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莉莎莎肝膽排石法爭議】用科學素養和媒體素養 正確判斷資訊
記者劉芮菁/報導
網紅愛莉莎莎與網紅醫師蒼藍鴿的「肝膽排石法」爭論,成為春節假期最熱門話題,實際上,愛莉莎莎誤信醫學假知識的現象,也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查核中心採訪學者,建議閱聽人要掌握「查詢三種以上不同說法」、「科學不能只讀一篇報告」,理解「名人不等於專家」的科學和媒體素養,才能過濾真假知識,當個聰明的閱聽人。
YouTuber愛莉莎莎介紹「肝膽排石法」影片,被網紅醫師YouTuber蒼藍鴿拍影片反駁,指出其說法並無科學根據,面對部分網民質疑和攻擊,愛莉莎莎一度上傳影片反擊,指稱她拍影片之前不是沒有做功課,且她所推薦的療法也有很多名人背書,但影片上架後引發醫界和網路輿論抨擊,這位網紅最終將影片下架。
這一場爭論不只是「網紅槓專業醫師」的醫學爭議,實際上,用Google搜尋「肝膽排毒法」,可以找到大量的文章,有名人推薦的健康專書、親身體驗、讀書報告等,連大學的圖書館也收藏類似主題的書。這個被主流醫學駁斥的「偽科學知識」或「另類療法」,一般民眾並不容易用「Google做功課」來拆解。
查Google不等於「做功課」
「首先要破除的是『查Google等於做功課』的迷思。」教授媒體素養的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劉慧雯說。她觀察此事件的發展,一開頭就點出最容易犯的迷思。
她解釋,「Google」只是協助把出現某個關鍵字的資訊集合在一起,這些資訊沒有經過辨識、篩選,但醫療議題複雜性很高,需要進一步討論其中的證據、推論及判斷,這時候Google就不等於「做功課」。
至少找出三種不同的說法
「閱聽人可以做的是,至少要從Google提供的材料裡,找到三種不同的說法,而不僅止於三個不同的消息來源而已。」她強調,她解釋,Google搜尋僅是初步動作,它顯示的資訊可不可信在於後續判斷,大部分的人都是輸入關鍵字後,只瀏覽第一頁的搜尋結果,Google的搜尋結果可能有數十頁。
劉慧雯說,最常見的是,輸入特定關鍵字之後,出現大量相同說法的連結,網路上很多內容都是抄來抄去,仔細看會發現它都是同一段文字。如果Google搜尋結果,出現的都是一樣的文字、一樣的內容,那它就視為同一個消息來源;如果不斷搜尋都是單一內容,就表示沒有其他人去查證這個內容,或是增加新的資訊,這時就應該對這則資訊表示存疑。
她以「黎智英被判刑」事件訊息為例,各家媒體報導會可能採取不同立場與角度處理這則新聞。閱聽人可以檢視多家不同立場的報導,就能從中知道「黎智英被判刑」是真的,但有人支持、有人反對、有人靜觀其變,「在了解有這麼多看法後,閱聽人對這件事的態度就比較厚實,而不是只有單一選項。」她說。
劉慧雯指出,當我們知道不同意見後,會發現不同意見之間有模糊地帶,或有看不懂的專有名詞、不知道的人名,這時候可以繼續Google下去,查詢這些看不懂的名詞。劉慧雯說:「只Google一次是最糟的用法,既然要利用Google,就好好Google到底。這個技術是我們本來就會的,唯一的差別是有沒有恆心繼續搜尋下去。」
搜尋醫療資訊 需要有科學及媒體素養
關注科學傳播的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黃俊儒說,從資訊判斷的角度分析愛莉莎莎的事件,可以從「媒體素養」和「科學素養」兩個角度來談。
黃俊儒從媒體素養的角度分析,閱聽人必須知道Google顯示的搜尋結果不是世界全貌,現在有很多搜尋引擎的優化技術,有些人努力把關鍵字推到閱聽人面前,還有很多醫療聯廣平台,讓業者付費撰寫專欄。這些平台會產出沒有經過審核的文章,並夾帶商業行銷的目的,再搭配網站優化、廣告投放技術推播到閱聽人面前。這是民眾使用數位科技時,對它的運作需具備的素養。
把握科學素養 來解讀網路的科學健康資訊
閱聽人也同時要具備「科學素養」,黃俊儒說,閱聽人要理解科學知識可分為「正在發展中的科學」和「已經完成的科學」,前者是指科學界未有定論的內容,後者是經過多方研究,獲得學界高度共識的內容。一般人若缺乏對科學素養的理解,就可能會任意相信某一方的說法,或是自己已經有定見,陷入搜尋支持自己言論的資料。
「科學是一個很長的故事,同一個議題科學界會不斷辯證,一篇論文的研究結果只是這個議題的一個小片面。」黃俊儒提醒。他說,民眾在理解科學研究時,除了確認學術研究所刊登的期刊、確認其出處是否有公信力之外,建議也要多方比對各篇研究。
黃俊儒說,如果閱聽人讀了一堆學術說法,做了功課還是不了解,就建議抱持存疑的立場。
劉慧雯建議,如果不知道這個期刊的公信力,或不懂這個文章裡的字詞是什麼意思,一樣也是Google看看。「如果自己Google都掌握不了,愛莉莎莎身為Youtuber,應該可以好好問專家。」
不迷信名人加持的訊息
黃俊儒說,「名人不等於專家;專家也不等於了解民眾狀況的專家」。
他說,一般民眾普遍有專家迷思或白袍迷思,可以看到一些「專家」在健康節目裡把話講得很誇張。實際上,人體非常複雜,即使專家說的廣泛道理,不完全能完全推論到閱聽人自身的健康狀況上。
黃俊儒的具體建議是,當閱聽人看到名人加持某一個說法,可以去多搜尋這位名人的學經歷,確認他主修的領域是否能支持他作出這樣的陳述,例如化工博士也許熟悉製藥,可以分析藥品如何合成與製造,但這個藥物在人體內的反應和臨床效果,就不是他的專業可以完全理解的。
「科學方法建立在嚴謹的架構上,因此真正的專家學者講話是很保守、很謹慎的。」他說。
劉慧雯也建議,可以去搜尋這些宣傳的人背後有沒有其他利益在支撐他們做這件事。就像網路上有民眾去查,發現推廣「肝膽排石法」的書封上,推薦的名人是在賣健康食品、生機飲食。劉慧雯強調,不是說名人推薦不行,而是這個利益關係應該要被閱聽人知道。
至於「另類療法」引發的社會爭議,劉慧雯解讀指出,另類療法會持續存在,就代表對某些人有用。但它之所以是「另類」、沒有變成「主流」,顯然表示它的效果沒有主流醫學要求的準確度和普遍性,因此,「如果一項另類療法只有同一批人在宣稱療效,就要保持懷疑,此療法是否真的在自己身上發揮療效。」
延伸閱讀
【愛莉莎莎肝膽排石法爭議】查核中心教你聰明使用Googe 找可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