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Thread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網傳「氟是神經毒素,尤其是未過濾的自來水。不要塗氟、吃氟錠、施作預防性的窩溝封填」?

台灣自來水未加氟,用於牙齒保健的氟劑量不會危害人體。

  • 錯誤
  • 健康

發佈:2025-03-14

更新:2025-03-14

報告編號:3518

查核記者:曾慧雯

責任編輯:陳偉婷

  • 錯誤
  • 健康

發佈:2025-03-14

報告編號:3518

記者:曾慧雯、責任編輯:陳偉婷

內容
  • 背景
  • 查核
  • Share on Facebook
  • Share on Threads
  • Share on Pinterest
  • Share on LINE
  • Email this Page
  • Print this Page

網路熱傳文章聲稱「氟是一種神經毒素」並呼籲民眾勿喝未過濾的自來水、盡量別外食;經查證,台灣自來水未添加氟,用於牙齒保健的氟劑量不會危害人體。醫學實證也發現,窩溝封填能有效預防齲齒。
一、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說明,「氟」為地球上排第13名的常見元素,常見於天然食物中。分子狀態的氟是活性很高且帶有毒性的元素,自然狀態下則以離子形態存在,目前應用多為氟化鈉(NaF),適度使用氟化物可以促進牙齒健康,也不會危害人體。
目前國際上的機構包括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牙醫學會、國際兒童牙醫學會、歐洲兒童牙醫學會等,都支持適度使用氟化物可以有效預防齲齒。
毒物專家表示,目前並無證據顯示牙齒塗氟,或服用氟錠等正常使用氟的情況下會導致氟中毒。
衛生福利部也指出,使用於預防齲齒的氟化鈉,其化學結構與食鹽相近,因此相當穩定,若劑量使用正確,是相對安全的。
二、牙醫院教授表示,窩溝封填材料的確有可能在若干年後需要重新施作,但傳言以偏概全,將封填材料脫落等低機率的事情放大渲染,卻完全忽略窩溝封填對預防齲齒有非常好的效果。正因有實證醫學的支持,台灣衛福部每年編列預算補助小學一年級學童免費接受四顆大臼齒的窩溝封填。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背景

近期社群平台熱傳訊息稱「氟是神經毒素,尤其是未過濾的自來水」,內容並引述一篇2014年的文章聲稱不要塗氟、吃氟錠,也不需要做預防性的窩溝封填。

社群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查核點一:氟是神經毒素,勿塗氟、吃氟錠,也不要喝未過濾的自來水?

台灣自來水未加氟,用於牙齒保健的氟劑量也不會危害人體

(一)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說明,「氟」為地球上排第13名的常見元素,食物中以根莖類蔬菜、海鮮、肉類和海藻、茶製品含氟較多。分子狀態的氟是活性很高且帶有毒性的元素,自然狀態下則以離子形態存在,目前應用多為氟化鈉(NaF),適度使用氟化物可以促進牙齒健康,也不會危害人體。

牙醫師公會全聯會並舉例說,如同食鹽氯化鈉(NaCl)一樣,分子狀態的氯(Cl2)也是危險性極高的氣體,但是變成食鹽氯化鈉,卻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東西。

牙醫師公會全聯會表示,人類應用氟化物預防齲齒可以回溯到40年代飲水加氟(但台灣的自來水並沒有添加氟離子),50年代牙膏加氟,現在塗氟所用的氟漆則始於90年代的歐洲。目前國際機構包括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牙醫學會、國際兒童牙醫學會、歐洲兒童牙醫學會等,都支持適度使用氟化物可以有效預防齲齒,建議每天使用含氟1,000ppm的牙膏刷牙2次,定期請牙醫塗氟漆,飲用水或食鹽加氟、食用氟錠等方法來預防齲齒。

不過要注意的是「劑量」,以體重20公斤的兒童而言,如果一口氣吞食100公克1,000ppm的含氟牙膏(約為家庭號牙膏半條),或是一口氣吃掉半公斤的氟碘鹽,就可能會有氟中毒的機會。

(二)高雄榮總口腔醫學部部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牙醫院教授季麟揚受訪表示,「氟」是目前科學界發現對預防齲齒最有效的元素,包括WHO、世界牙醫聯盟、美國牙醫學會及美國疾病預防與管制中心(CDC)都有幫氟背書,認為使用氟預防齲齒是20世紀最重要的預防醫學之一,適量的氟對牙齒的保護利大於弊。

季麟揚表示,美國約有一半人口的飲用水裡就添加適量的氟,讓民眾透過平日飲水就能保護牙齒,不過,台灣自來水並沒有加氟。他說明,雖然大眾可能對氟有些疑慮,但牙齒保健所需要氟的劑量低,是不可能造成氟骨症等健康危害的,民眾大可放心。

(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臺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治醫師兼主任楊振昌表示,目前並無證據顯示牙齒塗氟或服用氟錠等正常使用氟的情況下會導致氟中毒。

楊振昌說明,氟確實具有部分神經毒性,氟中毒最主要的毒性機轉是氟會與體內的鈣離子及鎂離子結合,進而導致低血鈣及低血鎂,並可以因此產生抽搐、心律不整,甚至致死。不過,正常適量使用氟的情況下,例如牙齒塗氟主要是強化牙齒的琺瑯質、減少蛀牙的風險,並不會殺死人類細胞。

