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錯誤】網傳「Ct12 案例如果在您旁邊咳嗽,從你的口罩與臉頰之間的縫隙都可以有『幾萬個』病毒鑽進你的呼吸道,但是 Ct30 以上的案例,就算在你面前咳嗽,你都還不見得會中。Ct12 跟 SARS 那時一樣,同一個空間待太久都有機率中」?
【部分錯誤】網傳「Ct12 案例如果在您旁邊咳嗽,從你的口罩與臉頰之間的縫隙都可以有『幾萬個』病毒鑽進你的呼吸道,但是 Ct30 以上的案例,就算在你面前咳嗽,你都還不見得會中。Ct12 跟 SARS 那時一樣,同一個空間待太久都有機率中」?
經查:
一、專家指出,確診者Ct值12比Ct值30的病毒量較高,但不直接等於傳染力高。確診者的傳染力變項很多,若猛打噴嚏,飛沫噴濺力道大,或未戴口罩,傳染風險均會較強。
二、接觸者染疫風險的高低,關鍵為個人是否落實防護措施;若戴好口罩、不留口鼻縫隙,能降低感染風險。
三、新冠肺炎與SARS都是飛沫傳染疾病,只要與確診者同處一段時間以上,若未做好防護措施,確實會有感染風險。
四、因應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升溫,考量病床量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2021年5月26日上午9時30分記者會宣布,指揮中心已於5月17日修訂公布,只要確診者距離發病或採檢日達10天以上,且PCR採檢Ct值≧30者,可完成解隔離程序,並自主健康管理7日;如為Ct值<30者,則入住集中檢疫所。
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2021/05/26 更新聲明】:因應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升溫,本報告更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關於確診者解隔離新標準,調整摘要、爭議點二及結論內容。本報告將隨指揮中心公布新政策滾動調整。
背景
社群平台與通訊群組近期流傳一則訊息,內容如下:
「宜蘭遊藝場的確診患者中,有一個是 CT=12。
CT 值簡單說,就是做幾次PCR(複製樣本2倍),CT 就加多少,例如 CT12 的病人,表示只要在機器上複製12次就能偵測到病毒顆粒,CT30 就要複製30次才能偵測到。所以 CT12 和 CT30 的差異約26萬倍!
CT12 的意義:只有拿超高濃度的標準品(樣本),才有辦法做到 CT12,裡面的基因數大概都是每毫升幾千萬~上億個(病毒)
這種 CT12 案例如果在您旁邊咳嗽,從你的口罩與臉頰之間的縫隙都可以有「幾萬個」病毒鑽進你的呼吸道。這個感染機率就大很多了,而新北這次的是CT18,所以非常危險。
但是 CT30 以上的案例,就算在你面前咳嗽,你都還不見得會中,CT12 跟 SARS 那時一樣,同一個空間待太久都有機率中。
所以大家出門記得戴口罩,這次英國株及其變種 B.1.1.X 系列,傳染疫力確定比武漢株強。」
圖1: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圖2: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PCR是什麼? Ct值很低一定代表傳染力很高嗎?
(一)查核中心採訪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專任副教授兼生物科技學系/所主任林翰佐。他表示,目前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核酸檢測方式是利用定量聚合酶連鎖反應法(q PCR)。這個方法主要是透過酵素的作用,在試管當中進行循環性的複製,由於DNA的複製是採用「半保留」(semi-quntitation)的方式,所以在理想的狀況下,每經過一次循環,DNA量會擴增一倍。qPCR的機器在核酸偵測上有他的靈敏度限制,一般會以人工的方式定義「閥值」(threshold),而核酸訊號超過閥值時的循環數,稱為Ct (cycle threshold)。
林翰佐指出,理論上,Ct13 的樣本,原始濃度為Ct12的兩倍。傳言所言,Ct12樣本的核酸濃度,約為Ct30的20多萬倍,這是以2的(30-12)次方 = 2的18次方 = 262144所得來的數據,傳言的計算方式並無錯誤,且有關Ct12的病毒量的換算,也與傳言所稱每毫升幾千萬至上億沒有太大落差。
不過,林翰佐說,Ct數值低一定程度代表病人病程處於較高的病毒時期,不過核酸檢驗結果跟感染力並非完全相等。其一是qPCR 檢測無法分辨核酸來自於具有感染力的病毒或是已被免疫系統破壞的病毒;其二是若採樣的位置不同,可能會有相當差距的結果。
(二)查核中心採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兒童感染科主任黃高彬。黃高彬表示,通常Ct值低代表病毒量偏高,但與傳染力不是線性的正相關。
他舉例說,只要做好防護,就算處在Ct值很低的人旁邊,風險也不會比較高。又比如說,一名Ct值很低的重症患者,就算病毒量高,但其呼吸微弱,能釋放的病毒量相對有限,傳染力並不會更強。
爭議點二、傳言宣稱「CT12案例在旁邊咳嗽,口罩與臉頰之間的縫隙都可以有幾萬個病毒鑽進你的呼吸道」、「CT30 以上的案例,就算在你面前咳嗽,都還不見得會中,CT12 跟 SARS 那時一樣,同一個空間待太久都有機率中,是否屬實?
