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台灣一女孩突然暴斃,驗屍結果居然是…死者生前每天也會服食維他命C…問題出在她晚餐吃了大量的蝦…蝦 + 維C = 中毒」?
【錯誤】網傳「台灣一女孩突然暴斃,驗屍結果居然是…死者生前每天也會服食維他命C…問題出在她晚餐吃了大量的蝦…蝦 + 維C = 中毒」?
一、專家指出,「蝦子和維生素C」、「感冒藥和可樂」、「榴槤和可樂」的組合並不會導致中毒。
二、傳言提及的研究是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團隊,於1984年發表的〈Arsenic-Sulfur Amino Acid Interactions in the Chick〉研究,《芝加哥論壇報》曾報導。此研究並未提及「蝦子和維生素C會在人體內變成砒霜」。
三、此訊息至少在2001年就以英文版在美國流傳。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背景
社群平台、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指出:
「台灣一女孩突然暴斃,驗屍結果居然是。。。!一定要看!
近日,在台灣,一名女孩突然無緣無故的七孔流血暴斃,一夜之間,就奔赴黃泉, 經過初步驗屍. 斷定為因砒霜中毒而死亡。
那砒霜從何而來? 一名醫學院的教授被邀趕來協助調查。
教授仔細地察看了死者胃中取物,不到半個小時,暴斃之謎便揭曉。
教授說:「死者並非自殺,亦不是被殺,而是死於無知的『它殺』」 大家莫名其妙。
教授說:「砒霜是在死者腹內產生的。」死者生前每天也會服食「維他命C 」,這完全沒有問題,問題出在她晚餐吃了大量的蝦,蝦本身也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她在家吃了都沒有事,但死者卻同時服用了「維他命C 」, 問題就出在這裡 !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員,通過實驗發現,蝦等軟殼類食物含有大量濃度較高的-五鉀砷化合物。這種物質食入體內,本身對身體並無毒害作用,但是,在服用「維生素C」之後,由於化學作用,使原來無毒的-五鉀砷(即砷酸酐,亦稱五氧化砷,其化學式為(As05),轉變為有毒的三鉀砷(即亞砷酸酐),又稱為三氧化二砷, 其化學式為(As203),這就是們俗稱的砒霜!
砒霜有原漿毒作用,能麻痺毛細血管,抑制巰基梅的活性,並使肝臟脂變肝小葉中心壞死, 心、肝、腎、腸充血,上皮細胞壞死,毛細血管擴張。故中其毒而死者,常是七竅出血。所以;為慎重起見,在服用「維生素C 」期間,應當忌食蝦類。
現在很多飲料裡都有維他命C
?➕vit©️
蝦 + 維C = 中毒
?➕??
感冒藥 + 可樂 = 中毒
?➕??
榴槤 + 可樂 = 中毒
???
看完後,請不要吝嗇,轉貼給周圍的同學和親友吧」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宣稱「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員,通過實驗發現,蝦等軟殼類食物含有大量濃度較高的-五鉀砷化合物。…」,是否有這項研究?
(一)查核中心採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退休教授林慶順。林慶順協助檢索資料後指出,此訊息事實上來自美國《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1985年的報導〈不要混合維他命C和貝類〉。該篇報導指出,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動物科學系的研究員發現,包括蝦子在內的許多食物都含有砷化合物,而高劑量的維生素C會將五價砷轉為三價砷。不過,林慶順指出,該篇報導引述的研究是〈Arsenic-Sulfur Amino Acid Interactions in the Chick〉,是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團隊於1984年發表於《畜牧學雜誌》。
(二)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助理研究員林毓傑協助解讀這項研究。他指出,由於洛克沙生(Roxarsone)是早期添加在飼料中、作為生長激素的有機砷化合物,這項研究是在探討洛克沙生在雞隻體內是否會和半胱胺酸(L-cysteine)、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也就是維生素C)發生作用,增強洛克沙生的毒性。
林毓傑說,此研究是將八天大的雛雞分組,分別注射「生理食鹽水」、「300mg/kg 半胱胺酸」、「436mg/kg 抗壞血酸」,以及分別注射「生理食鹽水+35mg/kg洛克沙生」、「300mg/kg 半胱胺酸+35mg/kg洛克沙生」、「436mg/kg 抗壞血酸+35mg/kg洛克沙生」作為對照。
林毓傑指出,這項研究結果顯示,注射了「洛克沙生+半胱氨酸」的組別,在注射後1至4小時死亡,死亡率100%。 「洛克沙生+抗壞血酸」的組別,死亡率60%,在注射後24至48小時死亡,而單獨施打的洛克沙生的死亡率為6.7%。
綜合以上,原始的研究沒有提到「蝦子」,也未提及「蝦子與維他命C一起吃會中毒」。而是在《芝加哥論壇報》1985年的報導中才有提及「蝦子」。
另外,林毓傑補充,行政院農委會法規指出,台灣在2015年7月1日就已禁用洛克沙生。
爭議點二、傳言宣稱「在服用『維生素C』之後…原來無毒的-五鉀砷…轉變為有毒的三鉀砷…這就是們俗稱的砒霜」,並提及「蝦 + 維C = 中毒」,是否屬實?
