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YouTube Instagram TikTok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網傳「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發現白頭髮是人體的抗癌神操作,每根白頭髮背後,大約有200個高突變風險幹細胞被清除」?

白髮成因眾多,東大研究僅涉黑色素瘤,亦未提及「白髮清除200個高風險幹細胞」

  • 部分錯誤
  • 健康

發佈:2025-11-20

更新:2025-11-20

報告編號:3905

查核記者:曾慧雯

責任編輯:陳培煌

  • 部分錯誤
  • 健康

發佈:2025-11-20

報告編號:3905

記者:曾慧雯、責任編輯:陳培煌

內容
  • 背景
  • 查核
  • Share on Facebook
  • Share on Threads
  • Share on Pinterest
  • Share on LINE
  • Email this Page
  • Print this Page

近期網傳稱每根白髮代表清除約200個高風險幹細胞。經查,白髮成因多元,傳言引用的東京大學研究所描述的只是其中一種:受損、可能癌變的黑色素幹細胞被清除時,確實可能出現白髮,但這僅是預防黑色素瘤的機制,並不能殺死已經長好的癌細胞;且研究並未提到「200個幹細胞」數字。

一、腫瘤科醫師表示,老化、遺傳等都可能使頭髮變白,網傳研究提出的「清除受損的高風險黑色素幹細胞」只是原因之一,並不代表所有的白頭髮都是為了抵擋癌症;且DNA損傷將來雖有可能癌化,但也不代表一定會變成癌症。

二、皮膚科醫師表示,傳言所引用的東京大學研究結果顯示,黑色素幹細胞受到嚴重DNA損傷時,身體會啟動「衰老耦合分化」機制,強制這些高風險細胞停止分裂並分化、清除,以預防受損幹細胞轉變為黑色素瘤。

也就是說,「毛髮變白」是高風險突變的黑色素幹細胞被清除後的表現,這個機制是「預防產生惡性細胞」而不是「殺掉已經長好的癌症」。

此外,該研究也並未提及網傳「每根白頭髮背後大約有200個高突變風險幹細胞被清掉」等數字,網傳說法來源不明。

三、皮膚科醫師指出,該研究針對的是「黑色素幹細胞」與黑色素瘤,其機制無法類推到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等來自角質形成細胞的皮膚癌,因為兩者的細胞起源、癌變途徑與生物特性皆完全不同。

四、相較於白種人,台灣人罹患黑色素瘤的機率相對低。台灣較常見的黑色素瘤為「肢端雀斑樣黑色素瘤」,與紫外線關聯較低,但仍應重視防曬,並留意手掌、腳底、指(趾)甲等部位是否出現新黑點、黑線或色素改變,如有異狀應及早就醫。

白髮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網傳引用的研究「清除受損黑色素幹細胞」只是其中之一,且僅與預防黑色素瘤相關,該研究也沒有提及「一根白髮等於清除200個高風險幹細胞」數字。因此,為「部分錯誤」訊息。

背景

近期網路熱傳「白頭髮是人體的抗癌神操作」一文,文章中引用東京大學一項研究稱,毛囊幹細胞在碰到輻射、化療等會傷害DNA的壓力時,就會啟動自爆機制,寧願犧牲自己,也不讓身體得癌,並聲稱該研究發現,每根白頭髮背後,大約有200個高突變風險幹細胞被清掉。

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查核點一:傳言內容正確嗎?

白頭髮不等於正在抗癌,而是清除高風險黑色素幹細胞的「預防機制」

(一)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吳教恩表示,針對傳言說法,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

第一,頭髮變白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老化、遺傳等),網傳研究提出的「清除受損的高風險黑色素幹細胞」只是其中一種,並不代表所有的白頭髮都是為了抵擋癌症;第二,DNA損傷將來有可能癌化,但也不代表一定會變成癌症。

(二)針對傳言稱「白頭髮是人體的抗癌神操作」,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烏惟新表示,網傳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所發現的「衰老耦合分化 (seno-differentiation)」機制,確實是一種強大的癌症保護機制,當黑色素幹細胞 (McSCs) 遭受到特定類型的嚴重DNA損傷時(例如由電離輻射引起的雙股斷裂),身體就會啟動這個機制。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機制是「預防」而非「清除」。烏惟新說明,出現白頭髮並不代表「身體正在清除已經形成的癌細胞」,而是身體會強制這些「高風險、已受損」的幹細胞永久停止分裂(衰老)並強迫它們分化(變成沒有威脅的成熟細胞),最後再將它們從幹細胞庫中清除,藉此預防受損幹細胞變成黑色素瘤(Melanoma)。

由於幹細胞儲備被耗盡,毛囊無法再產生新的色素細胞,導致頭髮變白;也就是說,白頭髮是「清除高風險幹細胞」過程所產生的外在表現。

(三)萬芳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沈孟暵表示,癌細胞的其中一個產生原理是,當遭受重大損傷的細胞,因為某些原因繞過被清除的命運,同時又獲得無限增生的能力時,就會變成癌細胞。

