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影片「天天喝礦泉水,年紀輕輕就洗腎」?

【錯誤】網傳影片「天天喝礦泉水,年紀輕輕就洗腎」?

事實查核報告#3028
網傳影片「天天喝礦泉水,年紀輕輕就洗腎」?
發布日期/2024年5月20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05/20版】

近期網路熱傳一則影片,提及天天喝礦泉水會失去兩顆腎,這是真的嗎?

一、網傳影片提到的研究是今年1月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的新研究指出,平均每公升瓶裝水中含有24萬個可檢測出的塑膠微粒,比先前估計的高出10到100倍。

但該研究並無提及喝礦泉水會導致洗腎。

二、專家指出,上述研究研發一種分析塑膠微粒和奈米塑膠微粒的新方法,可加強分析塑膠奈米的準確度,但該研究沒有分析塑膠微粒任何健康風險,或對人類健康可能的影響。

三、腎臟科醫師表示,過去有一些初階的研究發現塑膠微粒對腎臟組織可能有影響,提醒大家應該關注塑膠微粒造成的健康風險;但整體來說,目前並沒有塑膠微粒傷害腎臟的有力證據。

四、專家表示,目前還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塑膠顆粒對人體有危害,並且環境塑膠微粒暴露與一般族群健康危害相關性仍需更多研究,民眾無需過度恐慌。

網傳影片挪用一篇偵測塑膠微粒新工具的研究,錯誤解讀其研究內容,並錯誤宣稱喝礦泉水會導致洗腎,因此為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背景

近期社群平台和通訊軟體流傳一支影片,搭配傳言稱「喝礦泉水也會洗腎」。

檢視影片內容,為一穿白袍女性講述一名男子,20幾歲就洗腎,一洗洗了20多年,原因是天天喝礦泉水。她引用一篇2024年1月的報導宣稱,礦泉水含有24萬顆塑膠微粒,比自來水多出數千倍;並稱塑膠微粒可能導致荷爾蒙失調,增加罹患乳癌風險等。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查核點:喝礦泉水會導致洗腎嗎?

傳言引述的研究內容為何?

(一)以關鍵字礦泉水、塑膠微粒搜尋,可找到中央社於今年1月報導瓶裝水含塑膠微粒比預估多100倍 新研究檢出每公升24萬顆,內容提及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的新研究指出,在熱門品牌瓶裝水中偵測到平均每公升水中含有24萬個可檢測出的塑膠微粒,比先前估計的高出10到100倍。

進一步檢視原始的
期刊內容,作者指出,因塑膠的普遍使用,引起國際對塑膠微粒議題的關心。但缺乏有效的分析技術,讓奈米塑膠研究仍有部分基礎事實空白。此研究開發了強大的光學成象技術,可快速分析奈米塑膠。研究並使用新的檢測方法測試礦泉水的塑膠微粒。

(二)臺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邱惠雯教授協助檢視研究後表示,2024年
Qian等作者的研究為研發一種新的分析塑膠微粒和奈米塑膠微粒的方法,主要為加強分析塑膠奈米的準確度,為了驗證此方法而使用瓶裝水作為模型系統。

邱惠雯說,因為以前的偵測方法對於很小的塑膠奈米分析是有極限的,新研究的方法可以測到比以前分析礦泉水時更多的塑膠奈米。此研究認為,或許藉由新開發的方法可以更加準確地了解民眾暴露的塑膠顆粒數目,未來可以提供進行綜合毒性評估所需要的塑膠顆粒資訊。

綜合以上,傳言影片引用的研究,主旨是開發偵測奈米塑膠微粒的新技術,並以礦泉水為偵測範例。

該研究是否提及喝礦泉水會導致洗腎?

(一)邱惠雯表示,該研究沒有分析塑膠微粒任何健康風險,或對人類健康可能的影響,無法得出「喝礦泉水會導致洗腎」的結論,研究也沒有建議不要喝礦泉水。

(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北榮職業醫學與臨床毒物部主治醫師楊振昌表示,無法從該研究得出喝礦泉水會洗腎的結論。雖然塑膠微粒存在於各種塑膠瓶裝飲料之中,但目前並無喝礦泉水導致洗腎的文獻證據。

(三)臺灣大學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內科醫師姜至剛表示,塑膠微粒議題舉世關注,世界衛生組織也曾提出警訊,提醒大家注意塑膠微粒可能帶來的衝擊。但是整體來說,目前並沒有塑膠微粒傷害腎臟的有力證據。

姜至剛表示,過去曾有一些實驗發現塑膠微粒會讓腎臟細胞有一些變化,這是初階的科學證據,也是提出警訊,證明塑膠微粒是值得正視、思考的議題。但是,直接說喝礦泉水就等於會洗腎,這完全是不同層次的錯誤說法。

姜至剛說,正確的提醒應該是民眾使用塑膠製品時,應該關注塑膠微粒的潛在風險;但該喝水的時候還是要喝。

姜至剛也說,目前已知會導致洗腎的高風險者包含有糖尿病、高血壓、抽菸、年長者、有家族病史、止痛藥使用過量、或有少部分是曝曬於高溫、暴露於農藥環境、水喝太少的農夫等。

補充資料

塑膠微粒對人體會有傷害嗎?

邱惠雯表示,目前全球塑膠材料的年產量非常驚人,廣泛存在的塑膠污染被指出是一個可

能影響自然環境以及動物和人類健康的關鍵全球問題。這些塑膠顆粒(包含塑膠微粒和塑膠奈米)的數量每年以指數性的成長,且在室內外空氣、河川、海洋、海鮮食物、海洋生物、自來水、糖及啤酒中也能檢測得到。

邱惠雯表示,近年來有許多研究發現塑膠顆粒會存在於許多身體部位,像是腸道、脾臟、肝臟、肺臟、血液、尿液、糞便和許多人類樣本。目前有一些細胞和動物實驗已經發現塑膠顆粒引起多種不良反應,包含神經毒性、肺部傷害、肝臟代謝影響、腎臟累積和傷害、腸道傷害和微生物菌相影響。

邱惠雯說,過去研究發現職場勞工大量暴露塑膠顆粒和勞工疾病的關聯性,也有研究分析人類檢體塑膠顆粒含量和疾病之間的關聯性。然而,目前還是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塑膠顆粒對人體有危害,並且環境塑膠微粒暴露與一般族群健康危害相關性仍需更多研究,民眾無需過度恐慌。

楊振昌也說,目前學術界針對塑膠微粒是否會影響健康主要認為可能與塑膠微粒攜帶的污染物(如戴奧辛, 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 重金屬等汙染物)有關,因為這些汙染物如果進入人體,長期暴露狀況下可能會導致人體的健康危害。

楊振昌說,之前曾聽學者演講時及其研究及國外部分研究顯示特定的塑膠本身(如聚苯乙烯, polystyrene), 可能會對人體產生健康影響。還有之前也曾看過一種說法,奈米塑膠微粒(<1000nm以下)可能比非奈米的塑膠微粒(<0.5cm)更容易導致人體健康危害。不過上述研究的相關文獻都還有限,因此仍有待後續更多研究釐清塑膠微粒真正的健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