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釐清】網傳「國衛院研究:長期吃維生素D3會增加失智症風險」?
【事實釐清】網傳「國衛院研究:長期吃維生素D3會增加失智症風險」?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9/5版】
一、傳言提到的國衛院研究為動物實驗,發現失智症小鼠持續補充非活性維生素D3,會加劇大腦的病變以及智能退化;再利用台灣健保資料庫,觀察年長者長期高劑量攝取維生素D3與失智風險增加有關聯性。
但此研究不能推論為因果關係,也就是說,不能直接推論為「攝取維生素D3會導致失智症」。
二、多位專家指出,研究中健保資料分析所稱的為「活性維生素D3」,是特定疾病族群的治療用藥,不是民眾熟知的維生素D保健食品,民眾使用的維他命D是「非活性維生素」,會再經由肝腎轉化成活性,為人體吸收使用。此研究結果不是「攝取維生素D會增加失智風險」。
三、專家建議,維生素D是維持生理功能的必需營養素,一般民眾可曬太陽讓身體自然製造或從飲食攝取維生素D。而特定族群需要依照身體需求,在醫師評估之後,會給予活性維生素D3的處方用藥。
背景
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2022年8月29日開記者會發布維生素D與失智症關聯的相關研究。多家媒體也對此研究發布報導指稱,「老年人長期吃維生素D失智風險不減反增」、「國衛院最新研究:長期吃維生素D提高失智風險 死亡增2.17倍 」。
圖1:媒體報導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研究內容為何?網傳「長期吃維生素D,提高失智風險」?
研究內容為何?
(一)查核中心檢視網傳所提研究,為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莊志立研究員團隊利用阿茲海默症小鼠的動物實驗及台灣健保資料庫的分析,發現阿茲海默症小鼠補充維生素D反而加劇大腦的病變以及智能退化。
查核中心採訪研究團隊,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副所長莊志立。他說,研究是發現阿茲海默症小鼠若持續補充維生素D3,非但沒有減輕其病程,反而加劇大腦的病變以及智能退化。團隊再從健保資料庫系統中,取樣65歲以上罹患骨質疏鬆、慢性腎臟疾病者,分析其攝取處方藥「活性維生素D3」(calcitriol)與失智症的關係。
莊志立說,因研究的分析結果,許多民眾會有「吃維生素D會不會罹患失智症」的擔憂。但要先特別說明兩個誤解。第一,研究是從健保資料庫分析發現,65歲以上年長者過量攝取活性維生素D3,會有比較高的機率罹患失智症,但不能推論「攝取維生素D3會導致失智症」。
第二個誤解是,研究所指稱的「維生素D」指的是醫師開立的藥物處方籤「活性維生素D3」(calcitriol),與一般民眾營養補充劑的非活性維生素D3不一樣。前者身體可直接運用,幫助骨骼的成骨作用,調解血液的鈣濃度,是洗腎患者、甲狀腺機能亢進、骨質疏鬆者等透過醫師處方籤會攝取到,一般民眾通常不會吃到。一般市面上常見的營養補充劑即屬此類,仍須經肝臟、腎臟轉化成活性才能被身體使用,原則上年輕族群者可適量攝取。
莊志立強調,總結來說,此研究最主要的發現是,過量的「維生素D3」並沒有在失智症的過程中扮演「保護」的角色,反而參與了「不好的事情」,像是加劇神經病變。但研究並不是「維生素D不好,民眾不能攝取」。
網傳「長期吃維生素D增加失智症風險」 ,此研究應該如何解讀?
查核中心採訪台北長庚醫院內科主任、高齡醫學科主治醫師林志明、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陳珮蓉、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嚴鋒。
(一)林志明說,國衛院的研究其實有兩個部分,第一個是小鼠實驗發現說阿茲海默症的小鼠吃過量維生素D3可能會加劇病情,這部分的確值得參考,就是吃過多維生素D3不一定能幫助病情。另一部分是以健保資料庫分析有腎臟疾病、骨質疏鬆者患者服用處方藥「活性維生素D3」發生失智症的風險比較高,但不能以此推論吃維生素D3就會得失智症。首先,到底是罹患此類疾病的民眾本身患失智症風險比較高,還是吃維生素D3導致,因果關係不清楚,仍需要更多研究。
再者,此處講的是活性維生素D3,通常是特定疾病者才需要,一般民眾吃的保健品是非活性維生素D,會再經由肝腎轉化成活性,為人體吸收使用。因此,從研究的證據力來說,民眾不需要過度擔心吃維生素D3會直接導致失智症。
(二)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陳珮蓉表示,新聞媒體所引述的研究,其研究設計觀察的是健保藥品使用的活性維生素D3,有特定疾病的民眾才會需要服用,如腎功能不全的透析患者,須透過醫師處方才能取得。一般民眾自行購買補充的保健食品「維生素D3」是非活性維生素D3,攝取後經肝臟、腎臟才會轉化為活性維生素D3,之後進到小腸、骨骼幫助鈣質吸收。
陳珮蓉說,媒體所報導的研究有其貢獻和參考價值,但該研究是先在小鼠上實驗,之後再進一步以台灣健保資料庫的資料,看有攝取活性維生素D3藥物者,其失智風險是否增加。此類型研究的證據等級並不如嚴謹的隨機雙盲臨床研究來的高,且從健保資料庫所得的數據,也未必能完全掌握受試者與失智症相關的風險因子,例如生活型態或整體營養狀態,所得出的研究結果可以參考,但民眾無須過度恐慌,也不要直接認為攝取活性維生素D3會增加失智風險而貿然停藥,以免發生嚴重併發症而有生命的危險。
(三)北榮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嚴鋒表示,網傳媒體報導所述的研究分成兩個部分,先以小鼠模型實驗,結果出乎意料,當小鼠補充活性維生素D3時,腦中的類澱粉沉積增加;後續再去比對健保資料庫資料。健保資料庫是很不錯的資料庫,但因為資料包山包海,分析就有許多眉角,也要用嚴謹的方式撈到對的資料,如果撈錯資料,就會很難解讀。此外,以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在「有沒有攝取活性維生素D3」的實驗設計中,有很多因素可能影響結果,因此要排除干擾因子,若排除的不夠嚴謹,也會干擾解讀。
王嚴鋒說,臨床上常會遇到民眾詢問,是否需要補充維生素D預防失智,他面對相關研究解讀會比較謹慎,維生素D與失智關連性不一定存在,因此如果是為了預防失智而攝取維生素D3不一定能獲得好處。除非明確知道體內維生素D濃度不足,有骨質疏鬆、容易骨折、腎功能不佳、低血鈣等問題,才建議補充。
綜合以上,網傳媒體報導所提研究,是針對活性維生素D3與大腦病變的關連性,活性維生素D3是特定疾病族群的治療用藥,非一般民眾熟知的維生素D保健食品,因此不宜將此研究結果推論至「攝取維生素D會增加失智風險」。
爭議點二、一般民眾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D嗎?應如何補充?
