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平台直播影片 不實訊息活動新戰線
記者何蕙安/編譯
不實訊息監測與研究團隊「公正選舉夥伴」(Election Integrity Partnership)近日發布最新觀察,指社群平台的「線上直播」功能已成為此次美選不實訊息的最新戰線。
該研究團隊觀察到,美國政治網紅、媒體名嘴與一般民眾利用「直播影片」討論選舉,直播中提及一些不實或帶有誤導性的說法,甚至出現造假的開票直播。有些網紅的粉絲數量比主流媒體還多,其傳播效力與廣度可能超乎想像,值得關注。
「公正選舉夥伴」由華盛頓大學知情公眾中心(Center for an informed public)、史丹佛大學網路觀察站(Stanford Internet Observatory)、社交媒體研究機構 Graphika與大西洋委員會數位鑑識實驗室(DFRLab)組成,其宗旨是偵測與減緩意圖傷害選舉公正性、阻止選民投票的不實訊息活動。此研究團隊曾在美國總統大選前發布預測三種不實訊息情境的研究報告(請見〈選務不實訊息蠢蠢欲動 美國查核組織和媒體嚴陣以待〉)。
「線上直播」已經成為社群平台的主要功能之一,主流社群媒體包括Facebook、YouTube、Instagram、TikTok等都有提供直播功能;甚至有平台專注發展直播串流業務,如Twitch與17。直播成為社群平台用以吸引用戶注意力的手段,例如當用戶追蹤的對象開始直播時,用戶會立即收到通知。
該研究團隊警告,直播影片內夾帶的不實訊息不只較難偵測與追蹤,也難以降低影片觸及與傳播速度。目前各大社群平台未有明確的政策處理含有不實內容的直播影片,如何在「即時紀錄事件」與「宣揚特定觀點」之間取得平衡,更是一大課題。
夾帶不實訊息的線上直播 可分三種樣態
「公正選舉夥伴」成員之一、主筆直播影片研究的史丹佛大學網路觀測計畫(Stanford Internet Observatory)研究小組觀察,線上直播的不實訊息活動可概分為「街頭紀錄」、「素人評論員」與「名嘴2.0」等三種態樣,各自面臨不同的挑戰。
樣態一、「街頭紀錄」遭扭曲剪輯
此次美國大選最常見的形式之一,是用戶拿著手機直播抗議活動或其他重大事件,這一類直播通常不會有太多當事人的旁白或是解說,但也有些人會有冗長的獨白或是採訪路人。
研究團隊觀察,這一類直播影片也許最初是中性紀錄,但常見在事後遭人以各種原因擷取片段或剪輯。其中一種常見的模式是,被有心人士搭配上錯誤的影片說明,例如不同的時間或地點,當作另外一個熱門事件的影像而流傳。
例如在美國大選前,俄羅斯官媒《今日俄羅斯》(RT.com,全名為Russia Today ),多次在其粉絲專頁發布美國抗議的影片,試圖加深美國社會動盪與充斥暴力的印象。一支11月初攝於波特蘭的影片被《今日俄羅斯》至少發布了三次,但每次文字說明都不太一樣,一次說是在波特蘭,一次說是在華盛頓。
圖1:「公正選舉夥伴」成員之一的大西洋委員會數位鑑識實驗室(DFRLab)日前揭露,俄羅斯官媒RT曾在同日三度發布同一抗議直播影片,卻每次都指為不同的地點與抗議團體,試圖製造美國社會混亂的印象/擷自DFRLab推特
樣態二、「素人評論員」直播 觀眾即時評論鑲嵌在影片中
簡單來說,鄉民評論員就是一個人坐在電腦前,一邊瀏覽社群平台、新聞網站或直播影片,一邊評論自己的所見所聞。這一類直播通常會與觀眾互動,甚至會開放網友Call-In。
「(在這種直播中)很多人只是不斷的「問問題」,然後帶出這些不實訊息或陰謀論。」史丹佛網路觀測計畫研究主管芮妮.迪雷斯塔(Renee Diresta)向NPR表示。狄雷斯塔也是「公正選舉夥伴」關於直播影片報告的作者之一。
研究團隊指出,這一類直播最大的挑戰來自「觀眾實況評論」功能與後續的跨平台傳播問題。為了鼓勵互動與提升參與感,許多直播平台都有觀眾評論即時出現在影片上的功能,這些即時評論會被鑲嵌至影片。
衍生的問題是,當這些影片出現在其他社群平台,而影片當中的評論又出現不實訊息,因為這些評論已經變成影片的一部分,社群平台很可能只能將整部影片標至為不實訊息,或是乾脆撒手不管。
