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錯誤】網傳影片「學會了99歲都不會得骨質疏鬆…這些家常菜比鈣片還補鈣15倍」?
【部分錯誤】網傳影片「學會了99歲都不會得骨質疏鬆…這些家常菜比鈣片還補鈣15倍」?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2/13版】
一、專家表示,骨質疏鬆的發生與個人的基因、體質、環境、生活方式、疾病或受藥物影響等因素有關,並非學會補鈣就可免於骨質疏鬆。
二、專家指出,傳言提供的數道家常菜色比鈣片補鈣15倍過於誇大,且將「鈣吸收」與「骨質密度」混為一談,並不是所有攝取的鈣量都會完全累積到骨骼中,理論上也不會將日常飲食與鈣片做比較。
三、專家建議,補鈣可隨餐分次吃,睡前補鈣並不合理。
四、專家表示,增進骨質密度除了補鈣、也需同步均衡維生素攝取、曬太陽、維持運動習慣,有助骨質健康。若過度補充鈣片確實會增加腎結石、血管鈣化、高血鈣症等健康風險。
適量、充足的鈣質攝取有益身體,也有助骨骼健康,但傳言將補鈣與防止骨質疏鬆誇大串連,過度宣稱家常菜的補鈣能力,且針對年長者鈣需求、補鈣時機點有錯誤描述,因此為部分錯誤。
背景
社群平台和通訊軟體流傳一段傳言並搭配影片,傳言指出,「雞蛋跟它一起炒,堪稱補鈣之王,竟比骨頭湯還補鈣18倍,學會了99歲都不會得骨質疏鬆」;也有傳言文字指出,雞蛋跟青椒一起炒,堪稱補鈣之王。
傳言所附影片內容則指出,「昨天我們醫院來了一位六十五歲的阿姨,她在晨練時不小心摔了一跤,竟然摔出了右側股骨頸粉碎性骨折,粉碎性骨折是骨科疾病裡非常嚴重的一種,一旦處理不當,就會造成後遺症。而這一切的根源,是因為他長期以來的骨質疏鬆,沒有得到有效治療,這件事的發生讓我這個剛剛進入醫院實習的醫生感觸很深。
如果這位阿姨在發現骨質疏鬆之初就及時補鈣,那麼在意外來臨時,也就不會造成這麼大的傷害,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新陳代謝逐漸變緩,消化功能減弱,鈣的需要量也相對增加。人體缺鈣和隨之產生的鈣代謝紊亂,是老化和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些家常菜比鈣片還補鈣15倍……
補鈣誤區 鈣補得越多越好
許多老人誤認為鈣補的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實不是這樣,通常年齡在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攝入八百毫克的鈣,過量補鈣,並不能變成骨骼,反而會引發併發症,危害老人健康。
鈣是這樣被吸收的,鈣經胃腸吸收、進入血液,形成血鈣,即血液中鈣的含量,在通過骨代謝,把血鈣進行鈣鹽沉積,形成骨骼。不是說鈣吃的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血液中,鈣的含量必須保持在一定水平,過多或過少都不行。
過量補鈣,血液中血鈣含量過高,可導致高鈣血症,並會引起併發症,比如腎結石、血管鈣化等,要避開這個誤區,最好的選擇就是食物補鈣,把上面這些家常菜作為補鈣的來源,就不會延期鈣過量。而且鈣質最容易吸收的時間是晚上,夜間人體血液需要一定量的鈣,正常我們晚上睡後不易進食,人體含鈣量較少,所以我們在睡前吃鈣,容易很快被吸收。鈣對我們人體來說,非常重要,趕緊把這些家常菜放到您家的餐桌上吧。特別是晚上。……」
圖1: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圖2: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宣稱,「學會補鈣,到了99歲都不會骨質疏鬆」,是否合理?
查核中心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脊椎骨科主任吳孟晃、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益銘、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營養師趙強。
(一)吳孟晃表示,造成骨質疏鬆的原因很多,與個人的基因、體質、環境、生活方式、疾病或受藥物影響,因此傳言宣稱只要學會補鈣就可以不骨鬆,並不是正確的觀念。鈣質是人體所需營養素,如果有鈣質缺乏,確實需要補鈣,但若骨質已經流失,或甚至到骨鬆程度,光只有補鈣並不夠,還必須合併藥物治療才行。
(二)趙強說,傳言所述並不合理,就算學會用飲食補鈣或吃鈣片,達到足夠的鈣含量,也不代表這些鈣可以讓人達到不會骨鬆的密度。除了注意鈣質的攝取量,也要看吃進的鈣是否真的有被吸收。現在很多人不喜歡曬太陽,就算補足鈣質,但維生素D不足,就算吃了鈣也不見得會被身體吸收。要讓鈣質累積在骨骼中,最重要的還是全身性的運動。運動時肌肉會作用在骨骼上,並產生一系列訊號,告訴骨骼應該吸收更多鈣質,因此骨骼會愈堅固。
綜合以上,造成骨質疏鬆的原因多元,補鈣只是預防骨鬆的其中一個環節,且補鈣未必完全能被身體吸收,除了從飲食補充鈣質、還要兼顧維生素攝取及運動。光靠補鈣並不代表就不會骨鬆。
爭議點二、傳言宣稱,「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新陳代謝逐漸變緩,消化功能減弱,鈣的需要量也相對增加。人體缺鈣和隨之產生的鈣代謝紊亂,是老化和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否屬實?
