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堉璘臺大人才培育計畫】大學生與在地教師協作,讓媒體素養成為生活技能

「在鄉下,資訊真的沒有城市那麼多,你們來對了。」宜蘭古魯部落活動中心,一位銀髮族下課後走向講台,握著講師的手,語氣認真又有點害羞。她剛學會用LINE查證健康資訊,小聲說道:「喝咖啡治癌……以後看到這種,我知道要怎麼查了。」
這堂課從設計到巡迴開講,是由兩位台大學生——廖芷瑩與周家瑤——從2022年一路摸索到2025年,逐步構思實踐,一次次前往桃園與宜蘭的偏鄉與部落。她們想做的是一件看起來很小、實際上卻很不容易的事:讓媒體素養從抽象概念走進生活。

從堉璘臺大計畫出發:把實習現場變成公益行動
故事要從「堉璘臺大人才培育計畫」說起。2022年,廖芷瑩與周家瑤分別獲選參與這項計畫,必須提出「公益創新方案」,結合理論、實作與社會需求。那時,廖芷瑩在《上下游新聞網》實習,跟著記者跑田野、寫報導;周家瑤則在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學習如何拆解謠言、推廣媒體識讀。
在不同的實習現場,卻看見相似的缺口:大家都說要提升媒體素養,可是真正到教室裡,老師跟學生要怎麼做?查核中心有很多工具、很多案例,偏鄉學生、部落長輩要怎麼接觸到?
於是,兩人把「媒體素養」鎖定為行動主題,她們不只想做一份研究報告,而是想設計出一套真正能被老師利用的教學資源。
教案很多卻難上手:她們想做的不是「再多一個網站」
動手前,她們做了一件看來很「學術」的事:讀報告。從教育部的《數位時代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到《十二年國教課綱》,爬梳研究與政策文本,結論大都相似——學生接受媒體素養教育的時數有限,對資訊爆炸感到焦慮。
她們接著拜訪國高中教師及傳播學者。老師們提到的困境,幾乎可以濃縮成「來不及」三個字。來不及排進課表:升學導向的制度壓力,導致媒體素養課程只能往後排。來不及跟上變化:媒體環境變化太快,從假新聞、網路謠言到AI生成內容,教學現場根本追不上。來不及生教案:坊間教案多但不好用,偏鄉常出現「一人身兼數科」的老師,連備課時間都不足,更別提從零寫教材。
兩人檢視多個媒體素養教案平台,發現以「學科」、「年級」分類看起來整齊,搜尋時卻不夠直覺;很少平台有實際教學的回饋機制;部分資源需要付費訂閱,對偏鄉或資源有限學校是實質門檻。
「我們不想再做一個『堆教案』的網站。」周家瑤與廖芷瑩把網站的角色定義為「以教學者為中心的入口」,列出三個重點:回饋機制、精準篩選、可用性。網站就這樣慢慢架起鋼骨,接下來一年半,前進教室與偏鄉、部落的工作坊,則逐步將高樓蓋起。

從學童到樂齡都聽得懂、用得上的識讀課
拆解、重組既有教材,加上兩人設計的互動與生活案例,收攏成四個主題:氣候變遷與環境假資訊、AI生成圖片與影像查核、身體界線與數位性暴力、健康資訊與保健謠言。教案在查核中心教育部門專員張育騰協助檢視和調整後,周家瑤、廖芷瑩開始到桃園和宜蘭巡迴,連辦7場工作坊。
「你覺得這是真的新聞,還是有人亂寫?」在氣候變遷課,她們用網路上蒐集到的圖卡當範例,帶學員討論。原本設想的教學對象是國、高中生,實際上來了不少國小的孩子參與,年齡落差逼著她們臨場應變,用更多遊戲與互動,把艱深的議題轉化成生活情境。
「後來發現,教案寫再完美,都比不上在現場看學生的表情。」周家瑤笑說,「(孩子)聽不懂,要立刻換個例子。孩子皺眉的那一秒,就是個提醒!」

AI圖與LINE查證:在偏鄉教室啟動新技能
在宜蘭利澤社區開設的AI課程,兩人設計分組活動,請大朋友帶小朋友一起檢視螢幕上的照片,是實景拍攝還是AI生成。
「你覺得這張哪裡怪?」「這個人的手指頭,好像多了一根。」「這裡的影子,方向不太對。」孩子們七嘴八舌討論破綻,遊戲化的辨識過程,讓「AI生成」變得具體可見。
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出現在宜蘭古魯部落的「健康資訊查核」課堂。長輩跟著一步步操作LINE查證機器人:輸入關鍵字、貼上文章、看回傳的查核結果。一位阿嬤學會後開心地說:「這個我要介紹給鄰居們。」
媒體素養不只關於「真假」,也關於「如何保護自己數位隱私」。在桃園的小草書屋,她們設計一堂談「身體界線與數位性暴力」的課程。學生透過遊戲學習說「不」;高年級學生則瀏覽真實案例,討論當有人在網路上強迫你傳照片或轉傳別人的隱私影像時,該怎麼應對。
兩人在教學現場與課輔老師、社工密切合作,老師在課後回饋說:「以前很怕談這個,覺得太敏感,但用遊戲跟故事帶,學生反而更願意開口。」
每堂課結束後,她們會記錄過程中踩過的地雷、學生反應好的橋段,並把修正版教材放到自己建置的網站《媒體識讀解碼室》,希望有更多老師與團體參考、使用並回報心得。
從文獻回顧到社區裡的笑聲與問答,兩位學生把「媒體素養」變成精彩的實踐與行動,在她們踏過的地方,已有許多人學會——在按下「轉傳」之前,先多查一查。

(本文根據計畫團隊撰寫之活動回顧改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