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群平台有訊息稱,裝心臟支架會讓心臟無法休息,長遠來說不是好事,且說心絞痛發生時應該喝濃鹽水救急等;這些說法都是似是而非、誤導視聽的醫療建議。
一、動脈若因為粥狀硬化斑塊沉積使得血管內膜增厚,進而阻塞血管,動脈管徑就會變「狹窄」,造成血液無法流通,會造成胸痛、胸悶等症狀(冠心症),急性發作者可能導致心肌梗塞。
二、醫師表示,一般來說,急性心臟病、心臟血管嚴重阻塞才需要放支架, 不是說有阻塞就要放。血管阻塞依血流通暢程度分成輕、中、重度。輕度是指阻塞30%,有70%暢通;中度是阻塞50%、暢通50%;當暢通度低於30%就是嚴重。
大部分血管阻塞的病人,是以藥物治療為主,預防血管持續狹窄或發生心肌梗塞;少部分嚴重、藥物治療無效的病人,才需要放置支架。
三、醫師指出,鹽分確實可以幫助留下血液水分、避免脫水,但喝濃鹽水治療心絞痛並沒有足夠的科學根據,也不是正規治療手段,傳言是以個人經驗以偏蓋全。若患者有高血壓或心臟衰竭,濃鹽水反而有害。
四、鹽分補充應適量且看個人健康狀況而定。營養師指出,鹽分攝取太少可能會脫水、攝取過高則可能水腫、血壓升高。對冠心症患者來說,飲食重點不在補充鹽分,而是降低飽和脂肪攝取,且要增加膳食纖維。
五、醫師表示,心臟電腦斷層檢查確實有放射線,若注射顯影劑,也可能出現副作用,但醫師會詳盡評估檢查必要性且確認患者的腎功能、叮囑注射後要大量喝水協助代謝等,不會如傳言所稱,會放任患者腎衰竭。
傳言引述部分正確的醫療資訊,例如並非血管阻塞就要放支架、鹽分有助減少脫水風險等,卻導出錯誤的醫療建議:支架不能讓心臟休息、心絞痛要喝高濃度鹽水等,錯誤偏方可能害命,因此為引人誤解的錯誤訊息。
背景
近期社群流傳訊息指稱,支架是死的、血管是活的,裝支架會讓血流無法減少、血管口徑無法縮小,導致心臟供血無法隨人體需求自我調節,讓心臟無法休息。
傳言另提到,心絞痛發生時,應該喝濃鹽水,且稱少鹽飲食無法留住血液中的水分,血液變濃稠,造成心臟循環障礙、頻繁引發心絞痛,應該大方地補充鹽分,且提到心臟檢查可能會傷腎。

查核
查核點一:心臟支架無法調節供血,會讓心臟沒辦法休息,是真的嗎?
嚴重動脈狹窄阻塞者 支架可協助保持血管暢通
(一)根據衛生福利部說明(一、二),動脈若因為粥狀硬化斑塊沉積使得血管內膜增厚,進而阻塞血管,動脈管徑就會變「狹窄」,造成血液無法流通。對症狀較輕者,可採用藥物治療,嚴重者可能需要做血管繞道手術,甚至置入冠狀動脈血管支架治療。
(二)美國心臟協會說明,心臟支架是一根微小的金屬絲網管,可保持動脈暢通,以增加流向心臟的血流量。如果動脈阻塞約 70%,患者可能需要支架來保持動脈暢通、改善血液流動並緩解胸痛。
(三)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表示,心臟支架僅置放於血管一小段,並非整段血管都放,且心臟無須靠血管擴張或縮小來「休息」,傳言提及「支架讓血管無法調節」、「讓心臟無法休息」的描述似乎是「想像」的情節。
冠心症治療以穩定用藥為主 並非阻塞就要放支架
(一)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主任黃奭毓表示,一般來說,心臟血管嚴重阻塞嚴重才需要放支架, 不是說有阻塞就要放。血管阻塞依血流通暢程度分成輕、中、重度。輕度是指阻塞30%,有70%暢通;中度是阻塞50%、暢通50%;當暢通度低於30%就是嚴重。
黃奭毓說,大部分血管阻塞的病人,是以藥物治療為主,預防血管持續狹窄或發生心機梗塞;少部分嚴重、藥物治療無效的病人,才需要放置支架。
(二)洪惠風也表示,目前的實證研究證據顯示,裝支架對治療急性心臟病有幫助;但對於慢性冠心症者,一開始就裝支架並不能降低死亡率或心肌梗塞風險,重點在預防、控制危險因子。
對於慢性冠心症患者,只有在下列狀況建議侵入式治療:穩定用藥後仍有症狀、心臟大面積缺氧、有高風險的解剖特徵(左主幹狹窄大於50%、左前降枝近端狹窄大於80%、電腦斷層顯現明顯多條血管病變)、臨床懷疑缺血性心肌病變引起的收縮減弱之心臟衰竭。如果沒有上述情境,裝支架不一定有意義。醫師會根據患者狀況評估,並不會如傳言所說,看到影像結果有阻塞就叫病人裝支架。
洪惠風說,根據心臟學會慢性冠心症臨床指引,管腔狹窄程度不應該是定義冠心症嚴重程度或風險的唯一方法。傳言特別提到裝支架會「從醫療營運立場考量」、「看顯影結果治療」等,這是扯太遠了,醫療端治療病患會依循治療指引,找尋最適合患者的方式。
查核點二:傳言稱可以用濃鹽水治療心絞痛,是真的嗎?