(一)趙強表示,根據109年更新的第八版「國人膳食營養素攝取量」,19歲以上成人的鈣攝取建議量為每日1000毫克,此膳食營養攝取量是根據國人營養調查通盤考量,且是根據日常飲食而不是額外的營養保健品來設定,老年人的鈣攝取並沒有比較高的要求。
(二) 根據國健署國人各年齡層的每日建議鈣攝取量,0-6歲為300-600毫克、7-9歲為800毫克、10-12歲為1000毫克、13-18歲為1200毫克、成人則為1000毫克。
爭議點三、傳言宣稱,「青椒炒雞蛋、豆腐燉魚、芝麻拌菠菜等菜色,因食材有豐富鈣質,搭配維生素C、維生素K、維生素D、鈣與鎂的比例為2:1時最有利鈣吸收、醋和膠原蛋白有利鈣吸收,比鈣片補鈣15倍」是否正確?
(一)吳益銘說,傳言將「鈣吸收」與「骨質密度」混為一談。傳言提及增加鈣吸收的方式,只有維生素D(魚肉)確實會幫助鈣吸收。維生素D是調控鈣吸收的重要維生素,以曬太陽來補充維生素D是最好的方法。
吳益銘表示,維生素K(菠菜)、維生素C(青椒)、鎂(紫菜)是幫助骨骼生長的營養素,並非幫助鈣質吸收。維生素K與鎂會促進骨質密度增加、骨質生長,人體利用腸道細菌就能自行生成維生素K。
傳言宣稱「鈣與鎂的比例為2:1時,最利於鈣的吸收利用」;吳益銘說,此比例與鈣吸收無關,而是每人每天攝取的食物中,鈣跟鎂的攝取比值在2:1左右對身體是健康的,但並不表示此比例會讓鈣質吸收較多。
吳益銘表示,傳言「這些家常菜比鈣片還補鈣15倍」的說法過於誇大。
(二)趙強表示,補鈣定義很籠統,第一階段是實質補鈣的份量;第二階段是小腸的吸收狀況;第三階段真正吸收到的鈣,能不能累積到骨骼中。
趙強說,傳言推薦豆腐燉魚,但並不是所有豆腐都有鈣質,而是要傳統板豆腐才會有鈣質;而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吸收成效跟油脂有關,因此選用的魚類也必須富含油脂,像鮭魚、秋刀魚、鯖魚,油脂較多的魚效果會比一般常見的吳郭魚好。
趙強表示,綠色蔬菜維生素K含量都很高,除了菠菜,芥藍菜,洋菇的維生素K也很多。維生素K是幫助鈣質進入到骨骼的階段,若維生素K不足的話,鈣就不容易進到骨骼。而傳言提到的菠菜有草酸,會妨礙礦物質吸收,人體缺鈣時,鈣吸收率會變好,因此多少會受到草酸影響 但不嚴重。
趙強說,吃鈣不代表身體就會吸收,鈣搭配酸有助於鈣吸收。維生素C是酸性,可以幫助維生素解離、幫助小腸吸收;胃酸分泌會讓油脂變酸,幫助小腸鈣質吸收。但傳言推薦熱炒青椒增加維生素C,但要靠熱食攝取維生素C是很難的事情,除非是炒到半生不熟,因為維生素C很怕高溫,尤其鐵鍋的鐵是催化劑,在高溫及鐵的環境下,維生素C就會破壞掉。透過補充水果、生菜補充維他命C是較好的選擇。
趙強說,傳言宣稱吃蛋、紫菜、腐竹,其實這些食材鈣質並不高,吃雞蛋主要補充不是鈣質,而是蛋白質跟卵磷質,腐竹也是以黃豆為主成份。至於黃豆燉豬蹄,黃豆儘管鈣質高,但普遍的飲食習慣都吃不多;而豬腳中的原態膠原蛋白會被身體分解成胺基酸,與鈣質吸收無關。黃豆燉豬蹄主要是提供熱量跟蛋白質,可以助長肌肉,而肌肉會作用在骨骼上,間接促使骨骼吸收鈣而強健。此飲食方法是間接幫助鈣吸收,但效果不大。
趙強說,補鈣方法適用的對象和時機是需要經過討論的,理論上並不會將日常飲食及鈣片來做比較,而是要以真正吃進多少量而定。
綜合以上,補鈣不等於鈣就會被完整吸收,也不能跟骨質密度混為一談。傳言推薦的補鈣菜色補鈣效益不高,也不宜跟鈣片的補鈣能力相比較。
爭議點四、傳言所述「鈣質最容易吸收的時間是晚上,夜間人體血液需要一定量的鈣,正常我們晚上睡後不易進食,人體含鈣量較少,所以我們在睡前吃鈣,容易很快被吸收」是否屬實?
