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里斯本遇見太平洋島國的新聞工作者 記錄「危機下的傳播」工作坊
全球合作訓練架構(Global Cooperation and Training Framework, 簡稱GCTF) 所舉辦的「Communication during a time of crisis: Practical approache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Pacific」國際工作坊2025年8月5日至6日在澳洲布里斯本舉行,探討太平洋島國如何強化媒體韌性,以因應天然災害與公共衛生等危機。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執行長邱家宜博士應邀分享台灣經驗,引起與會者高度興趣。
邱博士強調,雖然台灣享有亞洲最高的言論自由,但同時也是全球最常遭受境外假訊息攻擊的國家。因此,事實查核已成為保護資訊環境的重要防線。她介紹了台灣事實查核中心(TFC)用於蒐集與監測假訊息的兩項數位工具,:LINE 聊天機器人,以及與台灣「台灣民主實驗室」(Doublethink Lab)合作開發的「查核情報儀表板」(Fact-check Intelligence Dashboard)。透過這些工具,TFC 不僅能蒐集來自民眾的假訊息通報,還能利用人工智慧分析社群媒體內容,協助查核記者們追蹤帳號與時事議題,進而辨識並排序查核的優先目標。

在談到自然災害與氣候變遷等議題時——這些是太平洋島國特別關注的問題——邱博士引用了一則近期謠言,聲稱「2025年7月5日,琉球海溝將發生火山爆發與大地震,並引發海嘯,淹沒日本、台灣與菲律賓。」這個謠言引發了廣泛的社會焦慮。她說明 TFC 如何透過諮詢科學家、發布報告、製作解說型的 podcast 與影片,並透過社群媒體傳播正確資訊,以降低大眾的恐慌。
對台灣社會而言,中國共產黨的軍事威脅長期持續存在,也成為假訊息攻擊最常利用的主題之一。邱博士舉出幾個例子,包括:把天空中所出現隸屬台灣國軍的美製阿帕契直升機,說成是中國的武直10直升機;一段由 AI 生成的影片顯示,台灣退役將領宣稱在遭入侵時將立即投降;以及誤指美國因賴清德總統將中共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而取消交付 F-16 戰機給台灣。
本次活動邀集來自澳洲、加拿大、庫克群島、斐濟、日本、紐西蘭、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斯里蘭卡、台灣、東加、英國、美國、萬那杜等15國的50餘位媒體工作者、學者、官員與會交流。台灣駐澳洲辦事處代表徐佑典、美國駐澳洲大使館代辦Erika Olson都出席活動開幕並致詞。這也是澳洲加入成為GCTF夥伴後,第一次擔任活動主辦國。除島國所共同面臨的氣候變遷嚴峻挑戰,與會者也關注人工智能(AI)發展所帶來的衝擊與機會,並希望未來在事實查核及相關領域與台灣保持交流。

太平洋島國們身處美中地緣政治競爭的前沿,由澳洲與紐西蘭所代表的一方,長年透過廣電媒體訊號覆蓋,以及節目內容交換的方式對太平洋地區發揮一定影響力。其中澳洲的公共媒體ABC,以及紐西蘭政府所支持的Pacific Cooperation Broadcasting Limited (PCBL)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主辦此次活動的澳洲格里菲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Griffith Asia Institute),還特別在工作坊第一天下午,安排前往座落於河岸、視野絕佳的ABC布里斯本總部,參觀緊急災難應變機制及國際廣播部門,展現ABC在大洋洲媒體生態中的重要角色。
與會者關心最多的,是傳播媒體如何在強烈氣旋(颱風)等極端氣候頻仍,與全球暖化所帶來的海平面上升危機中,協助自己國家的人民更有效避難、保全生命財產。由於各個島國有不同的地方語言,往往造成訊息傳播的障礙,使用人工智能進行及時翻譯的可能前景,成為討論話題;除了語言隔閡,如何捨棄科學專有名詞,以更淺顯易懂的方式播報氣象,讓民眾充分了解天災動向、並進行適當因應,也是島國媒體工作者的當務之急。
而在新冠疫情期間,太平洋島國同樣受疫苗陰謀論困擾,對於假訊息的影響感同身受。不少島國媒體工作者都表示,在其社會中「口耳相傳」仍舊是重要的傳播管道,而在遼闊的太平洋地區,聲音廣播依然是民眾獲取訊息的重要管道,在世界其他地方已較少見的短波收音機,於此區依然盛行。
全球合作訓練架構(GCTF)2015年由美國與台灣共同創立,用以協助台灣參與國際社會。2019年日本正式加入,2021年澳洲加入,2024年加拿大也成為正式夥伴。十年來已在台灣及世界各地舉辦近90場活動,參與者來自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對話議題涵蓋公共衛生、資訊安全、婦女賦權、氣候變遷與災害應變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