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加沙風災過後,有許多熱心民眾湧入花蓮光復鄉協助清淤,近日網路流傳訊息稱水災後會孳生鉤端螺旋體,並建議民眾救災後丟棄身上衣服以免感染。經查證,水災後確實易增加感染鉤端螺旋體的風險,但此菌是經由吃到或接觸受感染動物的尿液或組織污染的水、土壤、食物而感染,與衣物無關。
一、感染科醫師表示,鉤端螺旋體是一種細菌,在台灣感染並致死的機率低,其主要傳染途徑為皮膚傷口直接接觸受此菌污染的污水,而非藉由衣物傳染,因此救災後衣服只要正常清洗即可,不需丟棄,也不必特別使用漂白水來殺菌。
二、美國CDC與台灣疾管署官網資料顯示,大雨、洪水過後鉤端螺旋體感染風險會增加,預防方式包括避免接觸污水、穿著防水衣物與鞋靴、皮膚有傷口時應做好防護等,並未出現網傳「丟掉衣服預防感染」或「鉤端螺旋體會藉由衣物感染人體」等說法。
三、醫師提醒,在高溫下長時間救災清淤,應適時休息、多喝水,並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例如平常沒做那麼多勞力活動的人,突然大量勞動,可能會出現橫紋肌溶解,嚴重會損壞腎功能甚至致死。
疾管署也提醒,民眾或志工打掃家園要有裝備保護,不要赤手赤腳或穿拖鞋,務必穿雨鞋或防水長靴,戴防水手套和口罩。飲食保存也要小心,並落實雙手清潔。
風災、洪水後鉤端螺旋體感染風險確實會增加,但其傳染途徑與衣物無關,網傳說法過度誇大且易造成民眾恐慌,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背景
颱風樺加沙帶來強風豪雨,9月23日造成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嚴重災情,災後有許多熱心民眾趕赴災區協助清淤。
近日社群平台流傳訊息稱,水災後孳生鉤端螺旋體會致死,並建議民眾「救災後身上的衣服可以不要就不要、丟掉吧」。
查核
查核點一:傳言是真的嗎?
鉤端螺旋體病傳染途徑為皮膚傷口接觸受污染的髒水,而非藉衣物傳染
查核中心10月2日向台北馬偕醫院醫務室主任邱南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士澤求證。
(一)針對傳言建議「救災後衣服能丟就丟」,邱南昌表示不須如此,鉤端螺旋體細菌不會透過衣物感染,衣服只要循正常方式洗乾淨即可。
邱南昌說明,鉤端螺旋體病在台灣並不常見,通常是皮膚傷口碰到內有鉤端螺旋體的污水,才會感染。此病的潛伏期比較長,感染當下不會馬上察覺,症狀則包括發燒、嘔吐、腹瀉、黃疸等,若病情嚴重,確實有致死可能,但機率低。
邱南昌表示,皮膚上有傷口時,除了鉤端螺旋體外,其實更要注意體表的其他常見細菌,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類鼻疽等,也都會引發感染。
邱南昌提醒,「鏟子超人」在高溫環境下救災,切記要多喝水、適時休息,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例如平常沒做那麼多勞力活動的人,突然大量勞動,可能會出現橫紋肌溶解,嚴重會損壞腎功能甚至致死。
(二)黃士澤表示,鉤端螺旋體病的案例並不多,也不是常見的感染疾病,主要傳染途徑是身處在受鉤端螺旋體污染的環境(如風災後淤積的污水)中,皮膚又正好有傷口,鉤端螺旋體才會進入人體而感染。
黃士澤說明,一般而言,鉤端螺旋體是直接從污水進入皮膚傷口,而不會先附著在衣物上,再由衣物感染人體,因此,網傳「救災後身上的衣服要丟掉」的說法太誇大,還會造成民眾不必要的恐慌。他說,救災後沾到泥濘及污水的衣服只要正常清洗即可,也不需要額外添加漂白水等殺菌成分。
查核點二:鉤端螺旋體病是什麼?如何預防?