心絞痛應治療 喝濃鹽水不是正規治療手段且可能有害
(一)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說明,心絞痛是冠心症的症狀,是因為心肌沒有獲得足夠的含氧血液而導致的胸痛或不適。出現症狀時感覺像是胸部有壓力或擠壓感,可能擴散到患者的肩膀、手臂、頸部、下巴、腹部或背部。有時,心絞痛感覺像胃部不適。有些人感覺不到疼痛,但會出現氣短或疲勞。
(二)黃奭毓表示,一般來說有心血管問題,暢通度不到50%就很容易有症狀,例如胸悶、胸痛、很喘。鹽分確實可以幫助留下血液水分、避免脫水,但喝濃鹽水治療心絞痛並沒有足夠的科學根據,也並非正規治療手段,傳言是以個人經驗以偏蓋全。大家可以試想,如果一個人因為心絞痛痛到倒下去,這時候用濃鹽水是否能夠救急?患者喝得下去嗎?
(三)洪惠風說,鹽分補充是因人而異,要看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對某些人來說,如果經常水分不夠、血壓太低、有脫水風險,適量補充鹽分會有幫助;但如果已經高血壓、或甚至心臟病急性發作,這時候灌入高濃度鹽水,鹽分太高會讓水分積累、血壓升高、會水腫,如果是心臟衰竭者可能會更嚴重。
鹽分攝取因人而異 鹽太多或太少都有風險
(一)黃奭毓說,因現代人飲食風格西化、重口味、多油炸,一般飲食建議要注意鹽分的攝取,但有些年長者過度遵循,低鹽低到鹽分攝取不足、反而對健康有害。因此應衡量自身狀況,對於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臟衰竭病史的患者,鹽分攝取都有建議規範,不能完全不吃鹽、也不能像傳言說的「大方吃鹽」,不能一概而論。
(二)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說,對冠心症患者來說,因為血管硬化、阻塞跟飽和脂肪攝取過高有關,因此飲食重點在減少飽和脂肪、增加膳食纖維,鹽分反而不是太大的重點。鹽分確實有助留住血液中水分,但傳言說,鹽分可以撐開缺血塌陷阻塞的血管,則是沒有根據的說法。
黃淑惠表示,一般飲食建議會提醒鹽要適量,鹽分太少可能讓血液水分不足;如果鹽分過高則可能讓血壓上升。對一般健康者來說,衛福部的建議是每天鈉含量攝取不超過6公克,如果是高血壓患者,則應該再低一些(5公克)。如果攝取的鹽量高些,可以多喝水,身體也會有調整機制,通常血壓也不會因此受到劇烈影響。不過,也不能像傳言所稱「自在吃鹽」,沒有考量個別的狀況,這樣也不太對。
黃淑惠表示,過高的鹽分會讓高血壓患者的血壓上升,但近年針對高血壓患者的飲食建議,也不特別強調鹽分,而是強調高鉀、高鎂的「得舒飲食」,高鉀高鎂有助鈉離子排出,不用擔心鹽分過高,且為了要攝取足夠的鉀跟鎂,會吃大量的蔬菜水果,也會補進很多膳食纖維。
至於哪些類型的民眾應限制鹽分攝取,黃淑惠說,腎臟病患者,以及心衰竭、肺積水患者,就必須嚴格限制鹽分。
查核點三:心臟斷層掃描和顯影劑,有傷身疑慮嗎?
心臟檢查視病患需求評估 適時適量不致傷身
(一)洪惠風說,電腦斷層檢查可以確認冠狀動脈血管狹窄程度、是否有動脈硬化或斑塊,也能同時檢查冠狀動脈的鈣化指數等,雖有放射線,但並不高,只要不要頻繁做,對人體並不會有傷害。
如果檢查需要使用顯影劑,洪惠風說,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使用顯影劑並不會造成傷害,醫師在開立相關檢驗時,也會注意患者的腎功能,並且叮囑在注射顯影劑後要大量補充水分、協助腎臟代謝。對於原本腎臟就不好的人,若同一時間使用大劑量顯影劑,可能當下會傷腎,但醫師也會仔細評估。
(二)黃奭毓也說,一般來說,確認心臟血管阻塞會先做運動心電圖,看運動時心血管變化來判斷有沒有阻塞;如果真的有問題,才會進階做電腦斷層或核子醫學檢查,確認哪一條血管塞住與其嚴重度。
黃奭毓說,核子醫學檢查沒有傷腎的問題,但會有輻射;電腦斷層則會用顯影劑,且會有輻射,但其檢驗的報吿會更詳盡,可以明確指出阻塞的百分比、鈣化程度,且是非侵入式的檢查法,但目前健保並不給付。通常臨床建議,不需要用到電腦斷層的話,用核子醫學檢查也足矣,要看每個人的狀況而定。
此外,黃奭毓也說,醫師評估檢查方法時,都會考量病人的狀況,不會讓病人暴露不必要的風險。所以縱然上述檢查可能有放射線、顯影劑造成副作用等疑慮,也都會在安全限量、不過度操作下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