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又是英國變種病毒…報導說去年10月份,他曾和確診者接觸,然後才外派到美國…這個病毒隱藏3個月,足跡根本沒法做疫調」?
【錯誤】網傳「又是英國變種病毒…報導說去年10月份,他曾和確診者接觸,然後才外派到美國…這個病毒隱藏3個月,足跡根本沒法做疫調」?
一、根據新聞報導與流行指揮中心的疫情調查,案例925是於美國與確診者接觸,返台後才確診。傳言稱案例925「去年10月接觸確診者,然後才外派美國,1月返台」,不符合事實。
二、專家指出,COVID-19是急性傳染病潛伏期為14天,疫情調查常見作法是追蹤確診者發病日往前追溯14天,再視個案調整。傳言指稱「病毒潛伏3個月,無法進行疫情調查」,並不符合科學實證。
三、案例925並未進行其病毒的基因定序,因其帶有的病毒量太低,無法做基因定序,因此,指揮中心並不知其感染的是否為英國變種病毒。傳言說「又是英國變種病毒」並無根據。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背景
社群平台與通訊群組自2021年2月8日起流傳一則訊息:
「獨家!南部.……淪陷了,而且這一個又是英國變種病毒最兇的又更狡猾(!)(!)
報導說去年10月份,他曾和確診者接觸,然後才外派到美國,他今年1月份從美國回來,換言之這個病毒隱藏很久了,大概有3個月的時間,甚至超過,所以這個病毒他是會傳染的,所以說他從去年十月一直到現在,他的足跡根本沒有辦法做調查,哇哩勒…。
現在換台南人要緊張了,搞不好台南會變成下一個桃園,甚至比桃園還嚴重,這次年後台南會不會要封城啊~天啊!(scared)
政府有毛病啊~為什麼狀況不肯說清楚啊!(scream)(scream)
呼籲大家暫時都不要去南部玩了欸???」傳言同時附上一支連結。
圖1: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所附的連結為何?傳言宣稱「報導說去年10月份,他曾和確診者接觸,然後才外派到美國,他今年1月份從美國回來」,是否屬實?
查核中心檢視傳言所附的連結,為《蘋果日報》2021年2月8日發布的新聞報導。報導中,提及確診者旅遊史的段落如下:
根據指揮中心指出,案925是本國籍40多歲男性,去年10月外派到美國工作,曾與確診者接觸,今年1月8日返台探親及處理公務,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至住處居家檢疫,迄今無症狀,個案檢疫期滿後,1月25日開始上班,因近期將再次赴美工作,於2月4日至醫院自費採檢後發現確診。
查核中心檢視指揮中心發布於2021年2月6日的新聞稿,其中提及確診者旅遊史的段落如下:
指揮中心表示,案925為本國籍40多歲男性,去(2020)年10月外派至美國工作,曾與確診者接觸,於今(2021)年1月8日返臺探親及處理公務,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至住處居家檢疫,迄今無症狀。個案檢疫期滿後,1月25日開始上班,因近期將再次赴美工作,於2月4日至醫院自費採檢,並於今日確診。
《蘋果日報》新聞報導與指揮中心新聞稿均指出,個案2020年10月外派至美國,在美國曾與確診者接觸,於2021年1月8日返台,於2月4日自費採檢後確診。
因此,傳言宣稱「報導說去年10月份,他曾和確診者接觸,然後才外派到美國,他今年1月份從美國回來」,是誤讀此報導內容。
爭議點二、傳言宣稱「這一個又是英國變種病毒最兇的又更狡猾」,該個案感染的病毒是否為英國變種病毒?
(一)查核中心檢視傳言引用的《蘋果日報》新聞報導與疾管署的新聞稿,均未提及案925為COVID-19英國變異株感染者。
(二)查核中心採訪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醫師蘇家彬,他表示,CT值超過30的個案,其病毒量太低,無法進行病毒的基因定序,而案925的CT值33,因此不曾針對此個案做病毒的基因定序,無法判斷其所感染的是否為英國變異株。
蘇家彬補充,截至2月10日,指揮中心已驗出5株英國變異株、1株南非變異株,但這些個案是因為帶有較高的病毒量才能被定序。
綜合以上,傳言說「案925又是英國變種病毒」,並無根據。
爭議點三、傳言稱「案925…大概有3個月的時間,足跡根本沒有辦法做調查」,足跡疫調的時間區間為何?傳言假設要追溯3個月是否合理?
