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非洲豬瘟!緊急禁用廚餘養豬,全台廚餘去化面臨挑戰

記者/曾慧雯、陳偉婷;責任編輯/陳偉婷
台中梧棲一處養豬場爆發非洲豬瘟,因該案場以廚餘養豬,且被發現未確實上傳蒸煮紀錄、市府監督機制失靈。儘管目前完整疫調結果尚未出爐,由於廚餘是非洲豬瘟的高風險傳播途徑,農業部已宣布暫時禁止廚餘養豬,作為防疫的緊急措施。
根據環境部環管署的資料,113 年全國家戶廚餘回收量約50.5萬噸,其中飼料化(如養豬)約占42.8%、肥料化(如高效堆肥及傳統堆肥)約占45.8%、能源化約占9.5%、其他(如養黑水虻與雞鴨等)約占1.9%。廚餘養豬對消化廚餘是重要手段,也是當前中央未能明確禁止廚餘養豬的原因之一。
此次非洲豬瘟事件再度凸顯廚餘養豬的防疫風險與廚餘去化壓力,根據環境部估算,全台每日約有495公噸廚餘將因禁令出現處理缺口;未來廚餘轉型、如何往循環利用及生質能發電方向發展,將成為中央與地方急需面對的新課題。
Q&A(可直接點按跳轉)
Q1. 為什麼可以用廚餘養豬?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在2021年9月曾就非洲豬瘟與廚餘養豬議題,邀請專家表達意見。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副教授王建鎧表示,廚餘雖為非洲豬瘟傳播風險因子之一,但基於循環經濟與環境污染控制等因素的考量,廚餘再利用做為肉豬飼料,是全球許多肉豬生產國家普遍存在的利用方式。一方面充份利用豬隻雜食生物的特性;另一方面也可有效消化人類日常生活產生之大量廚餘。
王建鎧說,台灣飼料作物產量極低,95%肉豬飼料仰賴進口,因此肉豬產業,尤其是本地特色黑豬生產體系,也依賴廚餘利用降低飼料成本。另一方面,廚餘養豬對消耗社會日常產生的廚餘與事業廢棄物有巨大貢獻,約占近6成台灣廚餘產量。廚餘養豬在台灣是循環經濟生產的重要事業項目。

中國文化大學動物科學系副教授羅玲玲2018年12月提供給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的意見也提到,豬隻為雜食動物且有極佳的次級原物料轉換能力。目前台灣有約1成的豬隻以廚餘飼養,倘若全面禁止使用廚餘養豬,則當農民因成本考量選擇不繼續飼養豬隻時,1成的豬肉便需要依賴進口來填補。由於進口的豬肉價格較低,養豬業者便首當其衝面臨衝擊,進一步影響整個與養豬相關的產業鏈。
Q2. 如何避免廚餘養豬傳播非洲豬瘟?
非洲豬瘟病毒以接觸傳染為主,可經由廚餘、節肢動物、動物分泌物或排泄物、車輛及人員夾帶等途徑傳播。
2018年時,時任行政院長的賴清德曾在臉書貼文指出,「如果要用廚餘養豬,需要高溫蒸煮持續攪拌1小時、中心溫度維持90℃以上,就可以防止病毒」。而2021年9月,農委會決定自10月1日起持續輔導小型養豬場不再使用廚餘等廢棄物,並對於有意願退場的小型養豬戶給予補助及獎勵。
時任非洲豬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的陳吉仲說,有鑒於小型養豬場設置廚餘蒸煮設備有實質困難,飼養過程傳播疫病風險相對較高,登記飼養規模199(含)頭以下者,將禁止使用廚餘、動物性廢渣及畜禽屠宰下腳料,無法配合者將輔導其退場。至於200頭以上且具相關廢棄物再利用資格者,依原核定內容使用廚餘,但要落實蒸煮,並有相關機制加強監督。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指出,非洲豬瘟病毒對低溫具有高度耐受性,因此需用高溫才能殺死;據研究,非洲豬瘟病毒以攝氏56度加熱70分鐘、或攝氏60度加熱20分鐘,才能使其不活化。
不過,台大獸醫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李淑慧表示,綜觀發生非洲豬瘟的各國,幾乎9成都是因廚餘養豬導致,可見廚餘並不是充分烹煮就一定可以把病毒殺死,例如一大塊肉的中央溫度如果沒有達標,就可能有傳播疑慮。
Q3. 台中養豬場使用廚餘餵養,是否有按照規定處理?
非洲豬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10月26日下午舉行記者會,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環境部規定使用廚餘餵養的養豬場,必須將廚餘以攝氏90度蒸煮1小時,且每天要上傳資料給地方環保局,如果業者未依規定上傳資料,環保單位應每月查核輔導。然而,爆出非洲豬瘟的台中梧棲養豬場,其廚餘通報不符規定,8月份上傳次數甚至掛零。
彭啓明說,調閱相關紀錄可發現,案發場5月傳送24次廚餘資料,6月8次、7月1次、8月是0次,而台中市政府5月和7月各去查核過1次,並不符合規範指引。
對此,台中市政府環保局回應,在5月、7月曾派員稽查案場,均未違反規定,因業者為年長豬農,較不熟悉網路操作,稽查人員每次訪查均特別提醒與加強輔導;後續8、9月業者未依規上傳照片,環保局則透過電話多次提醒。
Q4. 台灣廚餘處理量能和困境

