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Thread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健康

【部分錯誤】網傳新聞標題「連吃秋刀魚2個月,三酸甘油脂狂降80%」?

事實查核報告#3237

【部分錯誤】網傳新聞標題「連吃秋刀魚2個月,三酸甘油脂狂降80%」?
發布日期/2024-09-16 07:39:29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9/16版】

近日流傳新聞標題稱連吃2個月秋刀魚可狂降三酸甘油脂,是真的嗎?

心臟內科醫師與營養師均表示,網傳新聞標題過度簡化降低三酸甘油脂的方式,也過度誇大單一食材的健康益處。

營養師表示,秋刀魚的確是富含Omega-3優質脂肪酸的魚類,多攝取確實對健康有益,不過以現代人的飲食習慣來說,高三酸甘油脂的原因比較可能是吃太多高果糖玉米糖漿等精製糖,例如手搖飲含糖量驚人,果糖吃進肚子裡,很容易直接轉成三酸甘油脂。

因此,除了攝取Omega-3外,多管齊下如戒精緻澱粉、戒糖、補充優質蛋白質、多吃全穀類及蔬菜補充膳食纖維也很重要。

心臟內科醫師也提醒,想要降低三酸甘油脂,食材的烹煮方式其實比食材本身的影響更大,例如將秋刀魚以生魚片等清淡方式料理,就絕對比油炸或燒烤等重口味方式來得健康。

秋刀魚為富含Omega-3、有益健康的優質食材,但網傳新聞標題過度簡化,忽略其他降三酸甘油脂的飲食控制方法,也過度誇大秋刀魚功效,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背景

近日有媒體引述一名家醫科醫師的說法,稱某患者的三酸甘油脂是正常值5倍,醫師建議患者先戒除精緻澱粉,兩個月後再透過吃秋刀魚攝取Omega-3脂肪酸、補充優質蛋白質等方式,將三酸甘油脂數值降至正常值。

不過,新聞報導標題卻未提及吃秋刀魚以外的飲食調整方式,聲稱「連吃秋刀魚2個月 科技男狂甩三酸甘油脂80%」;也有其他新聞報導稱秋刀魚可降血脂,是中秋節烤肉「必烤新寵」。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查核點:網傳新聞標題是真的嗎?專家看法為何?

(一)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肇文表示,網傳報導的標題過度簡化降低三酸甘油脂的方式,也過度誇大單一食材的健康益處。他提醒,想要降低三酸甘油脂,食材的烹煮方式其實比食材本身的影響更大,例如將秋刀魚以生魚片等清淡方式料理,就絕對比油炸或燒烤等重口味方式來的健康。

陳肇文表示,除了少部分人先天三酸甘油脂就偏高、須靠藥物控制外,基本上,三酸甘油脂與攝取的熱量有關,其數值非常容易被飲食內容影響,例如檢測前一天如果吃較多油膩菜色或有飲酒,三酸甘油脂可能甚至會上升300-400mg/dl。因此,只要能夠控制飲食,例如少油膩、少甜食、少高熱量食物、多攝取高纖維蔬果等多管齊下,三酸甘油脂自然降得下來。

陳肇文指出,臨床上測量三酸甘油脂的標準方式是前3天要清淡飲食,不過也有人測的是飯後數值,根據該報導內容,其實無法判斷該名三酸甘油脂高達800mg/dl的男子究竟使用何種檢測方式。他並說明,三酸甘油脂的用藥標準是500mg/dl,需用藥並不是因為自己降不下來,而是超過這個數值就有急性胰臟發炎的可能,若僅靠調整飲食恐緩不濟急。

(二)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表示,秋刀魚的確是富含Omega-3優質脂肪酸的魚類,多攝取確實對健康有益,不過以現代人的飲食習慣來說,高三酸甘油脂的原因比較可能是吃太多高果糖玉米糖漿等精製糖,例如每天一杯手搖飲,含糖量就相當驚人,果糖吃進肚子裡,很容易直接轉成三酸甘油脂。

黃淑惠表示,網傳新聞報導其實有提到,該醫師的作法是請患者先戒食精緻澱粉,2個月後再多吃秋刀魚補充優質油脂及蛋白質,可見新聞標題不但過度簡化降三酸甘油脂的方法,也過度誇大秋刀魚的健康功效。

她指出,由於一般人平時攝取Omega-6脂肪酸比較多,因此,這位醫師的用意應是用富含Omega-3的魚類替代肉類、避免攝取過量Omega-6,以降低飽和脂肪及血脂肪,而不是叫大家只要吃秋刀魚就好。

此外,黃淑惠也建議,除了戒精緻澱粉、戒糖、補充優質蛋白質外,最好還要攝取全穀類、多吃蔬菜補充膳食纖維,降三酸甘油脂的效果會更好。

(記者:曾慧雯;責任編輯:邱家宜)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QR Code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捐款連結 (或掃QR Code) /接受捐助準則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錯誤

事實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
錯誤

事實
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