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 Draft研究】防止疫苗懷疑論陣營擴大 應提供新冠疫苗準確資訊
記者何蕙安/編譯
面對全球各地興起對疫苗的不信任浪潮,不實訊息研究機構《First Draft》在近日一份大型研究〈表面之下:新冠疫苗在社群平台上的敘事、不實訊息與資訊空缺〉中指出,由於缺乏足夠的新冠疫苗資訊,出現「資訊空缺(Data deficits)」,導致不實訊息得以趁虛而入。
「我們已經走到了一個疫苗懷疑論不只會破壞潛在新冠疫苗的有效性,甚至可能傷害整體對疫苗的信任,甚至是對科學與醫藥信任的十字路口上。」該研究的三位作者、《First Draft》資深調查員羅瑞.史密斯(Rory Smith)、研究分析員賽布.庫本(Seb Cubbon)與策略與研究主管克萊爾.瓦杜(Claire Wardle)在報告中指出。
《First Draft》呼籲,新聞機構、社群媒體與研究機構應該共同合作,緊密關注並快速回應新型謠言,以「準確資訊」填補「資訊空缺」。
皮尤調查:近5成美國民眾不願施打新冠疫苗
截自11月29日,全球超過6226萬人新冠確診,奪去超過145萬人生命,數以億計人的生活與生計受到影響。儘管近期疫苗陸續有進展,包括輝瑞與BioNTech的疫苗、Moderna疫苗臨床試驗的有效性約95%,但另一方面,網路不實訊息卻持續助長人們對於疫苗的不信任,歐美國家的疫苗懷疑論陣營也在擴大中,恐抵銷科研與醫護人員的努力與成果。
《First Draft》研究顯示,這些疫苗陰謀論與不信任已經從反疫苗團體擴散出去,包括自由派、新紀元(New age) 團體、陰謀論匿名者Q等團體聯合起來反對疫苗,擴大了疫苗懷疑論陣營。
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新民調顯示,即使是在疫情最嚴重、已有萬人因新冠死亡的美國,不願意施打新冠疫苗美國人從今年5月的27%,至9月已上升至49%;在法國,據民調機構 YouGov7月的調查顯示,三個受訪者中有一人拒絕接種。
圖1:美國人對新冠疫苗接種意願持續下滑,9月的數據顯示,有將近一半的美國人不太想或不願意接種疫苗/擷自皮尤研究中心
六大疫苗不實訊息敘事:從疫苗發展到道德宗教
《First Draft》鎖定新冠疫苗研發話題開始發燒的6-9月期間,從Twitter、Instagram、Facebook粉絲頁與公開社團等平台上篩選出1439萬則含有「疫苗」(vaccine、vaccination)的貼文,再進一步挑出互動率最高的英語、西班牙語與法語貼文各100則、共1200則列入研究。這1200則貼文共累積了1313萬互動數(包括按讚、分享、評論等),涵蓋41個國家。
《First Draft》將這1200則關於疫苗的貼文與對話概分為六個主題,包括「疫苗發展與供給分配」、「安全性、有效性與必要性」、「政治與經濟動機」、「陰謀論」、「自由」與「道德與宗教」(見下表)。
六大疫苗敘事整理
資料來源:《First Draft》/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製表
研究團隊發現,在英、西、法等三種語言的社群對話中,關於發展疫苗的相關機構與人員的「政治與經濟動機」與對於疫苗「安全、有效性與必要性」的擔憂,都遙遙領先,成為主要話題。
圖2:1200則熱門疫苗貼文中,六大敘事的數量/擷自《First Draft》研究
不過,不同語言的社群對話也有差異,例如「反對自由權被侵害」的相關說法在英文貼文中特別盛行;「道德與宗教」類型的貼文則較多見於西班牙語社群平台上;「陰謀論」則在法語世界猖獗,在篩選出的116則熱門陰謀論貼文中,超過一半是法文撰寫。
圖3:一則西班牙語的陰謀論以日本動漫美少女戰士的圖片搭配圖說「疫苗晶片被啟動」,宣稱接種疫苗會被植入控制晶片/擷自《First Draft》研究
資訊「空缺」讓不實訊息有機可趁
《First Draft》指出,疫苗訊息反應了資訊生態系統的複雜性與脆弱性:當人們高度需求疫苗,但可靠資訊的供應量卻很低時,產生的「資訊空缺(Data deficits)」,許多社群帳號與另類媒體得以用惡意不實訊息摧毀人們對疫苗的信心