(一)陳珮蓉表示,維生素D是維持生理功能的必需營養素,最好的補充方式就是曬太陽,讓身體自然製造或從飲食中攝取,例如吃蛋黃、高油脂的魚、內臟、肝臟等。但許多人的生活型態不一定能充足曬到太陽,或如年長者可能很少出門、或因吃素、不吃動物內臟等,無法從飲食獲取足夠維生素D,可能就有額外補充的需求。另有一些高風險族群,如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者,也比較可能需要額外補充。
陳珮蓉提醒,維生素D補充也不是愈多愈好,而是有需求才進行補充,建議民眾可先抽血檢測,確認自身有無維生素D缺乏的問題,若真的缺乏,再來思考調整生活方式或營養補充劑的方式補充。
(二)林志明說,要不要吃維生素D重點是要注意適量、視身體狀況攝取,若有腎臟疾病者,因無法將非活性維生素D轉化為活性,所以會開立活性維生素D3給病患服用。而一般年長者,其實從曬太陽、飲食就能攝取到一定的維生素D,若抽血檢驗發現自身維生素D不足,也可以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是否服用營養錠補充。
林志明提醒,維生素D是脂溶性,不像維他命B、C一樣是水溶性能隨尿液排除。若不當大量攝取,恐會累積在身體;至於會不會造成毒性,目前仍需要更多相關研究。
綜合以上,維生素D是維持生理功能的必需營養素,民眾一般可從曬太陽讓身體自然製造,或從飲食攝取。至於是否須額外補充營養錠,民眾可抽血確認有無缺乏問題,再予以補充。提醒民眾勿過量攝取。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9/5版】
一、傳言提到的國衛院研究為動物實驗,發現失智症小鼠持續補充非活性維生素D3,會加劇大腦的病變以及智能退化;再利用台灣健保資料庫,觀察年長者長期高劑量攝取維生素D3與失智風險增加有關聯性。
但此研究不能推論為因果關係,也就是說,不能直接推論為「攝取維生素D3會導致失智症」。
二、多位專家指出,研究中健保資料分析所稱的為「活性維生素D3」,是特定疾病族群的治療用藥,不是民眾熟知的維生素D保健食品,民眾使用的維他命D是「非活性維生素」,會再經由肝腎轉化成活性,為人體吸收使用。此研究結果不是「攝取維生素D會增加失智風險」。
三、專家建議,維生素D是維持生理功能的必需營養素,一般民眾可曬太陽讓身體自然製造或從飲食攝取維生素D。而特定族群需要依照身體需求,在醫師評估之後,會給予活性維生素D3的處方用藥。
補充資料
維生素D3充足與否與神經性疾病是否有關?
(一)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嚴鋒。他表示,過去維生素D3被認為與調節鈣、降低骨折風險有關,但後來陸續有研究發現,維生素D3不只與鈣吸收有關,也跟特殊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以及退化性神經疾病如阿茲海默和帕金森氏症、憂鬱症等好像有關連。這些研究發現,當體內維他命濃度較低,發生上述疾病的風險較高。
但是,王嚴鋒說,這些研究通常都是流行病學研究,可以觀察出相關性,但並無法確認因果關係。如果說,後續也有研究試圖透過補充維生素D3,看看能否降低某些疾病的發生率,但研究結果並不如預期。維生素D看起來與某些疾病有關連性,可能是因為維生素D是一個疾病標記,有什麼原因導致維生素D不足,應該去處理背後的原因,而不是僅處理維生素D。因此是否補充維生素D3來預防特定疾病,目前還是有待更多研究證實的爭議議題。
(二)營養師陳珮蓉表示,失智的原因很多,如本身有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年紀大、營養不良、缺乏社交、獨居等,都是失智的風險因子,不宜聚焦在單一營養素的補充上。如果要從飲食預防失智,應該從均衡健康飲食著手,富含蔬果、全穀類、低飽和脂肪等,把血脂、血壓、血糖控制好,並且要避免營養不良,對預防失智症及整體健康促進皆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