沈孟暵說明,年輕時毛髮可以維持黑色,是因為毛囊裡的黑色素幹細胞持續存在且工作正常,然而,東京大學的研究發現,當黑色素幹細胞遭受重大損傷,就會啟動一種「衰老及分化同時發生」的狀態,最後導致這些幹細胞被耗盡,毛囊也不再有產生黑色素的能力,導致頭髮變白。 

他指出,研究發現,在小鼠的毛囊裡,當黑色素幹細胞受到強烈DNA傷害時,寧可「犧牲掉這一小撮幹細胞(毛髮變白)」,也不要讓它們帶著突變繼續活下去、變成黑色素瘤。簡而言之,「毛髮變白」是高風險突變的黑色素幹細胞被清除後的表現,這個機制是「預防產生惡性細胞」而不是「殺掉已經長好的癌症」。

網傳研究並未提及「一根白髮背後有200個高突變風險幹細胞被清掉」說法

至於網傳「一根白髮背後有200個高突變風險幹細胞被清除」說法,烏惟新則表示,東京大學的研究並沒有提到「200個」這個具體數字,因為這篇研究的重點在於闡明其背後的細胞機制,而不是去精確量化每一根白頭髮對應到多少個幹細胞的耗損。

沈孟暵也指出,東京大學研究並未寫到「每一根白頭髮清掉200個高突變風險幹細胞」或類似數字,傳言說法來源不明,無法證實。

查核點二:此研究能推論到其他皮膚癌嗎?

東京大學白髮機制研究「限於黑色素瘤」,不適用其他皮膚癌

烏惟新表示,皮膚癌主要分為黑色素瘤和非黑色素瘤皮膚癌。黑色素瘤來自於「黑色素細胞 (Melanocyte)」或其幹細胞(即本研究的主角McSCs);其他皮膚癌(如基底細胞癌BCC、鱗狀細胞癌SCC)則來自於「角質形成細胞(Keratinocyte)」或其幹細胞。

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癌,生長緩慢,外觀像珍珠狀的突起或不易癒合的傷口,極少轉移,治癒率非常高;鱗狀細胞癌為第二常見,外觀常是紅色、脫屑的斑塊或結痂,雖有一定機率會轉移,但遠低於黑色素瘤;黑色素瘤雖然發生率相對低,但極度惡性,非常容易轉移到淋巴、肺、腦等身體其他部位,致死率也是皮膚癌中最高的。

烏惟新說,由於黑色素瘤與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細胞起源和生物特性完全不同,它們的癌變機制、驅動基因、以及身體的防禦機制也大相逕庭。他強調,東京大學的研究「高度特定」於黑色素瘤,並不能類推到其他類型的皮膚癌。

沈孟暵也表示,東京大學研究的對象是黑色素幹細胞和黑色素瘤,而其他常見的皮膚癌如基底細胞癌與鱗狀細胞癌,則是來自角質細胞與表皮基底細胞,因此,依照這篇論文提出的證據,目前尚不能推論在其他細胞族群是不是也成立。

補充資料

防曬、檢查手/腳掌及指/趾甲是否出現黑線,及早防治皮膚癌

烏惟新表示,相較於白種人,台灣(或亞洲人)罹患黑色素瘤的機率相對較低。歐美常見的黑色素瘤主要與「紫外線 (UV) 曝曬」相關,但在台灣,最常見的黑色素瘤亞型是「肢端雀斑樣黑色素瘤 (Acral Lentiginous Melanoma)」。

這種亞型的好發部位主要是手掌、腳掌、指甲或趾甲下方,看起來像黑色的縱向條紋;此外,它的發生與陽光關聯性低,和紫外線曝曬沒有絕對關係,被認為和基因突變、慢性刺激或創傷(例如腳底反覆摩擦)可能有關。

烏惟新說,雖然台灣的亞型與陽光關聯較低,但防曬仍是預防所有皮膚癌的基本功。他提醒,台灣人應特別注意檢查手掌、腳掌、指甲/趾甲。若發現這些部位有新的黑點、原有的痣改變,或是指甲出現不明黑線(尤其是寬度超過 0.3 公分、顏色不均或擴散到指甲外皮膚),應立即尋求皮膚科醫師診治。

沈孟暵也強調防曬的重要,因為皮膚癌中的鱗狀細胞癌及基底細胞癌,多出現在臉、耳朵、手背等長期日曬區,且要留意「不常曬太陽的地方」,尤其是手掌、腳底、指(趾)甲、外陰等部位的新色斑或色素變化。

台灣人罹患黑色素瘤的高風險因子:

1. 肢端有痣:手掌、腳掌的痣,或指甲下的黑線。

2. 慢性刺激:長期受壓迫或摩擦的部位。

3. 家族病史:近親中有人罹患黑色素瘤。

4. 年齡:發生率隨年齡增加。

皮膚癌篩檢「ABCDE法則」(適用全身的痣):

A (Asymmetry):外型不對稱。

B (Border):邊緣不規則、模糊。

C (Color):顏色不均勻(深淺不一或有多種顏色)。

D (Diameter):直徑大於0.6公分(約鉛筆擦的大小)。

E (Evolving):痣在短期內快速長大、隆起、出血或改變。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錯誤

事實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
錯誤

事實
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立案字號 新北教社字第1092527630號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 衛部救字第1141362484號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大事紀
  • — 歷年得獎紀錄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