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作分流課程3】媒體素養課教案know-how 高中老師開箱設計理念
記者陳慧敏/報導
2023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的第3堂實作課,鎖定教師群,由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陳慧敏主持,邀請華江高中公民老師林思伶、竹山高中國文老師林玫芳分享她們的教材和教案。她們也無私開箱設計教案、企劃教材的思考歷程,同時傳授授課實務觀察,吸引15位學員參加,多為在教育現場的高中、國中老師。
圖1:華江高中林思伶老師(左)和竹山高中林玫芳老師(右)。攝影:趙元彬。
圖2:華江高中林思伶老師(左)分享她的課程設計,吸引高中和國中老師共同研習媒體素養教案。攝影:趙元彬。
林思伶老師把時事議題結合技術工具來上公民課
華江高中公民老師林思伶2022年已受邀分享她的實戰教案,因此,她在2023年工作坊著重分享規劃一整個學期公民媒體素養課的思考過程。林思伶實施此教案的時候,教授的是高二學生,共8個班、300人,每周有一堂課,兩節連排是100分鐘。
她的挑戰是要如何設計出有系統的主題探究,同時又要能讓學生動手實作,她更期待學生透過上課有具體產出,不要胡亂拼湊網路資訊,到學期末,她要引導學生自信端出學習歷程檔案,「我要讓學生知道,這堂課雖然不考試,可是老師是來真的,他們拿出真心來學習。」
圖3:華江高中林思伶老師分享她設計公民媒體素養課程的思考。攝影:趙元彬。
林思伶分享她的18周規劃,她每週排定一種事實查核會使用的數位調查術、社會學研究使用的工具,包括以圖搜圖工具、地理定位工具、氣象觀察、使用電子資料庫、圖表數據分析、數位調查工具。
最厲害的是,林思伶讓每樣工具教學都能搭配時事議題,設計出兩個小時的教案,她帶入的議題包括:原住民加分、月經課稅、女性參政、外籍移工、烏俄衝突等。她甚至大方提供她設計的精美講義與老師們分享。
圖4:華江高中林思伶老師針對18周課程的設計。林思伶老師提供。
圖5:華江高中林思伶老師的課程規劃。林思伶老師提供。
林思伶針對前8周的工具教學,同時也設計出評量,其中,針對事實查核的工具,她透過建立題庫,設計出16份相似考卷,讓8個班學生在電腦教室分單雙號上機考試。
林思伶也在學期末,引導學生盤點學習成果,透過上台報告、書面報告的引導和教學,讓學生把一整學期的上課心得,化為報告。她給同學一個小組報告的公版,要求學生透過公版練習抓到製作報告的元素和想法,「我的想法是,要讓同學透過模仿來上手,充分理解報告的要素,未來再加入自己的創意」。
除了課堂的教學之外,林思伶還運用Google新聞實驗室和查核中心舉辦的「亞太青年查證挑戰賽」機會,鼓勵同學報名查證比賽。她說:「我完全動用惡勢力,在走廊遇到學生,就詢問同學是否報名」,在她強力動員之下,華文區的參賽者有500位,其中華江高中就有80多位同學參賽,還有一組同學得到華文區前三名的榮譽。
林玫芳老師把遊戲轉化為媒體素養課的妙點子
竹山高中林玫芳從南投北上來分享她的教學歷程。竹山高中是中部地區的媒體識讀前導學校,已實施一學年的媒體識讀課程設計,她因為高一閱讀理解課程的創意教學受到當時教務主任石仲哲老師肯定,而把設計媒體識讀課程的重責大任交給國文科。
圖6:竹山高中林玫芳老師分享她怎麼透過遊戲來教媒體識讀課程。攝影:趙元彬。
林玫芳接到的任務,是要企劃上下學期、每周兩小時的選修課。「我們很像詐騙集團,短短三天要企劃出課程大綱、內容,吸引學生來選修」。充滿教學熱忱的她,每周趕著設計教案、手工打造教具,「教具也許比較簡單陽春,甚至是前一晚還在趕工,但學生都玩得很開心」。她在上學期有11位學生選修,而下學期增加到18位,讓她感受到學生的肯定。
