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能源
【部分錯誤】網傳影片「這就是鳳凰,極其珍貴,全世界據說不滿百隻」?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1/17版】
一、傳言影片中的鳥類為「青鸞」,又稱百眼雉雞、大眼斑雉,在亞洲一些地區稱為「鳳凰」。
二、根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在2020年8月評估,青鸞族群總數超過10萬隻,物種受脅等級為「易危」。傳言宣稱「全世界不滿百隻」與事實不符。
確實有部分地區稱青鸞為鳳凰,但其數量評估超過10萬隻,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發布日期:2022-01-17
【事實釐清】網傳「多人的冰箱壓縮機都壞掉,所以缺零件,懷疑跟台電最近降壓電壓不穩有關」、「台電又要降壓,然後電流也跟著變,電器就容易壞掉」?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2/17版】
一、電器產品在設計時,是將可操作的電壓設計成一個範圍。電阻式的電器不會因降壓而壞掉,只會因為電流變小,造成輸出功率變小,例如熱水較不熱、暖爐較不暖;定功率的電器如冰箱、冷氣,因為要輸出固定功率,確實有可能因電壓降幅太大而過熱,但是新型設備已裝有控制器,來避免電壓變化受到的影響。
二、根據〈用戶用電設備裝置規則〉與〈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電力調度要點...
發布日期:2021-12-17
【事實釐清】網傳「如果使用綠能,每年每戶電費增加3萬元」?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2/17版】
一、此傳言來自某報導引述的一名專家學者的電價計算方式,此計算方式是將所有增加的發電成本攤提給民生用電家戶,並未考量民生用電與工業用電之不同。一般民生用電量低,電價不至於「每年每戶增加3萬元」。
二、針對電價調整審議機制,經濟部能源局與台電公司指出,電價調漲是由每年三月和九月開召開的電價審議委員會決議,每次電價只能調漲3%。
【查核聲明】...
發布日期:2021-12-17
【錯誤】網傳「2013已經蓋好的核廢料乾式儲存槽可以把蘭嶼的10萬桶核廢料壓縮成1萬多桶再儲存,執政後都沒有動作,告訴百姓要把核廢料放你家」?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2/16版】
一、核能專家表示,傳言提及的核廢料壓縮、減容技術是「高減容技術」,可將核廢料的體積減為原本的六分之一,但蘭嶼的低階核廢棄物已水泥固化處理,無法再壓縮。
二、乾式貯存設施是用以存放高階核廢,且2013年完工的乾式貯存設施迄今尚未啟用。傳言提及蘭嶼核廢料是低階核廢料,並不適合放在乾式貯存護箱。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發布日期:2021-12-16
【事實釐清】網傳圖卡指稱「核四底下S斷層已四萬年無活動。依美國能源部規範即為死斷層。行政院斷層查詢系統查不到」?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2/16版】
一、專家表示,一個活動斷層是否登錄於「活動斷層觀察系統」中,需要明確的證據資料(斷層年代、錯動證據),且經過地調所審查等程序。而S斷層沒有登錄於「活動斷層觀察系統」中,是因為其活動性仍待更多科學證據釐清。
二、根據經濟部2013年「核四地質調查安全評估報告」,報告中經濟部依據相關調查確認有S斷層。至於其活動性,在原能會的評估報告中,...
發布日期:2021-12-15
【事實釐清】網傳照片宣稱「核廢料就是這樣處理,瑞士核電廠營運45年產生的高階核廢就這麼多,可以安全存放,連全副防護具都不用就可以進去乾貯場」?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1/30版】
一、照片出處為瑞士茨維拉格公司,位於瑞士北部的室內乾式貯存設施,用於中期、暫時的貯存高階核廢料,此設施並非用於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
二、工作人員進入乾式場所,由於貯存護箱已將游離輻射的物質密封,不需穿著全套防護衣,但必須遵守人員輻射安全規範與守則,仍有嚴謹的工作時間限制,並必須定期監測輻射劑量。
發布日期:2021-11-30
【錯誤】網傳照片「爬大坑9號步道請小心,泰國眼鏡蛇毒液很強」、媒體報導「台中大坑有外來種泰國眼鏡蛇咬傷民眾」?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1/24版】
一、專家表示,網傳照片與媒體報導畫面的蛇,是台灣本土的舟山眼鏡蛇,並不是泰國眼鏡蛇或其它外來種眼鏡蛇。
二、醫師指出,對於媒體報導的案例,是以症狀去反推蛇種,且研判是遭台灣本土眼鏡蛇咬傷的機率較高,並非「經血液測試,研判可能是泰國的眼鏡蛇」。
三、專家指出,目前尚未在野外發現外來種眼鏡蛇,且「台灣的野外有外來種眼鏡蛇被放生」之說法並不合理。...
發布日期:2021-11-24
【錯誤】網傳「中國是唯一一個能環保處理核廢料的國家,厲害了!中國技術壟斷全球,世界唯一專利啟明星2號,美國六千億也買不到」?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1/23版】
一、學者、專業機構與中國科學期刊都指出,法國與日本等國均研發核廢料回收利用的相關技術,傳言稱「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把核廢料回收利用的國家」與實況不符。
二、啟明星2號是中國發展中的小型實驗用加速器驅動系統,以核廢料萃取物作為核燃料,而核廢料萃取後仍具有放射性,且啟明星2號尚未商業化,傳言所述與實況不符。
三、網傳影片「美日想買遭拒絕」...
發布日期:2021-11-23
【錯誤】網傳影片「很少看到鳥媽媽老了,顫抖著身體,連吞嚥都不容易,小鳥反哺餵養的畫面」?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1/18版】
影片中體型較大的是中杜鵑的幼鳥,體型小的則是粉紅鸚嘴。網傳影片為粉紅鸚嘴媽媽餵食體型比牠大的杜鵑幼鳥,這是杜鵑科鳥類「托卵寄生」現象,杜鵑鳥讓粉紅鸚嘴為牠撫育幼雛。
傳言描述影片為「鳥媽媽老了,小鳥反哺餵養」,因此,為「錯誤」訊息。
發布日期:2021-11-18
【錯誤】網傳影片宣稱「這株植物正在吹出它的花粉。真的很神奇很有趣。這種被稱為 Oodhu Pavaai 的植物,生長在印度南部的雨林中」?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0/ 8版】
一、網傳影片是英國一名3D特效設計師製作的動畫藝術影片,不是科學生態紀錄片。
二、專家指出,網傳影片植物的花、果實特徵不合理,不是真實的生物。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發布日期:202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