另一個問題是,部分直播夾帶的內容已被查核機構查證為不實訊息,相關文字內容與連結會被社群平台偵測與標示警示標籤。不過,直播影片卻成為了一個偵測的漏洞,使得有心人士仍可透過直播影片反覆重申不實說法,持續放大其聲量。
樣態三、「名嘴2.0」開直播重複不實訊息
研究團隊觀察到的另一個態樣,是有如政治評論電視秀般的網路現場直播。這種形式常見於有眾多粉絲的網紅,他們通常有專業的錄影空間、多名評論員參與,打造出近似電視評論節目的效果。
例子之一是在YouTube上有超過500萬訂閱的美國保守派政治評論員史蒂芬.克勞德(Steven Crowder),他的直播節目往往都有一個多小時長,在一集節目中,他向觀眾展示許多缺乏上下文的擷圖,重複述說社群平台已經標示為不實言論的傳言。
圖2:在YouTube上有超過500萬訂閱的美國保守派政治評論員克勞德的直播形式與陣容宛如電視政論節目,除了自己侃侃而談,也有邀請其他「來賓」評論;該集談論「奇異筆」陰謀論的直播影片有超過500萬次觀看/擷自YouTube
直播影片的挑戰 言論自由界線的拿捏
NPR報導,偵測直播影片內容難度較高,無論是電腦程式或是人類審查員都無法立即發現影片是否有不實內容。此外,部分直播影片在直播後就移除,並不會留在平台上,這種「消失的數據」也讓研究者與查核記者在追蹤與研究時面臨許多挑戰。
「公正選舉夥伴」研究團隊指出,直播影片的另一挑戰,在於如何劃定「即時紀錄事件」與「宣揚特定觀點」的界線。
研究團隊同意,包括直播人們大喊「停止偷竊(選票)」等選舉相關不實訊息的口號,或是表達特定政治立場的抗議,或是相關討論,都是言論自由的範疇。
但考量到部分熱門直播龐大的觀眾群、分享直播影片的簡易程度,以及影片擁有的影響力等,研究團隊呼籲社群平台勢必要有更明確的應對措施,包括對於如何評論鑲嵌至影片的責任歸屬問題,以及針對違反規定者的處置措施。
開票直播影片遭濫用 成另類作票證據
今年大選另一個關於直播類不實訊息的新現象,來自線上開票直播。
為了因應疫情,以及提高開票的透明度,美國亞利桑那州、賓州等州政府都在此次大選推出了線上直播開票的服務,但直播影片卻遭到有心人士以斷章取義、看圖說故事等方式,成為作票舞弊的傳言。
英國《衛報》報導,以一支在網路上瘋傳的馬里蘭州蒙哥馬( Montgomery)郡開票直播影片為例,影片中可以看到一名選務人員先是拆開郵寄選票信封,然後左右張望,看似在塗改選票;旁白則繪聲繪影的表示:「他(選務人員)在看有沒有別人在看他,他正準備做壞事。」
圖3:發生在馬里蘭州蒙哥馬郡的開票直播影片在有心人士剪輯後,看起來就像心虛的選務人員在偷偷塗改選票,但實際上選務人員是在監督之下加深選票上的記號,以確保選票機可以順利讀取/擷自路透事實查核
路透社查核的結果是,當地選務機關調查,該名選務人員發現選票的劃記不夠深,為了確保選票機可以讀取,所以必須手工加深劃記符號。這一類的選務工作實屬常態,且都有人在旁監看,但流傳的影片被截頭截尾,變得可疑且具誤導性。
「開票直播影片變成一個人人都可以取得、用來創造陰謀論的材料來源。」「公正選舉夥伴」成員之一的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凱特.史塔伯(Kate Starbird)接受《衛報》採訪時表示,「這些影片經過挑選、剪輯、去掉上下文,然後重新包裝或詮釋。」
參考資料
Election Integrity partnership <Election Delegitimization: Coming to you Live> 2020.11.17
The Guardian <Why US ballot count live streams became misinformation magnets> 2020.11.17
NPR <From Steve Bannon To Millennial Millie: Facebook, YouTube Struggle With Live Video> 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