目前全台禁止廚餘餵豬,每日約有495公噸廚餘將因禁令出現處理缺口,其中台中市目前廚餘有7成送焚化爐、其餘掩埋,處理備受外界爭議。
環境管理署說明,「正確分類」是廚餘回收再利用的首要關鍵,廚餘可分為熟廚餘(養豬廚餘)與生廚餘(堆肥廚餘)兩種:
- 熟廚餘:米食類、麵食類、豆食類、零食類、罐頭食品類、過期食品及剩菜剩飯。
- 生廚餘:蔬菜類(未烹飪或腐爛的蔬菜、皮、籽及菜心、塊莖)、水果類(未烹飪或腐爛的水果、皮)、殘渣類(茶葉渣、咖啡渣、黃豆渣、榨汁後之果菜殘渣等)。
民眾將廚餘瀝乾、依照縣市政府規定分類,就能大大提升再利用的效率;至於來路不明的肉品、食材或不可回收者務必不要投入廚餘桶,才能確保整體回收系統的安全及品質。
根據環境資訊中心的報導,生廚餘如菜葉、果皮、咖啡渣、硬殼等不適合豬吃,則堆肥製作成有機肥料,全台每天約有643噸(約30%)送至堆肥廠。微生物厭氧發酵分解廚餘產生沼氣,可作為再生能源,3座生質能廠分別位在新北、桃園、台中,每天消耗131噸廚餘(約6.2%)。近年也有環保設施開始利用黑水虻去化廚餘,或簡易堆肥、飼養雞鴨,每日26噸(約1.2%)。
廚餘因為高含水、高鹽分,進入焚化爐會降低燃燒效率,且可能增加戴奧辛產生,並毀損焚化爐。環境管理署一般廢棄物管理組組長蔡蓬培表示,焚化廠為避免設施受損,會充分混攪廚餘與垃圾之後再燃燒,並控制廚餘投料比例,廚餘才燒得起來。他說,焚化與掩埋是廚餘處理的「最低順位」,是在非常時期、不得已才會採用的「最可惜的做法」。
Q5. 目前停用廚餘餵豬,廚餘何去何從?
環境管理署署長顏旭明表示,全台每日廚餘處理量能為1620公噸,扣除家戶廚餘,相關設施尚可處理829公噸廚餘,但豬隻禁餵廚餘後,每日將多出1324公噸廚餘待去化,因此,每日去化量能將出現495公噸的缺口,這495公噸分散各縣市,其中6成將進入焚化廠、4成掩埋。
環境部長彭啟明也說明,國內廚餘短期處理(如堆肥、掩埋、焚化等)沒有問題,但長期仍會影響垃圾處理量能。
10月28日行政院長卓榮泰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待豬瘟狀況比較穩定後,會進一步考慮廚餘使用、去化,以及未來轉型升級等各項工作。
卓榮泰表示,未來要讓廚餘輔導轉型、更飼料化,終極目標是轉變為生質能發電;現階段各縣市廚餘該如何處理,有人建議加強聯合蒸煮中心,但必須克服用地取得、資金、技術、周遭環境同意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