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者Q陰謀論崛起 成美國民主社會「最急迫威脅」

匿名者Q陰謀論崛起 成美國民主社會「最急迫威脅」

記者何蕙安/報導

今年在美國快速崛起的陰謀論「匿名者Q」(QAnon)攻擊選舉公正性、傳播新冠謠言、美化暴力,逐漸從網路世界轉為對真實世界的危害。網路與不實訊息研究機構Graphika研究主管梅蘭尼.史密斯(Melanie Smith)警告,「匿名者Q」已成為對於美國政府、公共機關與民主程序的信任感的「最急迫威脅」。

史密斯15日在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舉行的「不實訊息與陰謀論」聽證會上,作出以上的證言。史密斯提醒,公眾常誤以為「匿名者Q」是海外勢力對於美國社會的攻擊,但據其研究,儘管俄羅斯的確有意煽風點火,但「匿名者Q」行動絕大多數來自美國本土,由狂熱的真人用戶所推動。


圖1:Graphika研究主管梅蘭尼.史密斯(Melanie Smith)警告,「匿名者Q」已成為對於美國政府、公共機關與民主程序的信任感的「最急迫威脅」。擷自線上聽證會影片

史密斯今年8月也在〈解析社群Q們:匿名者Q陰謀論進化的可能後果〉報告中警告,「匿名者Q」社群的國際化、自治性與可塑性,已經使這個美國本土產生的陰謀論,逐漸形成一個全球性的反政府運動。

「匿名者Q」(QAnon)由英文字母Q與「匿名」的英文單字Anonymous兩字所組成,於2017年出現在被稱為「陰謀論產生地」的匿名論壇4chan。

一位名為Q的用戶在論壇發表語意籠統、密碼式的內容,他宣稱自己來自政府內部,握有國家機密,揭露美國總統川普正在努力對抗、瓦解一個邪惡的全球性菁英陰謀集團,該集團崇拜惡魔、吃人肉、涉及人口販運與兒童色情剝削,包括美國民主黨人、好萊塢名人都是集團成員。

「匿名者Q」的論點在過去兩年多受到愈來愈多人支持,發展出許多建構在該世界觀的不實訊息,形成難以忽視的線上運動。

「喬(Joe,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拜登的名字)30330——專制?30330除以2020是什麼?象徵主義將會成為他們垮台的原因。」-匿名者Q

美國史丹佛大學網路觀測計畫(Stanford Internet Observatory)研究主任芮妮.迪雷斯塔(Renee Diresta)撰文指出,在副總統參選人辯論當天,Q仍在發表這種似是而非、好像隱含很多深意,但也有可能毫無意義的文字。

史密斯解釋,「匿名者Q」之所以成為民主的巨大威脅,是因為該陰謀論系統性的侵蝕破壞「重大議題的事實與真相」,包括美國選舉制度、人口販運,與全球新冠疫情。此外,部份「匿名者Q」支持者試圖透過暴力手段、在真實世界「執行正義」。

以新冠疫情為例,今年初開始,「匿名者Q」傳播了大量的公共健康相關不實訊息,主要承襲川普對新冠病毒嚴重性輕描淡寫的論調;「匿名者Q」支持者散播的不實訊息包括宣稱新冠病毒並不存在、新冠疫情是菁英集團的陰謀(以阻饒川普連任)、亞洲人比較容易感染新冠、白種人對新冠免疫等。

由於多起暴力事件涉及「匿名者Q」陰謀論,美國調查局FBI在2018年9月首度將「匿名者Q」定調為國內恐怖主義威脅。今年10月初,在美國民主黨眾議員馬里諾夫斯基(Tom Malinowski)收到來自匿名者Q行動的死亡威脅後,眾議院以371比18的壓倒性票數通過「匿名者Q」的譴責案,指其論點刺激國內極端主義份子參與犯罪或暴力行動。

對於「匿名者Q」在美國社會的持續性威脅及影響,史密斯提出了三項觀察。

從邊緣到主流觀點  多名國會議員公開相挺

「我研究匿名者Q兩年多,看著他們從一個邊緣理論進化成主流觀點;從無足輕重、變成對全世界都有巨大影響。」史密斯在聽證會上憂心匆匆地表示。 

史密斯說,「匿名者Q」早期是一個高度緊密且相對與外界隔絕的獨立網路社群,主要仰賴右翼帳戶來傳播觀點;到了2019年底,「匿名者Q」的行動愈來愈分散且自治,許多帳戶踴躍分享其論點,甚至透過發送自動化貼文來增加聲量。