(一)吳孟晃表示,鈣質吸收跟胃酸濃度有關,因此補充鈣質會建議隨餐吃或飯後吃,並不是睡前吃。
(二)吳益銘表示,鈣質吸收並無特定哪個時間最好,建議鈣質最好分次補充,因為人體在同時段吸收的鈣質有上限,白天或晚上最多也只能補400毫克,且鈣質吸收的狀況因人而異。
(三)趙強表示,補鈣要隨正餐分次吃,不要一次全部補完,若是要補500毫克的鈣,分三次吃會比一次吃進500毫克還要有效。且吃鈣片需補充大量水分,在睡前吃就容易頻尿,鈣質也需要藉由食物幫助吸收,因此睡前吃並不合理。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2/13版】
一、專家表示,骨質疏鬆的發生與個人的基因、體質、環境、生活方式、疾病或受藥物影響等因素有關,並非學會補鈣就可免於骨質疏鬆。
二、專家指出,傳言提供的數道家常菜色比鈣片補鈣15倍過於誇大,且將「鈣吸收」與「骨質密度」混為一談,並不是所有攝取的鈣量都會完全累積到骨骼中,理論上也不會將日常飲食與鈣片做比較。
三、專家建議,補鈣可隨餐分次吃,睡前補鈣並不合理。
四、專家表示,增進骨質密度除了補鈣、也需同步均衡維生素攝取、曬太陽、維持運動習慣,有助骨質健康。若過度補充鈣片確實會增加腎結石、血管鈣化、高血鈣症等健康風險。
適量、充足的鈣質攝取有益身體,也有助骨骼健康,但傳言將補鈣與防止骨質疏鬆誇大串連,過度宣稱家常菜的補鈣能力,且針對年長者鈣需求、補鈣時機點有錯誤描述,因此為部分錯誤。
補充資料
如果補鈣過量或缺鈣可能造成哪些危害?
(一)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民眾喝豆漿、牛奶,或是吃鈣片,這些外來飲食的鈣進入人體後,一部分會被小腸吸收,經過血液,再傳到腎臟;而部分會隨糞便及尿液排出。正常血鈣濃度範圍為8.6-10.3mg/dL,而血液中鈣的濃度會受到飲食、腸胃道吸收的狀況所影響,若是高於10.3mg/dL,就可能引發高血鈣症,症狀為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便秘、腹痛、脫水、心律不整,嚴重則全身肌肉無力、意識不清楚、昏迷。
顏宗海說,在日常飲食方面,喝牛奶、豆漿並不容易鈣過量,但若是過度補充保健食品的鈣片,的確會增加腎結石、血管鈣化、高血鈣症或是引發其他心血管疾病。每人每天不可攝取超過1500-1800mg的鈣,適當攝取鈣,就不會有腎結石風險。
顏宗海表示,荷爾蒙會影響骨質疏鬆,因此會有許多停經婦女買鈣片來補鈣,而有些鈣片含有維他命D,維他命D會增加腸胃道對鈣質的吸收,補鈣效果雖然很好,但若過量補充,就容易增加高血鈣症、腎結石風險。
顏宗海說,部分有腎結石體質的民眾會認為不該再補鈣,就不喝豆漿、牛奶,但此作法並不正確,鈣要補得剛好,但也不能吃得太少。建議民眾要減少腎結石風險,還是多喝白開水、避免重口味食物。
(二)吳孟晃說,身體儲存最多鈣的地方是骨頭,而缺鈣分為血中缺鈣、骨質缺鈣。血中的鈣離子應維持恆定,如果血鈣過高、過低都可能造成身體的問題,嚴重低血鈣也會導致骨質疏鬆。但如果過量補鈣,也會造成身體的負擔,當血中鈣離子太多,可能造成急性高血鈣的症狀,如神經症狀、噁心嘔吐、心律不整等,甚至有生命的危險。
(三)趙強說,過量補鈣的確可能導致血管鈣化、高血鈣症,不過,在日常飲食中有一些與鈣互相牴觸的東西,如草酸和植酸都會抑制鈣質的吸收。因此,正常飲食下鈣不易過量。倘若把鈣片當飯吃,補充太多就會造成血鈣過高,但大部分是內分泌、腎臟以及甲狀腺有問題的患者才會造成血管鈣化,一般民眾避免過度補鈣就不會產生問題。
趙強說,缺鈣會影響肌肉收縮與神經系統傳遞。肌肉收縮需要鈣質參與;而神經傳導是透過鈣離子釋放、吸收來作用。另外,因鈣質不足而患有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容易因怕跌倒而不敢活動,肌肉就會萎縮;鈣不足也會降低凝血功能、使荷爾蒙減少分泌、引發抽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