療口罩結構,外層是防潑水的紡黏不織布、中間是熔噴層、內層則不一定,有的是撥水纖維做的熱壓不織布;如果是外科手術口罩,則內層也是紡黏不織布製作。但如果用酒精噴過口罩,口罩的表面張力會被改變,因此在影片裡,口罩噴上酒精之後就會漏水。

結論

一、專家表示,酒精會破壞口罩的防潑水層和帶有靜電的熔噴層,使口罩的靜電過濾吸附能力下降,建議民眾不要用酒精消毒口罩。

二、專家指出,酒精會暫時改變口罩外層化學結構,導致防潑水能力下降。一旦酒精揮發完,防水特性可以大部分恢復,但是過濾帶有病毒的飛沫、微粒之效果無法回復。

參考資料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第761號查核報告:【部分錯誤】網傳「防護變種病毒與寒流,用牛樟芝純精油或進口純天然的薄荷油,點在口罩中間…薑片或薑粉煮黑糖濃汁早晚各飲一杯…用圍巾、腹圍保暖」?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錯誤

事實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
錯誤

事實
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