例如近期傳出捷報的德國BioNTech與美國輝瑞合作疫苗、美國Moderna疫苗都是「mRNA疫苗」,究竟mRNA疫苗是什麼?在《First Draft》研究的高度熱門社群貼文中,介紹mRNA疫苗的準確資訊很有限,而有超過85%的mRNA貼文都是關於安全性擔憂與陰謀論,包括有人宣稱Moderna疫苗會改變人體DNA,有貼文吹捧mRNA是唯一的救世疫苗,還有指mRNA疫苗是減少全球人口的陰謀等。
研究團隊共篩選出29則熱門貼文,但當中只有1則是可靠資訊,其他28則高互動的貼文都是不實訊息。比如,包括「人類接種疫苗後會變成基因改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與「新冠疫苗裡面含的鋁會導致阿茲海默症」的說法。
此研究報告指出,由於疫苗成分、科技、研發過程等相關資訊不夠清晰,使得不實訊息有機可趁。
另一方面,資訊「過度供應」也會有副作用。《First Draft》指出,例如媒體過度報導臨床研發與試驗進度與數量,卻缺乏對於疫苗本身的介紹,且往往報導角度都是站在藥商立場,導致民眾的疑問並未有解答,甚至產生誤解,例如以為疫苗就是解藥。甚至,過度報導可能讓民眾因為厭倦而避免觀看新聞。
反疫苗敘事策略 「兒童影像」激起人們同情心
在傳播的手法方面,研究團隊觀察,除了「接種疫苗會得自閉症」、「疫苗是大規模追蹤人類的陰謀」等歷史悠久的殭屍謠言一再出現。反疫苗社群也「與時俱進」,緊密結合時事發展而發布新說詞,例如結合正在興起的反口罩、反封城運動,把訴求自由的團體納入反疫苗運動中。
反疫苗頁面、社群與帳號常見的手段之一是濫用新聞標題。他們利用來自正規媒體、與疫苗相關的新聞標題,或是利用一些語意不清的新聞或文章標題,再趁機把內容轉變成看起來是反疫苗。
《First Draft》報告也特別強調了「影像」在反疫苗敘事中的重要性,研究團隊發現,在1200則熱門貼文中,附有照片與影片的貼文占了51%。由於附有連結的貼文會有預覽圖,但並不列為影像計算,所以實際上影像出現的比例更高。
「人類大腦在理解視覺資訊的速度比較快(跟文字訊息相比),不實訊息行動者很常用視覺來散布不實訊息。」執行長克萊爾.瓦杜(Claire Wardle)日前在一場聯合國不實訊息研討會上提醒。
值得注意的是,兒童的影像常被反疫苗人士拿來激發人們的情緒反應與同情心。一個典型案例是陰謀論匿名者Q(QAnon),他們宣稱民主黨人組成的陰謀團體涉及人口販運與兒童色情剝削等),讓部分支持者真心認為自己是在拯救受害兒童,因而催生「救救我們的孩子」(#saveourchildren)的熱門文字標籤與實體抗爭運動。
圖4:在質疑疫苗安全性的貼文中,常常會凸顯兒童受害者,以激起讀者的情緒反應與同情心。圖為《First Draft》在Twitter篩選到的熱門貼文之一/擷自《First Draft》研究
針對疫苗不實訊息 相關單位須正視人們恐懼背後的原因
《First Draft》表示,儘管事實查核組織不斷在破解疫苗謠言,但考慮到查證時間的延遲,以及查核結果未必能觸及所有受眾,有關單位必須儘快釐清如何「更積極的報導與傳達正確資訊」;相關資訊必須要更具說服力、並針對不同訴求的族群設計不同的傳播方式。
「不能再依賴事實查核與社群平台來對抗(疫苗不實訊息),不只不夠,而且可能還會有反效果。」報告指出,一些反疫苗組織會把社群平台標示不實訊息的措施扭曲成「遮掩真相」,這些措施也可能將這些團體推擠到其他的替代性社群平台,到時反而更難監控與研究。
《First Draft》強調,必須想辦法正視人們的不確定性與恐懼的現實與原因,而不是忽視不理,能否在醫學專家與疫苗猶豫者之間搭建橋樑與建立有效溝通的連結,將是重建對於醫學主管機關與機構的信任的關鍵因素。
參考資料
新冠疫苗將接連問世 疫苗「分配」及「安全性」等不實訊息成各國挑戰
Pew Research Center <U.S. Public Now Divided Over Whether To Get COVID-19 Vaccine> 2020.09.17
Reuters <False claim: A COVID-19 vaccine will genetically modify humans> 2020.05.18
Full Fact <No evidence aluminium in vaccines causes Alzhemer's disease> 2020.11.11
AP <Experts: mRNA vaccine for COVID-19 does not alter DNA> 20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