楊振昌表示,以往有關慢性氟化物過量時的健康影響,主要為牙齒及骨骼的氟化,前者主要是影響牙齒的美觀,後者則會使骨骼較為脆弱,或導致關節僵硬疼痛及肌肉無力等症狀;另外,以往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飲水中氟含量超過1mg/L的地區,兒童智力發展可能會較差。

楊振昌說,很早期曾經在中興新村試行飲水加氟防治蛀牙的計畫,但後來就終止了,目前國內自來水並未加氟;幾年前也曾提出在食鹽中全面加氟預防蛀牙計畫,經充分討論後,改為部分食鹽有加氟但須標示、由消費者自行選擇是否購買使用的做法。

(四)查核中心在第3095號查核報告曾查證牙膏氟化物是否有毒的傳言。

根據WHO對於氟化物的說明,可知適量攝取氟化物是有益處的,若氟化物不足或過量,都會有負面影響。

WHO資料顯示,適量攝取氟化物可以減少齲齒的發生率;攝取過量氟化物通常是因為飲用富含氟化物的地下水所造成,這可能會造成牙齒及骨骼的氟化,這與骨質硬化、肌腱和韌帶鈣化以及骨骼畸形有關。因此,WHO也發布指引,以幫助社區控制氟化物的暴露及在預防齲齒和防止不良影響之間建立重要平衡。

另外,查核中心也檢視衛生福利部「氟化物於身體之代謝及安全性」資料,美國食物藥物管理局 (FDA)和WHO均指出,氟為人體必需的14種微量元素之一,少量氟化物對牙齒與骨骼皆有幫助,但過度使用就可能產生副作用。

衛福部指出,使用於預防齲齒的氟化物,常應用的為氟化鈉,其化學結構與食鹽相近,因此相當穩定,若劑量使用正確,是相對安全的。

查核點二:預防性窩溝封填有效嗎?窩溝封填材料會不會滲漏?

醫學實證發現窩溝封填能有效預防齲齒,正常情況下封填材料不會滲漏

(一)牙醫師公會全聯會表示,臼齒的窩溝為自然形成的凹坑,不容易清潔,蛀牙風險高,目前美國牙醫學會、國際兒童牙醫學會、歐洲兒童牙醫學會都支持透過「窩溝封填」來有效預防齲齒。

牙醫師公會全聯會說明,溝窩封填目前主流的做法步驟為酸蝕、清洗、乾燥、黏著劑、窩溝封劑,與一般的齲齒填補沒有差別;窩溝封劑正常狀況不會滲漏,但也不是一勞永逸,仍需要定期檢查,看看是否破損,若有破損則要再施作。

(二)季麟揚表示,傳言以偏概全,並把封填材料脫落等低機率的事情放大渲染。他說明,窩溝封填材料的確有可能在若干年後需要重新施作,但實證牙醫學有追蹤一批接受過窩溝封填的孩童,發現窩溝封填對預防齲齒有非常好的效果,正因有實證醫學的支持,台灣衛福部才會願意每年編列大筆預算補助小學一年級學童免費接受四顆大臼齒的窩溝封填。

季麟揚表示,正常臼齒表面會有極細小的窩、溝,牙刷刷毛可能連一根都過不去,但是食物殘渣、細菌卻進得去,細菌代謝後在窩溝內產生酸,就會造成牙齒脫鈣、形成蛀牙。牙醫師施作溝窩封填的方法,是先用30%的磷酸在臼齒表面作用10秒,讓牙齒表面變得比較容易附著後,再利用樹脂在牙齒表面形成一層薄膜,以封填臼齒的窩溝,達到預防蛀牙的效果。

對於傳言稱「要給牙齒再鈣化的機會、無須做預防性的窩溝封填」,季麟揚表示,有些時候牙齒上的顏色並非蛀牙,而是食物色素沉澱或微生物造成的黑線,這些情況因為並非齲齒,自然無需填補;有些人則是蛀牙僅發展到初期,就因為建立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而使病灶不再惡化,牙齒得到「再礦化」的機會,這個狀況也不須補牙。

然而,由於蛀牙時一開始影響到的是牙釉質(琺瑯質),這個階段是沒有感覺的,等到有不適感覺時,已經影響到牙本質(象牙質),接下來就會感受到劇烈牙痛,這就是牙髓急性發炎,演變到這個階段已不可逆。季麟揚指出,預防勝於治療,尤其目前國人平均壽命長達80幾歲,恆齒要使用很久,透過窩溝封填確實可以有效預防齲齒。

口腔X光劑量低 正常檢查不會傷身

另外,針對傳言提及「輻射線會致癌,除非絕對必要,口腔不該照射X光」,季麟揚也說明,台灣對於放射線的防護十分嚴格,且牙科所用X光的劑量非常低,一張胸部X光所需的照射劑量,約可拍攝20-30張牙科X光片。

他表示,有些蛀牙部位是探針也看不清楚的,更遑論洗牙機的機頭還比探針大至少10倍,因此,為了找出蛀牙處,拍攝口腔X光片是有效且有必要的方法,只要適當使用X光,就不至於危害健康。

而在牙齒漂白部分,季麟揚也表示傳言描述的情況機率極低,因為除非有很深的蛀洞,不然一般而言,牙齒漂白藥劑幾乎不可能接觸到牙髓。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錯誤

事實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
錯誤

事實
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