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錯誤】網傳「這陣子先不要吃蝦,全台已經有7個縣市出現了『十足目虹彩』甲殼類病毒!」?
【部分錯誤】網傳「這陣子先不要吃蝦,全台已經有7個縣市出現了『十足目虹彩』甲殼類病毒!」?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6/21版】
一、傳言所稱「全台7縣市有蝦子染十足目虹彩病毒」,為2020年6月中旬之新聞事件,染疫蝦場已按檢疫機制通報,全數銷毀。此訊息並非近期事件。
二、台灣檢疫單位從2020年5月起,主動抽檢蝦類養殖場,驗出陽性則全數銷毀,而進口蝦採逐批檢驗,檢測為陽性也會當場銷毀。2020年5月到2021年5月,檢測出陽性的蝦場,已全數銷毀及消毒。2021年前5個月,僅4月在苗栗、屏東有零星兩起個案。
三、專家指出,人類和蝦在生物學上的分類地位遠,染疫蝦類再傳染給人類的可能性極低。不過,如果蝦類染病毒抵抗力弱,而感染其他細菌,有細菌的蝦類易有食安風險。建議民眾以熟食為主,避免吃生食。
因此,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更新說明 2021/6/21】此傳言於2021年6月重新流傳,報告更新摘要二、背景與爭議點五。
背景
社群平台與通訊群組2020年12月流傳一則訊息:
「這陣子先不要吃蝦,宜蘭,新北、新竹、南投、雲林、高雄、屏東等地螯蝦養殖場都有疫情傳出,意味全台已經有7個縣市出現了「十足目虹彩」甲殼類病毒!」
圖1: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此傳言於2021年6月又重新流傳。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指稱「全台已經有7縣市出現了十足目虹彩甲殼類病毒」,原始事件為何?
(一)查核中心檢索真的假的謠言資料庫Cofacts,查找到此傳言從2020年6月就開始流傳。
查核中心進一步檢索相關新聞報導,查找到《蘋果日報》、《東森新聞》、《中央社》於2020年6月17日到18日均有相關報導。
上述報導指稱,因應中國沿海省份爆發十足目虹彩病毒,農委會2020年5月時針對全台蝦場展開監測,至6月17日前共檢出12場螯蝦、3場白蝦及1場草蝦為陽性,檢出陽性場都會予以清除,包括新北市、新竹縣、南投縣、雲林縣、高雄市、屏東縣共7縣市出現確診十足目虹彩病毒( DIV1)蝦場。
(二)查核中心採訪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驗局「家禽及水生動物防疫科」余俊明科長。
余俊明表示,中國從2020年4月30日傳出新興甲殼類病毒疫情,後來證實為十足目虹彩病毒(DIV1),防檢局於該年5月開始主動監測和抽樣檢驗全台灣蝦類養殖場。從去年到2021年1月14日採訪日,全台累計有17場螯蝦、6場白蝦、1場草蝦驗出十足目虹彩病毒,驗出陽性蝦隻會全數銷毀及消毒。
余俊明說,除了政府主動監測,地方養蝦場如有出現異常,按規定皆須主動通報地方動物防疫機關,地方機關會主動檢驗。
余俊明補充,根據家畜試驗所分析,十足目虹彩病毒對白蝦、泰國蝦有高致死性,但是螯蝦的症狀較為輕微或無症狀,不容易被養殖場飼主發現。
(三)查核中心進一步檢視防檢局國內動物疫情每月統計資料。從2020年6月至11月,檢驗出十足目虹彩病毒呈陽性的蝦場位置,包括新北市、宜蘭縣、新竹縣、苗栗縣、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等9縣市。
綜合以上,此傳言流傳應與2020年6月新聞事件相關,並非2021年近期事件。
爭議點二、「十足目虹彩病毒」有何特性?其傳染途徑及感染特徵為何?
(一)查核中心透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協助,採訪海洋大學生物研究所教授陳歷歷。陳歷歷說,2014年中國最早從蒐集到的樣本中,發現十足目虹彩病毒( DIV1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於2018年做病原體定序分析,確認為新的蝦病病原體,而後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ICTV),正式命名為十足目虹彩病毒(Decapod iridescent virus 1, DIV1)。
陳歷歷表示,此新型蝦類病毒可感染海水與淡水蝦種,推測又以淡水蝦種感染力較強。台灣民眾常食用的白蝦、美國螯蝦(Procambarus clarkia)、與淡水長臂大蝦(M. rosenbergii,又稱泰國蝦)皆是會被感染的蝦類物種。
陳歷歷表示,十足目虹彩病毒的傳染途徑目前推估是「殘食傳染」與「隨水傳染」。蝦是肉食性的動物,會彼此互咬,當一隻蝦因感染病毒較為虛弱時,另外一隻蝦可能會把虛弱的同類吃掉,病毒藉此傳染,這是「殘食傳染」;部分病死的蝦,當生物組織開始瓦解時,病毒顆粒會漂在水中,病毒再藉由水傳染給其他蝦隻,這是「隨水傳染」。
(二)余俊明表示,根據家畜衛生試驗所分析資料,染疫的白蝦和泰國蝦的的肝胰線會產生病變,正常蝦隻的肝胰腺是棕褐色,但如果染疫後,通常會呈現黃白色。此外,通常蝦隻中間會有一條黑色線是蝦的消化道,民眾食用時通常會剔除乾淨。蝦隻若染疫,該條消化道會呈現「空」的狀態,不會是黑色。
爭議點三、網傳指出「這陣子先不要吃蝦…有十足目虹彩病毒」,此病毒會傳染給人類嗎?人類食用染十足目虹彩病毒的蝦類,會有健康風險嗎?
