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廣東出現屈公病疫情,台灣疾管署8月5日提升旅遊建議等級至第二級,提醒民眾赴廣東應注意防疫。相關新聞在社群以「中國出現急性傳染病、無特效藥」等說法傳播;實際上,屈公病並非新興病毒,除了中國以外,目前在許多國家都有流行。雖無特定的抗病毒藥物,但此疾致死率低、有藥物緩解症狀,民眾平時注意防蚊和環境清消,無須過度恐慌。
一、台灣目前有17例屈公病境外移入,尚無本土個案。
二、屈公病最早於1952年於非洲發現,並非新興病毒。這是一種蚊媒傳染病,主要病媒蚊是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人不會直接傳染給人。
全球今年目前累積超過25萬例屈公病病例,美洲、印度、非洲、中國廣東等,有明顯疫情。
三、根據台灣統計數據,屈公病在過去10年,僅2019年出現本土個案,且為台灣首度本土群聚案。2019年遭逢國際屈公病大流行,當年台灣有95例境外移入;相較於其他年,境外移入案例均在20例以下。
四、醫師表示,多數病毒性傳染病都沒有所謂的「特效藥」(抗病毒藥物),不只屈公病沒有,登革熱也沒有。但民眾無須擔心,因為身體自然會產生抗體對抗病毒;且雖然沒有抗病毒藥物,但仍有止痛藥或消炎藥等,可緩解症狀不適。
五、醫師表示,相較於登革熱很多無症狀患者,多數屈公病病患會出現症狀,包含突然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或皮疹,且可伴隨結膜炎、腹瀉、畏光等非典型症狀。
新生兒出生時即感染、65歲以上年長者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者,若罹患屈公病比較容易出現呼吸衰竭、心肌炎、肝炎、腎衰竭、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
六、專家提醒,近來台灣多雨、許多地區淹水,防治屈公病、登革熱的關鍵是阻斷病媒蚊,應注意環境清潔、減少積水容器。
中國近期確有屈公病疫情,此傳染病也沒有針對性的抗病毒藥物;不過,屈公病並非新興傳染病,在全球多國流行。此病致死率低,也有藥物緩解不適症狀,媒體報導和網路傳言僅提供片面資訊、容易引起恐慌。因此為「部分錯誤」訊息。
背景
中國廣東近期出現屈公病(中國稱為基孔肯亞熱)疫情,台灣疾管署提升中國廣東的旅遊建議等級。不少媒體於社群宣傳新聞時稱「中國爆發急性傳染病 官方認了『無藥可治』」,進一步帶動民眾轉傳分享,並擔憂中國疫情再起、台灣可能受累,也有社群貼文稱「小心從中國回來的人」。
查核
查核點一、台灣目前有屈公病疫情嗎?
台灣目前有17例境外移入個案 尚無本土病例
根據疾管署8月10日新聞稿,今年截至8月6日共累計17例屈公病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尚無本土病例。境外移入的感染國家以印尼最多(13例)為多,其次為菲律賓(2例)、斯里蘭卡及中國廣東省(各1例)。
不過,目前境外移入病例數為近6年同期最高(2020-2024年同期介於0-6例)。
查核點二、屈公病是什麼疾病?過去台灣曾有大規模流行嗎?
屈公病是蚊媒傳染病,不會人傳人 1952年首度在非洲發現
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杜武俊說,屈公病、登革熱、茲卡等蚊媒傳染病都不是台灣本土的疫病,如果台灣發生本土案例,流行模式都是先有境外移入,環境中的蚊子叮咬了境外移入病例,病毒在蚊子體內複製,蚊子再去叮咬另一個健康的人,傳播病毒。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屈公病是被帶有屈公病毒的病媒蚊叮咬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人不會直接傳染給人。可傳播屈公病毒的病媒蚊主要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這也不是新興傳染病,1952年首度在非洲坦尚尼亞被發現,隨後在非洲和亞洲其他國家被發現。由於經貿發展及人口遷移等因素,流行地區已逐漸擴大。目前屈公病疫情已擴展到亞洲、非洲、歐洲及美洲超過110個國家。
台灣2019年曾發生屈公病本土群聚 目前僅此一群聚案
林詠青說,從2016年至2025年間,僅在2019年出現本土屈公病案例,其他年均無本土病例。2019年遭逢國際屈公病大流行,當年台灣有95例境外移入,相較於其他年,境外移入案例均在20例以下。
根據2019年11月19日疫情報導第35卷22期的疫情調查,2019年新北市中和區發生台灣首起本土屈公病群聚事件,共累計20例確診個案。這些個案都有共通的區域活動史,後續比對推測病毒株來源應是從緬甸境外移入而來。
查核點三、屈公病有什麼症狀?要怎麼治療?網傳「無藥可治」是真的嗎?