(一)查核中心採訪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黃立民表示,目前的作法仍是從確定發病日回溯14天,如果個案的發病日難以確認,會綜合檢視該個案的症狀、病毒量、接觸者等狀況,視情況延長疫調的追溯期。不過,就算延長疫調的追溯期,也不會追溯到3個月前,一是因為COIVD-19是急性的疾病,潛伏期沒有那麼長,二是因為3個月前的記憶已不可靠。
(二)查核中心檢視疾管署「2020年5月16日醫療院所疫情調查」說明會影片,蘇家彬在影片中指出,科學證據認為COVID-19的潛伏期為2至14天不等,大部分的病人於暴露病毒2至7天後發病。因此,進行確診者疫情足跡調查時,是發病日往前回溯14天,找出可能的感染來源。
查核中心採訪蘇家彬。他表示,指揮中心目前進行疫情調查的時間區間,仍是確診者發病前14天,科學證據顯示,人體感染感染到發病,絕大多數都在14天內,只有極少數個案會超過14天,因此,所有國家都是以14天為潛伏期,台灣也是以14天為基礎來進行疫調,並視個案的狀況而調整。
蘇家彬說,以案例925來說,儘管指揮中心判斷案925在台灣被感染的可能性很低,仍對其入境後的接觸者進行追蹤,密切接觸者會要求採檢與居家隔離,而檢驗結果都為陰性。
綜合以上,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疫情調查,是確診者發病日往前追溯14天,雖然會視情況延長,但由於COVID-19是急性傳染病,無須「追蹤3個月」。
爭議點四、指揮中心對案例925的疫情調查結果為何?指揮中心如何處理此類個案?
蘇家彬說明,案例925在1月8日持COVID-19陰性報告,從美國返台,卻在2月6日確診為陽性,指揮中心根據CT值、IgG、IgM等資訊,判斷案例925在台灣被感染的可能性很低,因為他的病毒量並不高,且IgG是感染病毒一段時間後才會出現的抗體。
指揮中心對案例925入境台灣後的接觸者進行追蹤與採檢,檢驗結果都為陰性。
蘇家彬說,科學證據顯示,一般輕症確診者,其病毒的傳染期為發病前2日到發病後10天左右,若案例925是在國外感染,那麼他身上的病毒量在台灣時已不具傳染力。綜合以上資訊,指揮中心判斷案例925比較可能是在國外感染、痊癒後才回台灣的無症狀者。
蘇家彬解釋,目前已知,COVID-19病毒到感染後期的檢驗結果都是一下陰、一下陽,這是因為病患在痊癒後,仍會帶有病毒大約2、3個月的時間,而採檢結果則會受到採檢部位與時間點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案例925可能在國外採檢的時候剛好被驗為陰性,而在台灣又剛好被驗到病毒。
蘇家彬說,隨著國外的個案數越來越多,類似於案925的案例也會越來越多,這些民眾可能感染過病毒又恢復,但他又不知道自己曾感染,持陰性檢驗報告入境、解除居家檢疫後在台灣被驗出陽性,這是有可能會發生的。針對此類個案,指揮中心會調查其在台灣社區的接觸者,必要時採檢、居家隔離,以排除在台灣社區感染的可能性。
結論
一、根據新聞報導與流行指揮中心的疫情調查,案例925是於美國與確診者接觸,返台後才確診。傳言稱案例925「去年10月接觸確診者,然後才外派美國,1月返台」,不符合事實。
二、專家指出,COVID-19是急性傳染病潛伏期為14天,疫情調查常見作法是追蹤確診者發病日往前追溯14天,再視個案調整。傳言指稱「病毒潛伏3個月,無法進行疫情調查」,並不符合科學實證。
三、案例925並未進行其病毒的基因定序,因其帶有的病毒量太低,無法做基因定序,因此,指揮中心並不知其感染的是否為英國變種病毒。傳言說「又是英國變種病毒」並無根據。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參考資料
〈【獨家】上市紡織大廠員工確診 遭爆足跡遍布全工廠卻未戴口罩〉
〈新增1例境外移入COVID-19病例,自美國入境〉
2020年5月16日醫療院所疫情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