(一)林慶順指出,人將蝦子和維生素C一起吃,並不會導致中毒。
他解釋,砷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蝦子確實含有砷,但「人吃了蝦子和維生素C」,和1984年的實驗中「將維生素C和洛克沙生注射入雞的腹腔」不一樣。因為注射入腹腔是直接進入血液循環,但人攝取食物後會先到腸胃,再經過肝臟解毒。而且實驗是用「洛克沙生」和維生素C,不是「蝦子」和維生素C的組合。此外,該實驗對象是「雞」,也不是人體。
(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藥師洪薏淇則指出,人將蝦子和維生素C一起吃不會導致中毒。
洪薏淇說明,傳言應是將「有機砷」與「無機砷」混淆。砷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元素,分為「有機砷」和「無機砷」兩大類。「有機砷」常常存在於蝦、蟹、牡蠣、蛤蠣等海產當中,它對人體的毒性很低,進入人體後會很快從尿液排出。而「無機砷」有毒,是世界衛生組織公告的第一級致癌物,會增加人罹患膀胱癌、肺癌、皮膚癌的風險,如果人攝取過量的無機砷會造成中毒,產生噁心嘔吐、心律異常、手腳有刺痛感、組織暗沉等症狀。而蝦子中的砷是有機砷,砒霜是屬於無機砷中的三價砷。
洪薏淇補充,其實生活中也會接觸到無機砷,例如來自工地、木材等環境接觸,如果民眾擔心攝取到過量的砷,可以接受尿液檢測。
爭議點三、傳言宣稱「感冒藥 + 可樂 = 中毒」,是否屬實?
林慶順說,感冒藥跟可樂一起吃並不會導致中毒,但可樂的成分可能會和感冒藥起作用,而且可樂會刺激腸道,影響藥物的吸收,因此,服藥最好還是配白開水,不要配可樂、茶或其他飲料。
洪薏淇建議,感冒藥和可樂一起服用不會中毒,但服用感冒藥配溫開水還是最理想的。有些人服用藥物會配茶,但不管是茶還是可樂,它的酸鹼值跟胃酸、白開水不同,可能會影響藥物的吸收,進而影響藥效,但這不是發生「中毒」,而是藥物沒有發揮效果,使感冒拖得更久。
爭議點四、傳言宣稱「榴槤 + 可樂 = 中毒」,是否屬實?
林慶順說,榴槤跟可樂一起吃不會導致中毒。
洪薏淇補充,榴槤的脂肪多、熱量高,同時富含纖維和鉀離子,吃榴槤可能導致血糖升高,因此三高、腎臟病、糖尿病患者建議不要吃太多榴槤。
爭議點五、此訊息流傳程度為何?
查核中心查證,此訊息曾以英文版本在通訊軟體流傳,美國查核組織《Snopes》和非洲查核組織《Africa Check》都已證實為錯誤訊息。
《Snopes》更在報告中指出,此英文版訊息最早在2001年以電子郵件方式轉傳。
結論
一、專家指出,「蝦子和維生素C」、「感冒藥和可樂」、「榴槤和可樂」的組合並不會導致中毒。
二、傳言提及的研究是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團隊,於1984年發表的〈Arsenic-Sulfur Amino Acid Interactions in the Chick〉研究,《芝加哥論壇報》曾報導。此研究並未提及「蝦子和維生素C會在人體內變成砒霜」。
三、此訊息至少在2001年就以英文版在美國流傳。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參考資料
〈Arsenic-Sulfur Amino Acid Interactions in the Chick〉
Chicago Tribune〈VITAMIN C DOSES, SHELLFISH DON`T MIX〉
Snopes〈Shrimp, Vitamin C and Arsenic〉
Africa Check〈No, vitamin C and shrimps eaten together don’t cause ‘death by arsenic poiso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