鉤端螺旋體透過受感染動物尿液傳播,涉水時應穿著防水衣物及鞋靴
查核中心檢視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官網關於鉤端螺旋體的說明可知,鉤端螺旋體病是一種由細菌引起的疾病,會影響人類和動物,並透過受感染動物的尿液傳播;颶風或洪水過後,當人們接觸到受污染的水或土壤時,感染鉤端螺旋體病的風險通常會增加。
因此,為了降低鉤端螺旋體病的風險,CDC建議不要在可能被動物尿液污染的水中游泳或涉水,尤其是在颶風、洪水或大雨過後;避免接觸可能被感染的動物;用防水繃帶包紮割傷或擦傷;在可能被動物尿液污染的水或土壤附近時,請穿著防水防護衣、鞋子或靴子。
台灣疾管署說明,鉤端螺旋體病是由鉤端螺旋體感染所引起的疾病,潛伏期通常為5-14天,範圍包含2~30天。病原菌廣泛存在於齧齒類動物(如老鼠)、野生動物、寵物(狗,貓較少見)和牲畜(牛、豬、馬)等,人類可經由食入或接觸受感染動物尿液或組織污染的水、土壤、食物而感染。
此外,檢視美國CDC與台灣疾管署官網預防鉤端螺旋體病相關資訊,並未有網傳「丟掉衣服預防感染」或「鉤端螺旋體會藉由衣物感染人體」等說法。
鉤端螺旋體病臨床病程變化大 多數症狀輕微
鉤端螺旋體病的臨床症狀因個案而異,可能症狀輕微或無症狀,但也可能嚴重且致命,疾病持續時間從幾天到3週以上,完全康復則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急性期主要症狀為急性發熱性菌血症,常見發燒、頭痛、畏寒、肌肉痠痛、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有些個案可能出現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咽炎、肌肉僵硬、呼吸音異常、軀幹或脛前皮疹或結膜充血的情形,少數個案會出現黃疸伴隨腎衰竭、呼吸窘迫症候群及肺出血、心肌炎及橫紋肌溶解等,可能致死。
檢視疾管署統計資料,從2021年至2025年迄今,每年台灣鉤端螺旋體感染人數約為80人上下。
補充資料
疾管署日前發布新聞稿指出,災時強風暴雨造成嚴重積淹水,可能造成生態環境損害及飲用水受汙染,加上災後污水、污泥或災害廢棄物尚未清除完成,災區仍有短暫陣雨發生,可能增加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病及腸胃炎等傳染病發生風險,當地民眾及投入重建人員、志工,清理環境時落實「裝備保護、飲食保護、清潔保護」,避免傳染病威脅。
一、 裝備保護:
清理時切勿赤手赤腳、穿拖鞋,以及直接接觸污水、污泥或災害廢棄物,務必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避免被生鏽器物(如鐵釘、鐵片等)刺傷或割傷,以防感染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破傷風等傳染病。如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痛、腹痛、腹瀉、黃疸、倦怠等症狀,請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接觸史、受傷原因及傷口污染情形,以利醫師診療。
二、 飲食保護:
水災地區蓄水池如遭污水侵入,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食物飲水要煮熟煮沸,食物保存過久或變質(泡過水或解凍過久等)請勿再食用。
三、 清潔保護:
戶外區域可用市售含氯漂白水稀釋50倍(200cc加10公升水)噴灑庭院、水溝等潮濕處;居家環境可用市售含氯漂白水稀釋100倍(100cc加10公升水)擦拭或刷洗地板、牆壁、廁所等處;廚具及餐具應煮沸消毒或用10公升清水加40毫升漂白水浸泡30分鐘稀釋進行消毒,並以清水沖洗乾淨後再使用。同時應注意手部清潔,依「濕、搓、沖、捧、擦」五步驟正確洗手;如暫時無法取得清水,且手部無明顯髒污,可改用酒精含量75%的乾洗手液清潔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