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醫師引述一研究結論,宣稱吃芭樂要削皮,才能降低血糖;經詢問營養師與新陳代謝科醫師,傳言引述研究僅為小型研究,其結論不足以支持「芭樂一定要削皮才比較健康」。
一、營養師表示,傳言說法引述自一篇2016年的隨機對照試驗,發現削皮芭樂有較好的血糖、血脂下降幅度;但該研究僅納入45名受試者,且全是年輕、健康、沒有三高病史者,實驗設計也沒有這些人的飲食和生活形態變化,無法確定是否有其他因素干擾實驗結果。
有鑑於樣本數少、外推性不高,實驗結果不足以支持「芭樂一定要削皮才比較健康」的結論。
二、營養師指出,芭樂膳食纖維豐富,維生素C含量極高,富含多酚、類黃酮等抗氧化物質,上述營養素有助於延緩醣類吸收、增加飽足感、促進腸道蠕動,也對心血管與代謝健康有潛在好處。果皮是多酚及纖維的主要來源,因此,帶皮吃可以攝取更多的營養素。
三、新陳代謝科醫師說,網傳研究結果不能當作一般飲食衛教建議。目前針對糖友的水果攝取建議,標準答案是:「以一個拳頭或一個小碗當作1份,每天可以攝取2份水果」。
網傳說法引述一小型研究,但擴大解讀研究結論。芭樂營養價值高,帶皮吃能攝取更多營養。傳言為易引人誤解訊息。
背景
一名腎臟科醫師引述一篇研究,論述芭樂削皮吃才有意義的降低血糖。後續引發媒體報導及網友轉傳分享,並延伸為「芭樂要削皮吃,降血糖血脂效果加成」等說法。
查核
查核點一:芭樂削皮吃能降血糖嗎?
傳言出自小型研究,實驗設計不夠嚴謹,無法推論芭樂削皮可降血糖
(一)傳言說法引述研究,宣稱吃芭樂要削皮、可以降血糖;奇美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吳政彥協助檢視文獻後指出,傳言引用一篇2016年發表於Journal of clinical and diagnostic research的隨機對照試驗。該研究指出,削皮芭樂有較好的血糖、血脂下降幅度,但仍有幾點研究設計需要讀者多加留意、客觀看待。
第一、該研究全是年輕、健康、受過醫學訓練的學生,且均沒有三高病史,無法代表一般成人或慢性病患者。
第二、研究將受試者分為3組,每組僅15人,統計結果容易受到個別差異影響,觀察到的有效結論可能僅來自隨機誤差,而非實際情形。
第三、研究未說明飲食及生活型態的變化,無法明確得知是否有其餘的因素影響該結果。
第四、只有短期觀察6週,無法推論長期血糖、血脂或心血管事件的預防效果。
吳政彥說,小型研究雖顯示帶皮與不帶皮的芭樂在體重、血糖與血脂變化上略有差異,但樣本數少、外推性不高,目前不足以支持「芭樂一定要削皮才比較健康」的結論。
(二)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峻偉也說,網傳說法雖然源於一個2016年的實驗,但該研究設計並沒有介入實驗對象的飲食和運動,無法排除相關影響,並非嚴謹的研究設計,也不能當作一般飲食衛教的建議。
芭樂營養素有助延緩醣類吸收 帶皮吃可以攝取更多營養
吳政彥說,從營養成分來看,芭樂的膳食纖維豐富,且維生素C含量極高,富含多酚、類黃酮等抗氧化物質,上述營養素有助於延緩醣類吸收、增加飽足感、促進腸道蠕動,也對心血管與代謝健康有潛在好處。同時,果皮是多酚及纖維的主要來源,因此,帶皮吃可以攝取更多的營養素,學理上對於健康應有更多的好處。
吳政彥表示,整體來說,若非牙口不佳等因素,仍建議民眾可採帶皮洗淨的方式攝取芭樂即可。當目的為降低血糖及血脂時,建議應在均衡飲食的前提下,以適量、帶纖維的水果替代精緻點心與含糖飲料,才能在體重、血糖和血脂管理上發揮輔助效果。
黃峻偉則表示,目前針對糖友的水果攝取建議,標準答案是:「以一個拳頭或一個小碗當作一份,每天可以攝取兩份水果」。
補充資料
帶皮蘋果升糖指數較低 但穩定血糖重點在攝取量
吳政彥說,蘋果皮同樣含較多膳食纖維與多酚,這些成分可能有助於延緩葡萄糖吸收、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此外,帶皮蘋果的升糖指數較低、飽足感較佳,也對於血糖穩定有較好的幫助。因此較建議民眾若無牙口問題,同樣帶皮一同攝取會是較佳的選擇。不過,若一次吃下過量蘋果,即使帶皮,仍可能導致血糖上升,因此整體的水果攝取量及飲食型態才是首要穩固血糖的核心。
吳政彥建議,民眾掌握好攝取原則,一次至多攝取一碗飯碗的水果攝取量,一天至多兩次的頻率,安排在飯後攝取,隨餐一同代謝,有助於較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