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2024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 27、28日登場|2024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
記者陳偉婷/報導
社群假訊息、AI新科技是當代台灣社會重要議題,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於7月27、28日舉辦2024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除邀請資深記者分享調查報導技巧,也聚焦AI工具對資訊生態的影響和助益以及社群平台的蓬勃發展如何改變民眾資訊攝取習慣,進而帶動網路意見領袖崛起、牽動輿論走向,影響台灣社會。
2024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於台大霖澤館舉行,現場聚集近百名學員,多數是學校教育人員,也有許多熱心於事實查核的民眾和對調查報導技巧感興趣的媒體記者。
圖1:2024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活動合照(攝影蔡東棧)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蘇正平致詞時表示,記者的工作是培養相關的能力寫好的文章、追求真實,也要問對問題,這些對記者的想像必須落實於具體的新聞工作。今年的工作坊邀請有豐富調查採訪實力的卓新獎得主及入圍者,分享得獎作品創作歷程;在28日的活動也安排對調查報告至關重要的事實查核工作坊,學習掌握關鍵工具,顯露事件的真相。調查採訪或事實查核技巧也不光對有心成為記者的人受用,而是任何走在追求真實道路上的人,都能有所收穫。
圖2: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蘇正平(攝影蔡東棧)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致詞時也說,社群平台、TikTok流傳許多假訊息,有些非常誇張,例如一則謠言宣稱監察院長陳菊被下毒,此類脫離台灣政治現實脈絡的傳言,理應不容易取信於人,但假訊息會建構一個陰謀論的同溫層,有如虛假認知的平行宇宙。當大家沒有共同對話的事實基礎,就可能傷害台灣的民主和社會。
今年工作坊課程,27日由「人工智慧浪潮下-選舉年的真假訊息攻防」講座揭開序幕,邀請成功大學數據科學研究所副教授許志仲、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廖舜右、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主任李志德及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副主編陳培煌。專家從各自專業和工作領域,分享AI科技發展下,資訊生態的轉變、對事實查核的影響,以及美國和台灣選舉中的AI假訊息樣態。
圖3:「人工智慧浪潮下 選舉年的真假訊息攻防」主持人與講者合照。左起為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副主編陳培煌、亞洲事實查核實驗室主任李志德、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內容執行長黃兆徽、成功大學數據科學研究所副教授許志仲、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廖舜右(攝影蔡東棧)
AI降低假訊息產製和流通的成本,也讓事實查核面臨挑戰,但情況並不全然悲觀。李志德說,訊息真真假假,以往事實查核會努力找出唯一的真相,但在AI工具助陣下,假影片的查核難度增加,AI偵測工具也不會給百分之百的答案,必須搭配人工的檢核、推論和判讀。許志仲則說,AI會愈來愈進步,但民眾也可以同步學習,訓練自己的大腦和對假影片的直覺。最好的學習方法是「試著用AI工具造假看看」,民眾就可以知道AI工具的能力、有什麼瑕疵或侷限,進而掌握識讀的技巧。
27日下午還有兩場調查報導案例解析,分別是報導者總編輯方德琳分享〈垃圾黑市錢與權:一條事業廢棄物犯罪鏈的生成〉及鏡電視採訪中心副總監林上筠分享〈「藥」命的缺憾-體檢失衡健保〉。
現場學員對調查報導案例解析意猶未盡,也感謝台灣持續有認真盡責的記者,投入時間、精力,挖掘對台灣社會有害的問題,也好奇調查報導是不是實質造成台灣社會的轉變?
方德琳說,報導者選題的標準會看重議題對社會影響力、能不能改變社會。報導後有持續追蹤政府有沒有改變,但改變相對有限。在追蹤報導的過程也可以發現,公部門的資料有時不易解讀,也不夠透明,難以從數據看出問題,必須找到關鍵的人才能更貼近真相。
方德琳也說,調查報導的心法無他,就是意志、耐心和關鍵人。
圖4:報導者總編輯方德琳(攝影蔡東棧)
林上筠也說,調查報導的責任是促進社會改變,完善政策。儘管過程常常難度高、常被拒絕、題目被迫退回原點,但致力於找到隱藏表象下的內幕、找出灰色地帶的證據,就有可能敦促事情改變。
在〈「藥」命的缺憾-體檢失衡健保〉報導,林上筠獨家揭露台灣心肌灌注針、葉克膜套包等醫材短缺的急迫現象,到了威脅人命的程度,官方的醫材缺貨回報網卻沒有相關訊息,只能靠醫院各自調度。台灣健保制度在總額的緊箍下,產生諸多「藥命」亂象。相關報導也敦促政府積極應變,允諾密集監控。
圖5:鏡電視採訪中心副總監林上筠(攝影蔡東棧)
28日上午的課程則是「網紅帶風向?洞察社群陷阱」,由天下雜誌編輯顧問黃哲斌、台灣民主實驗室情資分析組長楊順清、資安院前瞻中心代理經理江禹賢和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主編陳偉婷,解析當代民眾資訊攝取轉變、社群平台的角色和影響,以及網路意見領袖如何引領輿論走向,事實查核如何應戰。
台灣社會對事實查核興趣漸增,民眾也樂於學習查核技巧,今年工作坊也於28日下午舉辦兩場次查核實作工作坊,分別為資深查核記者馬麗昕、查核中心主編陳偉婷「用數位工具破解網路假訊息」及查核中心教育專員張育騰主講「AI時代的影像生成與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