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這幾天下雨 氣溶膠量高 病毒更容易在空氣中傳播」?
【錯誤】網傳「這幾天下雨 氣溶膠量高 病毒更容易在空氣中傳播」?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6/3版】
一、專家指出,自然界不會產生帶有新冠病毒的氣膠,空氣膠是指感染者呼氣所散發出來。
二、專家指出,確診者呼出帶有病毒的空氣膠,下雨會沖刷氣膠,使空氣中的氣膠含量減少。
三、專家建議,要避免新冠病毒的傳染,應注意口罩密合度、拉開社交距離,並讓所在環境保持通風。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疫情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背景
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指稱:
「來自朋友溫馨提醒
--
尤其這幾天下雨 氣溶膠量高 病毒更容易在空氣中傳播 大家真的出門在外要小心
下雨的時候 不會都會聞到一股微妙的土味嗎 那其實就是雨水打在地上或土壤上 結合部分空氣的小氣泡 在上升途中破裂後的味道
所以剛下雨是最危險的 如果下大雨下一陣子後 剛雨停還好
但台北很愛下那種毛毛雨 下個10分鐘就停 然後就是那種土味很重 這時候也很危險 因為正是製造氣溶膠的環境XD」
圖1: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稱「下雨天氣溶膠量高,病毒更容易在空中傳播」,是否屬實?
(一)查核中心採訪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王家蓁指出,帶有病毒的氣膠不是大自然裡面就有,而是感染者透過呼氣所散發出來,而且下雨會加速沖刷氣膠,因此傳言說「下雨氣膠容量高,病毒更容易傳播」為錯誤說法。
(二)查核中心採訪中山醫學大學職安系副教授、氣膠實驗室主持人賴全裕。賴全裕表示,降雨的環境氣膠變化有多種型態,民眾無須擔心降雨時病毒會隨微粒懸浮空氣中。應該注意的是室內、不通風環境,如果有新冠病毒傳播源,在空氣不流通狀態下,氣膠傳播更具威脅性。
賴全裕表示,降雨之後含有病毒的固態或液態微粒會碰撞及附著水分,顆粒變大就更容易往下掉。降雨及降雨後空氣中的懸浮微粒都會變少、空氣會變乾淨,只要看環保署監測資料都可佐證。
賴全裕表示,降雨後環境相對濕度高,空氣水霧霧滴增加,類霧滴氣膠在太陽出來或大氣擴散後就會揮發,而當相對濕度下降,水霧氣膠就會變少。其中,病毒是固態微粒,不管是附著在液態或固態懸浮微粒,在雨後本來就會變少。
(三)查核中心採訪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教授王永樑指出,理論上病毒在乾、熱的環境最不容易存活,潮濕的水分子讓病毒比較容易存活。但對於「下雨天讓氣膠變多,使病毒容易傳染」的說法,混淆了「水蒸氣」和「氣膠」兩者,病毒較容易存活是因為環境較潮濕、水分子較多,不一定是因為氣膠比較多。
爭議點二、新冠病毒在何種條件下,會產生氣膠傳播?
(一)王家蓁指出,氣膠傳播(airborne transmission)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是新冠病毒的傳染途徑之一,這些帶有病毒的氣膠會在患者呼氣的時候產生。因為氣膠的顆粒較小,要避免氣膠傳染,應注意口罩密合度,拉開社交距離,可能要比原來的一到二公尺更遠。更要注意所在環境的通風系統。
(二)振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顏慕庸指出,病毒透過氣膠的傳播雖然有相關研究,但實際上目前氣膠傳染新冠病毒的情況,只有在醫療環境比較容易發生,這是醫護人員密切而近距離接觸新冠肺炎病患下,接觸到病人呼吸道排出來的噴濺、飛沫,而容易感染新冠病毒。開放空間則比較要注意飛沫、接觸傳染等兩種傳播途徑。
綜合以上,在在室內、密閉、病毒濃度高的空間,近距離接觸病患的環境,新冠病毒會透過氣膠傳播感染他人。
爭議點三、外在環境中的溫度、濕度,是否會影響新冠病毒在外界的存活與傳染機會?
中興大學獸醫病理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吳弘毅指出,病毒本身其實就是蛋白質,理論上它在乾燥、熱的環境不易存活,在潮濕、低溫的環境不容易變性。新冠病毒在大約攝氏25、26度且潮濕的外在環境,相對乾熱的環境可以存活比較久,但民眾不需要因為下雨而感到恐慌,只要落實勤洗手、戴口罩、噴酒精的防疫措施,就有基本的防護能力。
顏慕庸指出,過去有關病毒在不同溫度、濕度能存活多久,都很多人在做相關的推論,但實際上從全球疫情來看,不同地域溫度、濕度各有不同,但沒有讓病毒的傳染能倖免於難。
結論
一、專家指出,自然界不會產生帶有新冠病毒的氣膠,空氣膠是指感染者呼氣所散發出來。
二、專家指出,確診者呼出帶有病毒的空氣膠,下雨會沖刷氣膠,使空氣中的氣膠含量減少。
三、專家建議,要避免新冠病毒的傳染,應注意口罩密合度、拉開社交距離,並讓所在環境保持通風。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參考資料
WHO〈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How is it transmit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