查核中心諮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兒童感染科主任黃高彬及感染症專家、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
(一)黃高彬表示,一般來說Ct值低者傳染風險較高,但其病毒量要穿透口罩,有很多變數要同時考慮,Ct值不是唯一的判斷基準。如確診者的年紀、平常有沒有運動、肺活量高低、有沒有帶口罩等。若病人咳嗽、打噴嚏力道很弱,噴出的病毒就有限;加上旁人若有戴好口罩防護,並不會有「幾萬個病毒鑽入呼吸道」的情事發生。
黃高彬說,因新冠肺炎是飛沫傳染,只要是確診者,只要還在傳染期,在同一個地方待一段時間、沒有良好防護,都有傳染給他人的風險,並不一定是Ct值12才有風險。根據現有臨床研究資料顯示,Ct值34以上百分之百無法培養出病毒,就可說幾無傳染力。但Ct33以下,仍可能培養出病毒,也還是有傳染風險。
(二)李秉穎表示,傳言所稱Ct12案例咳嗽,口罩與臉頰縫隙會有幾萬個病毒,這樣的說法並無根據。Ct12者的病毒濃度比較高,但病毒穿透口罩的能力與口罩的緻密度、飛沫微粒子動力以及配戴口罩的密合程度等有關,與確診者身上的病毒濃度無關。
李秉穎說,若確診者在身旁、近距離地打噴嚏,動力愈大,穿透力愈大,而民眾口罩又沒戴牢,口鼻有縫隙露出,吸入病毒的風險就增加,其關鍵在於是否戴口罩,以及口罩是否有戴好,而不是病毒有多濃。
李秉穎表示,新冠肺炎是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染,根據目前匡列確診者接觸者的原則,若沒有適當防護、保持安全距離,和確診者共處15分鐘以上就有機會被傳染,就會被匡列,與Ct值多少無關。有戴口罩,方可降低風險。
(三)因應本土疫情升溫,為保全醫療量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2021年5月26日上午記者會宣布,針對確診者解除隔離作業,指揮中心已於5月17日修訂公布,只要確診者距離發病或採檢日達10天以上,且PCR採檢Ct值≧30者,可逕行完成解隔離程序,並自主健康管理7日,以提升病床週轉率;如為Ct值<30者,則入住集中檢疫所。
結論
一、專家指出,確診者Ct值12比Ct值30的病毒量較高,但不直接等於傳染力高。確診者的傳染力變項很多,若猛打噴嚏,飛沫噴濺力道大,或未戴口罩,傳染風險均會較強。
二、接觸者染疫風險的高低,關鍵為個人是否落實防護措施;若戴好口罩、不留口鼻縫隙,能降低感染風險。
三、新冠肺炎與SARS都是飛沫傳染疾病,只要與確診者同處一段時間以上,若未做好防護措施,確實會有感染風險。
四、因應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升溫,考量病床量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2021年5月26日上午9時30分記者會宣布,指揮中心已於5月17日修訂公布,只要確診者距離發病或採檢日達10天以上,且PCR採檢Ct值≧30者,可完成解隔離程序,並自主健康管理7日;如為Ct值<30者,則入住集中檢疫所。
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