屈公病易有關節疼痛 但致死率低
林詠青說,相較於登革熱感染者多數無症狀,多數屈公病病患會出現症狀,包含突然發燒、關節疼痛或關節炎(約70%患者有,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手腕和腳踝)、頭痛、噁心、嘔吐、疲倦、肌肉疼痛或皮疹(約半數的患者會出現),且可伴隨結膜炎、腹瀉、畏光等非典型症狀。
林詠青表示,屈公病的致死率低於千分之一,且多數病患的病症會在7至10天內康復。不過部分患者的關節炎可能會持續數週、數月甚至數年。對於新生兒出生時即感染、65歲以上年長者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者,若罹患屈公病比較容易出現呼吸衰竭、心肌炎、肝炎、腎衰竭、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必須格外警覺。
高雄榮總感染科主治醫師陳瑞光表示,屈公病比較讓人擔憂的症狀是關節疼痛,因為病毒會攻擊關節、造成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多數病人的小關節,例如手指、手腕、腳踝、關節等可能疼痛、僵硬,讓人很不舒服。
陳瑞光說,雖然沒有針對屈公病的抗病毒藥物,但仍可使用止痛藥、非類固醇消炎藥等,緩解病人的疼痛症狀,等身體逐漸清掉病毒後,發炎反應就會逐漸減緩。但也有部分病人可能因為後續的發炎反應仍持續存在,關節疼痛的時間會比較久。
登革熱和屈公病都沒有抗病毒藥物 以支持療法緩和症狀
陳瑞光表示,大部分的病毒性的感染都沒有直接對應的抗病毒藥物,但大家也不用太過緊張,因為身體的免疫機制會在感染病毒時產生抗體、殺死病毒,讓身體逐漸恢復。不只屈公病沒有所謂的「特效藥」,登革熱或造成感冒的鼻病毒等也都沒有「特效藥」,又如流感,就算不吃克流感,對免疫功能健全的人來說,幾天內也會自己好。
陳瑞光說,一般情況下,病毒進到體內,第二天病毒量達到最大量,身體會非常不舒服,大概第三、四或五天,症狀會慢慢緩和下來,不用吃藥也可以康復。若身體症狀很不舒服,醫師也會對症給予緩解藥物,讓病人比較安穩地度過病程的前幾天。
查核點四、國際屈公病疫情
南美洲疫情最嚴峻 中國廣東省近期案例飆升
(一)林詠青表示,全球今年迄今累計逾25萬例病例,估計有119個國家、56億人生活在面臨屈公病風險的地區,且以美洲疫情最為嚴峻,其中巴西逾19萬例病例最多,玻利維亞及阿根廷分別報告高過4,000例及2,000例病例。
在亞洲,林詠青說,中國廣東省疫情也很嚴重,近1週新增2,892例病例,且以佛山市最多(2770例)。該市截至7月31日累計逾6,900例病例,主要分布於順德區5,972例,該省其他城市近期也出現病例,並於澳門及香港等地出現移入病例,另澳門近日已報告2例本土病例。
此外,印度也有逾3萬病例,歐洲的法國(49例本土)、及義大利(2例本土)也均有個案。非洲的肯亞爆發疫情累計逾600例病例。
(二)檢視美國疾病預防管制中心今年8月更新的屈公病風險區列表,除了中國廣東省,另也提醒前往玻利維亞、肯亞、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斯里蘭卡等國者,應考慮施打疫苗。
補充資料
防治屈公病的方法
杜武俊表示,屈公病就和登革熱一樣是蚊媒傳染病,蚊子叮咬了境外移入的患者之後,又跑去叮咬其他健康人,讓病毒繼續傳播。防治關鍵就是打斷傳播鏈,把環境中可能傳播病毒的蚊子消滅,降低病媒蚊密度就能降低疫情風險。
杜武俊說,近期許多地方降雨頻繁甚至有淹水災情,可能提升蚊媒傳染病傳播風險,加上現在又有屈公病的境外移入案例,不排除會造成後續的傳播,民眾應注意居家清潔、巡倒清刷,不要有積水容器,注意孳生源管理。
林詠青也提醒,境外移入可能帶來疫情,民眾若前往屈公病疫情熱區,應注意防蚊措施,且若入境後一到兩週內密切注意是否出現屈公病症狀,若有就醫並告知旅遊史,可降低本土蚊子後續把病毒傳播給高風險族群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