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傳言稱「茶包會釋放塑膠微粒、是隱藏的健康殺手」;查證可知,塑膠材質製作的茶包在水中浸泡確實會釋出塑膠微粒,然而到目前為止,尚無臨床研究文獻佐證沖泡茶包釋出的塑膠微粒會影響人體健康。
一、近年有許多研究探討塑膠微粒對健康的影響。專家表示,各種塑膠類食品容器都會釋出塑膠微粒,但目前僅在細胞及動物實驗層面發現塑膠微粒會影響腎臟健康,至於是否對人體造成危害,目前尚未有定論。
專家認為,環境中的塑膠微粒含量是否對一般人的健康有顯著影響,仍需更多科學驗證,目前也沒有研究證實沖泡茶包釋出塑膠微粒會影響健康,因此,民眾不必過度憂慮。
二、傳言引用2份研究報吿佐證,一份是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團隊的研究,發現茶包沖泡後會釋出塑膠微粒;另一份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則發現頸動脈斑塊中塑膠顆粒的存在,可能與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上升有關聯。
不過,專家表示,加拿大團隊的研究是在特定操作方法下得到的結論,無法以此研究導到沖泡茶包會造成塑膠微粒危害健康的風險。《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也無法證實塑膠微粒與心血管事件的因果關係,且研究也沒有宣稱塑膠微粒會導致心血管疾病。
三、專家表示,一般茶包袋與咖啡袋材質可分為不織布、棉質、塑膠製3大類型,其中塑膠製包裝袋原料與寶特瓶同為PET材質,另外也有PP、PE或PA製成的產品,是目前最常見的茶葉與咖啡包裝方式。
雖然尚無臨床研究文獻佐證沖泡茶包釋出的塑膠微粒會影響人體健康,但由於各類塑膠類食品容器皆有釋出塑膠微粒的可能性,專家建議,茶包袋、咖啡袋沖泡飲品應依標示的沖泡溫度使用,並於沖泡3-5分鐘後即取出茶包或咖啡袋,避免持續浸泡於熱水中或反覆沖泡。
目前無直接證據證實塑膠微粒會危害人體,傳言卻稱茶包為健康殺手,可能引人恐慌,因此,為「易生誤解」的錯誤訊息。
背景
自9月28日起,有媒體在社群平台發文稱「茶包是隱藏的健康殺手」,並引用一項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的一篇研究,稱塑膠微粒正在威脅人們的心血管健康。隨後,這篇貼文內容也被民眾廣為分享,並另外附上一段新聞報導影片稱「加拿大研究發現茶包沖泡後會釋出塑膠微粒」。
查核
查核點一:沖泡茶包會釋出塑膠微粒嗎?
塑膠茶包可能釋出塑膠微粒
(一)根據台灣媒體科技中心(SMC)「研究說茶包沖泡後會釋出塑膠微粒?」文章,成功大學食品安全衛生暨風險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徐瑋萱提到,一般茶包袋與咖啡袋材質可分為不織布、棉質、塑膠製3大類型,其中塑膠製包裝袋原料與寶特瓶同為PET材質,另外也有PP、PE或PA製成的產品;由於塑形容易、變化性高、過濾效果亦佳,為目前最常見的茶葉與咖啡包裝方式。
(二)台大醫學院毒理研究所陳佳煌博士指出,台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教授鄭尊仁所指導的一篇碩士論文提到,平均來說,聚丙烯(PP)材質的單位面積會釋出最多塑膠微粒(4.39 × 10 5 particles/cm 2),而單次的塑膠類食品容器使用,則是塑膠茶包平均會釋出最多的塑膠微粒(2.41 × 10 8 particles),其中又以聚乙烯混紡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PET)塑膠茶包的次微米塑膠微粒釋出量最高。
(三)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邱惠雯說,目前常用來分析塑膠顆粒的方法有不同儀器,每種儀器每種儀器各有優缺點和限制,因此,由於使用的儀器和方法不同,得到的結果可能也會不同。此外,每個地方的飲用水,其塑膠顆粒背景值以及不同茶包的材質等,也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查核點二:塑膠微粒對健康有什麼影響?