「匿名者Q」的影響力在今年進一步升級,其不再是一個僅限於網路世界的陰謀論。在過去一年,全球各地的抗議與示威都可以看到「匿名者Q」的標語,甚至有許多暴力事件都與「匿名者Q」的理念有關。

史密斯也警告,匿名者Q在美國政治圈的影響力正在成長。據其團隊統計,共有84個現任或前任的國會候選人曾經公開支持其理論。其中26人會參與今年的眾議院選舉。

包括川普、其家人與陣營也多次轉發涉及「匿名者Q」論點與使用相關文字標籤。在15日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舉行的電視市民大會上,主持人追問川普是否願意公開否認「匿名者Q」,川普先是表示自己對匿名者Q「一無所知」,但又補充:「我知道他們很反對戀童癖。」(I know nothing about QAnon. I know very little… I do know they are very much against pedophilia.)


圖2:在15日NBC的市民大會節目上,當主持人Savannah Guthrie(右)追問川普是否願意公開否認「匿名者Q」論點的可信度時,川普不願正面回應,他先說自己對該陰謀論「一無所知」,隨後又讚揚其「反對戀童癖」。擷自NBC市民大會影片 

極具可塑性  Q搖身一變侵入多國社會

史密斯表示,「匿名者Q」之所以快速發展,是因為其架構極具彈性,一路吸收與同化許多既存或新興的陰謀論,「這種寬鬆的意識形態,讓匿名者Q的行動很容易的調整適應或容納新社群。」

Graphika團隊從2018年6月以來共建立了超過1100個資訊行動社群網絡地圖,其中195個網絡中含有至少一個支持「匿名者Q」的帳戶群。研究團隊進一步檢視網絡對話,意外發現不少群組關注與「匿名者Q」理念相對無關的議題,如巴黎聖母院大火、抵制Nike,英國脫歐、槍枝管制與替代療法(alternative medicine)等。

「這表示,一些人在接觸看起來相關無害的主題時,可能已在不知不覺中暴露在陰謀論的觀點中。」史密斯解讀,「匿名者Q」的可塑性與彈性使其影響力伸入了其他社群,獲得更多新觀眾。 

變化快速詭譎  社群平台難以施力

眾議院公聽會召開之時,正值各大社群平台宣布要封殺「匿名者Q」相關內容。Facebook表示將移除所有代表「匿名者Q」的粉絲頁面與社團,就算內容與暴力無關;YouTube則宣布修改其平台政策,全面禁止涉及「匿名者Q」在內等陰謀論內容的影片。

對此,史密斯表示樂見社群平台採取手段,但也坦言由於「匿名者Q」發展十分快速,許多「匿名者Q」社團已經採取手段反制平台的自動偵測,或是轉移到其他平台。「社群平台能否維持這股氣勢,持續緊密且全面打擊匿名者Q,將是關鍵。」

此外,史密斯憂心,隨著愈來愈多人投入「匿名者Q」的懷抱,其陰謀論點也擴及到其他主題,很有可能會不再「明顯地」違反社群平台準則,但仍可能持續透過其他主題散布不實訊息與分裂社會的政治內容。

「在打擊匿名者Q的行動中,『偵測』並非最困難的地方。」史密斯強調,應對匿名者Q的最有效手段是快速移除其陰謀論貼文,但社群平台如何能制訂出一個既能有效控制匿名者Q、又不會牴觸必要的言論自由的政策,是一大挑戰。

Facebook上周再公布新措施:所有在Facebook與Instagram搜尋「QAnon」的用戶,會被導向反恐怖主義研究機構的頁面。根據Facebook資料,其在8月中至9月中移除超過1500個與「匿名者Q」相關、含有潛在暴力內容的粉絲頁面與社團;另移除了6500個與武裝行動相關頁面。

參考資料

YouTube <Virtual Open Hearing on Misinformation and Conspiracy Theories Online>2020.10.15

Graphika <Interpreting Social Qs: Implications of the Evolution of QAnon> 2020.08.24

THE CONVERSATION <QAnon conspiracy theories about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are a public health threat> 2020.04.08

Yahoo!news <Exclusive: FBI document warns conspiracy theories are a new domestic terrorism threat> 2019.08.01

UPI <House condemns QAnon conspiracy after death threats> 2020.10.03

POLITICO <Trump isn’t secretly winking at QAnon. He’s retweeting its followers.> 2020.07.12

YouTube <Donald Trump Town Hall With Voters> 2020.10.15

FACEBOOK <An Update to How We Address Movements and Organizations Tied to Violence> 2020.08.19, updated on 2020.10.06, 2020.10.21

YouTube Official Blog <Managing harmful conspiracy theories on YouTube> 20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