這門選修課命名為「媒體,停看聽」,林玫芳老師希望鼓勵學生接觸媒體內容時,要能夠停、看、聽。她參考教育部的媒體素養網站,找到合適的教案和教材,結合學生喜好,當中也諮詢大學老師,才規劃出一整年的課程。課程的設計採取108課綱精神,要把講台讓出來給學生,透過共好和互動,讓學生討論、分享和發表,最後要養成學生有帶著走的能力。
林玫芳觀察,實施課程的一開始,「學生在課堂上很沉默,很怕講出來的意見跟大家不同,也怕被反駁,就採取沉默是金的做法」。不過,隨著課程開展,「同學可以坐著上課、站著上課,上台分享,甚至有時候講不停,霸著講台也不下來」她笑著說。看到學生在課堂裡有這樣的成長,是老師最幸福的一刻。
林玫芳在設計課程時,課程模式之一是從事件出發,例如竹山當地有垃圾何去何從的問題,她會鼓勵同學運用網路資料、政府資訊、民間資料等,去掌握議題,再發想出解決策略。另一個課程模式,是培養學生有社會參與機會,養成觀察力和行動力。
林玫芳自己很喜歡玩遊戲,她把自己的喜好變成專長,帶入課程,因此,課程最大亮點,是把桌遊和遊戲融入教學。
林玫芳分享了很多遊戲的點子,如何轉化為媒體素養的教案。比如說,設計「校長簽名照失竊案」,讓同學透過線索來猜測誰是嫌犯,並且讓同學練習寫成新聞,能夠觀察到同學一開始寫新聞都很失實誇張,到了第二輪、第三輪寫報導,才越來越像是呈現真實事件的新聞。
圖7:竹山高中的媒體識讀課程帶著同學玩「抓狂新聞」桌遊,同學第一次玩,是自行閱讀使用手冊,培養閱讀理解力,第二次玩再由遊戲設計團隊來協助說明。(照片提供/竹山高中林玫芳老師)
圖8:竹山高中的媒體識讀課程,用「我說你畫」遊戲,同學有人負責媒體報導,聽到訊息的同學作畫,來體會媒體報導可能誤導閱聽人。(照片提供/竹山高中林玫芳老師)
年輕人愛玩的「誰是臥底」也被林玫芳老師運用來教學。她說,玩遊戲的過程,同學一開始不愛講話,透過飲料獎勵,同學會開始活潑起來,發現有些同學擅長「帶風向」,透過遊戲也能夠讓同學直接體會,什麼叫做「帶風向」。
要做實作式的教學,「老師要記得要等待、不必多、要欣賞」林玫芳解釋,老師千萬不要著急著塞進滿滿的教案,「學生其實需要時間,老師要記得給學生多一點點時間,或許就能夠看到學生侃侃而談,或許也能夠看到學生有靈光乍現的一刻」。
她說:「老師最重要的是傾聽,有些孩子需要很多時間,才能慢慢講出自己的想法。」
教學社群支援 備課不孤單
兩位老師分享後,同樣來自教育現場的教師們踴躍發問。有老師詢問要如何備課,林思伶分享,自己擁有老師社群的支援,讓她備課和執行都不孤單,她操作學生期末報告時,就邀請校外老師擔任客座,來講評學生的期末報告,帶給學生更多刺激。
林玫芳提到,她設計這門媒體素養選修課的時候,除了國文科老師共同備課之外,也邀集不同科目的老師來共同交流,老師之間相互激盪想法,能夠產生有趣的點子。
面對內容豐富的課程設計,老師們也提問,學生是否都能有高度參與,是否樂意繳交作業?林思伶說,她在設計講義時,已把作業內容分段,有基本部份會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完成,部份作業為課後完成,若學生完成基本部份就能拿到基本分數,只要能完成課後部份,就給予高度肯定。如果有學生選擇不及格,她也鼓勵學生「找到被當掉的正當性」,他們要知道這是自己應該承擔的後果。
兩位高中老師的教案分享,也吸引長期帶領樂齡族學習手機使用的梁瑛芬老師來共學。梁瑛芬分享,帶領樂齡大哥、大姊們學習,跟高中生有異曲同工之妙,都需要引導和傾聽,也需要透過活潑生動的遊戲、分享等作法,讓學員樂在其中,她自己甚至會在課程中,帶動唱,用唱唱跳跳來讓大家放鬆心情,活動筋骨,讓媒體識讀教育、手機使用技術工具等,融合一起,一堂課在快樂而輕鬆的氣氛中進行。
圖9:樂齡族手機班老師梁瑛芬(穿粉紅色外套者),分享她帶樂齡族學習的經驗。攝影:趙元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