目前尚無證據證明塑膠微粒會危害人體健康
(一)邱惠雯教授表示,目前尚無直接證據證實塑膠顆粒對人體具明確危害,且環境中的塑膠微粒是否對一般人群的健康有顯著影響,仍需更多科學驗證,也沒有臨床研究文獻佐證茶包沖泡的塑膠微粒會影響人體健康。因此,民眾不必過度憂慮。
邱惠雯說,近年來許多研究均探討塑膠微粒對健康的影響。目前已有一些細胞與動物實驗顯示,塑膠顆粒可能引發神經毒性、肺部損傷、肝臟代謝異常、腎臟蓄積和損害、腸道傷害以及影響微生物菌群等多方面的不良反應。
此外,以往的研究曾發現,職業環境中勞工長期大量接觸塑膠顆粒,可能與特定職業病存在關聯;另有研究分析人類檢體中塑膠顆粒的含量,試圖探討其與各種疾病的關係,只不過,目前還沒有直接證據證實塑膠顆粒對人體具明確危害。
(二)陳佳煌表示,目前相關文獻均說明「各類塑膠類食品容器」皆會釋出塑膠微粒,塑膠微粒也早已存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然而,目前僅在細胞及動物實驗層面發現塑膠微粒會影響腎臟健康,至於是否對人體造成危害,目前尚未有定論。
陳佳煌表示,相關研究的發現主要是提醒大家關注塑膠微粒造成的潛在健康風險,例如世界衛生組織(WHO)2022年所發布的研究報告,建議民眾減少使用塑膠餐具、吸管、瓶裝水等一次性塑膠製品。但整體來說,目前還沒有塑膠微粒危害人體健康的有力證據。
查核點三:網傳說法引述的研究,分別説了什麼?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研究尚未證實塑膠微粒與心血管疾病的因果關係
(一)傳言提到《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的一篇研究,探討了心血管疾病與塑膠顆粒之間的潛在關聯。
邱惠雯協助檢視研究後表示,該研究團隊從300多位接受頸動脈斑塊切除手術的患者身上提取斑塊樣本,並分析其中的塑膠顆粒含量。隨後,研究人員對這些患者進行了長達34個月的追蹤,評估塑膠顆粒與不良心血管事件之間的可能關係。結果顯示,斑塊中塑膠顆粒的存在,可能與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上升有關。
邱惠雯表示,儘管該研究結果指出塑膠顆粒對心血管健康可能存在潛在風險,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來驗證這個關聯,並揭示其機制。
(二)陳佳煌也說,傳言提到的研究主要是要說明「心血管疾病風險與頸動脈斑塊中塑膠微粒的相關性」,至於「因果關係」則還無法在這個階段證實。
陳佳煌說明,研究中的發炎因子數據,顯示與塑膠微粒含量可能具有正相關;然而,研究針對統計方面未提供相關解釋,尚無法說明兩者的相關性。
(三)查核中心檢視研究,研究團隊強調,研究結果不能證明塑膠微粒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為「因果關係」,且該研究也沒有考慮PM2.5等空污的暴露水平,這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此外,該研究團隊也表明,與典型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相較,塑膠微粒的影響可能是有限的,因為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接觸塑膠的情況可能一直在增加,但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則是持續下降。
網傳新聞報導提到的加拿大研究有可能誤判與高估微粒數目
網傳所附新聞報導提及2019年9月25日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團隊所發表的研究。根據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2022年09月14日發布的文章,台灣研究塑膠微粒的專家學者均表示,研究是在特定操作方法下得到的結論,還無法以此研究論沖泡茶包會造成塑膠微粒危害健康的風險,目前也還沒有研究能說明微塑膠對人體的健康影響。
SMC文章中,成功大學食品安全衛生暨風險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徐瑋萱提到,加拿大研究團隊使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奈米粒子追蹤儀等設備進行分析,並計算塑膠微粒顆數,但這些設備僅可測定微粒的顆數,卻無法定性偵測到的每一顆微粒皆為塑膠微粒,因此,樣品中的氣泡、結晶物、可溶性寡聚物(oligomers)等,也有可能計入而造成誤判與高估微粒的數目,可說是此篇文獻最大的限制。
此外,以一般人泡茶的習慣來說,通常是以150-200毫升的水浸泡一個茶包袋,但這篇文獻以10毫升的水同時沖泡3個茶包袋,似乎並不是一個適當的沖泡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