(一)陳歷歷說,病毒感染與物種的差異有關,由於人類和蝦的在生物學上的分類地位差距相當遠,此病毒感染人類的可能性非常低,幾乎不可能傳染給人類。
至於食用染病蝦類,是否有健康風險?陳歷歷說,病毒的特性是要感染細胞才能繁殖,蝦的細胞和我們人類差太遠,幾乎沒有感染此病毒的風險。不過,蝦類感染病毒後,抵抗力會減弱,可能會同時再感染其他細菌性疾病,或是蝦本身長霉、發霉等,造成蝦類食物品質下降,若民眾誤食這樣的蝦類,可能也會有食安風險。這不是病毒直接感染人類,而是病毒造成蝦類容易敗壞,食品安全性降低。
(二)余俊明表示,十足目虹彩病毒是 DNA病毒,並不容易變異,不太可能會跨越物種傳染給人類,基本上人食用感染病毒的蝦隻並不會感染病毒。
余俊明說,在台灣,通常染十足目虹彩病毒的蝦類會被通報,並銷毀,不會上市。若有部分染疫的蝦隻並未被業主發現,通常蝦隻組織會腐壞、肉質消失、泥沙堆積,賣相不佳,賣主難以賣出。
余俊明補充,蝦隻如果是遭「人畜共通」細菌污染,可能會有食安問題,因此,建議民眾如果擔心蝦隻食安問題,盡量以熟食為主,避免生吃。
爭議點四、台灣對於蝦類疾病的邊境管制狀況為何?養殖場對於遭感染的蝦類會怎麼處置?
(一)余俊明表示,邊境管制方面,農委會於2020年5月22日公告「十足目虹彩病毒之指定輸入應施檢疫物及檢疫措施」,針對進口輸入至台灣的美國螯蝦、澳洲淡水龍蝦、日本沼蝦、泰國蝦及白蝦採逐批檢驗方式,並自2020年5月29日起正式實施。
余俊明補充,邊境的防疫管制上,檢測結果為陰性的才准予進口,若為陽性的會直接銷毀。
(二)陳歷歷表示,全世界的蝦場養殖狀況,在1990年代末期至2000養殖狀況有其困難性,因近年來蝦類的疾病問題層出不窮。從2000年的「白點症病毒」,一直到最近的「十足目虹彩病毒」。除了病毒性疾病,也包括細菌性疾病,甚至是原生性疾病等。
陳歷歷表示,根據過去研究蝦類疾病的經驗,早期養殖場少會去主動檢測養殖的蝦類,養殖場對於蝦類疾病防治的觀念逐漸改變。近年來業者對於養殖狀況不佳的蝦類,傾向會主動「檢測」蝦類是否遭受病毒、細菌侵入。尤其是上源的「蝦苗提供者」,對於疾病防治的觀念較強,也會主動做疾病檢測。
陳歷歷表示,在疾病管制上,農委會防檢局對於邊境有相關管制,如是國外進口的「蝦苗」,必須檢測的規定的病原體項目,而十足目虹彩病毒在2020年的5月也納入邊境檢測規範。近年來業者對於養殖狀況不佳的蝦類,傾向會主動對蝦類做病原體檢測。尤其是上源的「蝦苗提供者」,也會為了市場供需問題,傾向主動做疾病檢測。
陳歷歷表示,以蝦的「病毒性疾病」來說,目前沒有發明出任何藥物予以治療。以漁民或是蝦苗業者角度來看,蝦苗成本普遍低,成本最高的是飼料,因此,若養殖狀況不佳,或確認帶有病毒,常見做法就是全數銷毀,換上另外一批蝦苗。
爭議點五、此傳言於2021年6月重新流傳,2021年到5月,全台蝦場的抽驗情況為何?
查核中心檢視行政院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官網,2021年到5月的統計資料顯示,僅有4月,於苗栗、屏東各有一起案例,並沒有如傳言所稱,在多個縣市都有個案之情況。
結論
一、傳言所稱「全台7縣市有蝦子染十足目虹彩病毒」,為2020年6月中旬之新聞事件,染疫蝦場已按檢疫機制通報,全數銷毀。此訊息並非近期事件。
二、台灣檢疫單位從2020年5月起,主動抽檢蝦類養殖場,驗出陽性則全數銷毀,而進口蝦採逐批檢驗,檢測為陽性也會當場銷毀。2020年5月到2021年5月,檢測出陽性的蝦場,已全數銷毀及消毒。今年前5個月,僅4月在苗栗、屏東有零星兩起個案。
三、專家指出,人類和蝦在生物學上的分類地位遠,染疫蝦類再傳染給人類的可能性極低。不過,如果蝦類染病毒抵抗力弱,而感染其他細菌,有細菌的蝦類易有食安風險。建議民眾以熟食為主,避免吃生食。
因此,此傳言為「部分錯誤」。
參考資料
動植物防疫檢驗局 國內動物疫情每月統計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