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Thread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戰場之外的戰場:以伊衝突中的假訊息對台灣的啟示

2025-07-042025-07-04 謠言風向球

特約查核記者/張加;責任編輯/陳培煌

6月13日,以色列與伊朗爆發軍事衝突,中東緊張情勢升級。美軍21日介入,空襲三處伊朗核設施後,美國總統川普宣布以伊暫時達成停火協議,「12天戰爭」戲劇性地落幕。然而,戰火之下,資訊戰場卻未曾停歇。

以伊衝突期間,網路充斥大量錯假訊息與可疑內容。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截至7月4日,已發布12則相關查核報告,其中6則為AI生成或遊戲模擬影像,5則挪用舊聞、舊影像,1則為仿新聞報導的不可信訊息。

6月13日,以色列與伊朗爆發軍事衝突。21日時美軍介入,空襲三處伊朗核設施後,美國總統川普宣布以伊暫時達成停火協議。(Canva示意圖)
6月13日,以色列與伊朗爆發軍事衝突。21日時美軍介入,空襲三處伊朗核設施後,美國總統川普宣布以伊暫時達成停火協議。(Canva示意圖)

以伊衝突延燒的第二戰場:AI生成內容與資訊操控

衝突初期,伊朗宣稱擊落以色列F-35戰機,但以色列否認。事件尚未定論時,社群平台已流傳大量不合理影像。例如,查核報告編號3680、3683分別揭露AI生成與遊戲模擬的假畫面,誤導為F-35遭擊落畫面。查核報告編號3681、3697、3699則為AI生成的戰況畫面,散播以色列陷入火海、伊朗核爆等錯誤訊息。

國防安全研究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政策分析員曾敏禎指出,這波衝突呈現出「深偽影片與AI圖像大量自動生成,配合社群機器人自動發文與轉發;內容農場將AI文本包裝成『新聞報導』,並以多語言在全球性平台散播,難以追溯源頭」。

「此次以伊衝突的生成式AI運用,剛好是『AI工具普及+技術精進+跨語言分發+傳播主體多元』的臨界點,顯示生成式AI資訊戰的全面擴散時代已然到來。」曾敏禎表示。

國際媒體如《BBC》、《AFP》也關注以伊衝突的「第二戰場」——AI假訊息首度在衝突中大規模使用,突顯AI時代的數位危機。

《BBC》報導中有個值得注意的案例,網路流傳一段畫面,看起來像是多輛載著飛彈的卡車在山路行駛,而且車輛不斷出現;但影片中岩石自動移動等跡象,顯示影片為AI生成。然而,當用戶求助社群平台的AI工具核實時,AI工具卻堅稱影片為真。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智慧科學暨綠能學院副教授許志仲表示,AI偵測器本身的可靠性,還得透過人與AI合作判斷,方能得到更好的結果。他建議,不只使用一種AI工具,並且也跟著AI工具分析真假的「原因」,進行人為的二次判斷,這才是好的模式。

根據《BBC》報導,網傳卡車載送飛彈的畫面,有AI生成的痕跡。然而,當用戶求助社群平台的AI工具核實時,AI工具卻堅稱影片為真。(圖片擷取自《BBC》報導)
根據《BBC》報導,網傳卡車載送飛彈的畫面,有AI生成的痕跡。然而,當用戶求助社群平台的AI工具核實時,AI工具卻堅稱影片為真。(圖片擷取自《BBC》報導)

謠言再造術:從舊聞移花接木到仿冒新聞

除了AI生成內容,挪用舊聞、仿冒新聞同樣氾濫。查核報告編號3679、3689、3691、3694、3703,均為挪用舊聞、舊影像,誤稱與近期的以伊衝突有關的謠言。

美國政治查核組織《PolitiFact》也發現,許多錯假訊息來自以伊朗國旗為頭像、或以伊朗為名的帳號,這些帳號常被誤認為官方認證,但實際與政府或主流媒體無關。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注意到類似情況。社群平台出現「突發新聞」格式的仿冒訊息(如查核報告編號3700),宣稱「北韓願意向伊朗提供核武器」,實則為無根據謠言。這類帳號常用國旗作為頭像,或者付費取得「藍勾勾」等看似認證符號,誤導讀者信以為是來自「媒體」或「官方帳號」。

美國研究組織「新聞守門人」(NewsGuard)的政治編輯霍華德(Sam Howard)表示,散布惡意假訊息者「用上『突發新聞』等術語,顯然是想暗示其合法性」。媒體常用於傳達重大新聞發展的術語「突發新聞」被不當使用,是科技平台持續攻擊事實的現象之一。

美國查核組織《PolitiFact》發現,許多錯假訊息來自以伊朗國旗為頭像、或以伊朗為名的帳號,這些帳號常被誤認為官方認證,但實際與政府或主流媒體無關。(Canva示意圖)
美國查核組織《PolitiFact》發現,許多錯假訊息來自以伊朗國旗為頭像、或以伊朗為名的帳號,這些帳號常被誤認為官方認證,但實際與政府或主流媒體無關。(Canva示意圖)

從以伊衝突到台灣:資訊戰下的韌性防線

以伊衝突期間的錯假訊息,通常先由英文帳號發布至各大社媒平台,隨即被中文社群帳號轉載、翻譯,擴散至中文社群網路。而這些不實訊息,還可能被有心人士進一步利用、操作,台灣國安人士示警,以伊衝突已成為中共對台發動訊息作戰的工具之一。

曾敏禎也在近期發表相關專文,解析中國如何藉以伊衝突事件進行輿論操控,手法包括將伊朗描繪為反美英雄,吹噓誇大中國,操作「大國可靠論」等。另一方面,將以色列刻意描繪為一個「依賴美國卻仍遭重創」的案例,旨在削弱台灣民眾對美國及西方盟友的信任。

曾敏禎受訪指出,民眾往往對最先接收到的訊息產生先入為主的偏見,這凸顯了「敘事主導權」已成為重要的戰略資產。她強調,台灣必須強化「主動敘事」能力,不能等到大量假訊息爆發後才被動回應。對於兵役、對美依賴、國防投資等敏感議題,政府應事先準備正確且具說服力的素材,重點在於提升民眾對政府的信心,避免道聽塗說或以訛傳訛。

她建議,政府應考慮建立AI內容即時偵測系統(如結合圖像指紋、語義模型),並設立跨部門的「快速回應小組」,在24小時內主動反制假訊息。其中,民間媒體以及Facebook、LINE、YouTube等社群平台,是維護資訊韌性的關鍵角色。

國防安全研究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政策分析員曾敏禎建議,政府應考慮建立AI內容即時偵測系統,並設立跨部門的「快速回應小組」。(Canva示意圖)
國防安全研究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政策分析員曾敏禎建議,政府應考慮建立AI內容即時偵測系統,並設立跨部門的「快速回應小組」。(Canva示意圖)

許志仲則表示,以伊衝突資訊戰帶來的最大啟示,是在未來若發生類似戰爭,民眾在「心理」極度緊繃的情況下,偽造訊息所帶來的影像會傳播得更快、影響更大。一方面,人的理性會因心理壓力而降低判斷力;另一方面,在緊張狀態下,很難細緻且耐心地辨別影像與訊息的真偽。

「若能在更早,天下太平的時候,就培養民眾有對於各種網路媒體真偽的判斷能力,或是覺察,那麼在真正危機來臨時,我們被這些偽造訊息帶來干擾的可能性,也會大大降低。」這是許志仲對資訊戰時代最深刻的提醒。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大事紀
  • — 歷年得獎紀錄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