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查證挑戰賽回顧 台灣如何培養下一代數位偵探?

在這個資訊比風還快的時代,真相顯得格外脆弱。每一次點擊、每一次轉傳,都可能讓一個未經驗證的謠言在數秒之內掩蓋真相。對許多國家而言,「媒體素養」仍只是課本上的一個名詞,但在台灣,我們正試圖用行動,打造一場讓年輕人親手探索真相的教育實驗。這場革命的名字,叫作「青年查證挑戰賽」。(舊稱為Youth Verification Challenge,2025年更名為GenAsia Challenge)
對於事實查核與媒體素養來說,這不只是一場尋常比賽,它更像是一場大型的「公民培訓」,將眾人拋進資訊迷霧,學習查證工具的使用,拼湊線索,接近假訊息背後的真實。
由台灣事實查核中心(Taiwan FactCheck Center, TFC)主辦的挑戰賽,自創立以來,已成為亞太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媒體素養活動之一。它結合開源情報(OSINT)技術、AI辨識訓練與媒體素養教育,讓青年從「被動接受資訊的使用者」,蛻變為「主動查證真相的行動者」。
從「閱讀」到「查證」:一場教育理念的轉向
在生成式AI技術蓬勃的年代,假訊息的製造變得前所未有地容易。Deepfake影片、AI生成圖片、偽造的新聞擷圖⋯⋯它們不再需要龐大的技術門檻,而只需幾句指令。當資訊的邊界被演算法稀釋,單靠傳統的「媒體素養教育」已無法應付。
因此,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決定讓年輕人不只是「識讀者」,而是「查證者」。這場比賽不鼓勵背誦知識,而是鼓勵實踐,讓學生親自進入查核記者工作的前線,搜尋、比對、推理,像記者一樣思考,也像公民一樣負責。
我們透過遊戲化學習,設計重重關卡,從線上課、暖身賽、台灣賽、國際賽,每一支隊伍都要面對實戰題目,辨識虛假訊息、定位陌生影像的地點、利用搜尋語法還原事件時間軸,甚至追蹤航班與船班的真實紀錄。這些訓練讓資訊的世界不再只是冰冷的數據,而成為可被理解、可被守護的公共空間。

培養「數位偵探」的四堂課
2025年的青年查證挑戰賽,我們推出了四堂免費OSINT線上實戰課,雖然我們戲稱為「賽前大補帖」,但在最核心的設計理念裡,它其實是媒體素養教育的「深化過程」。講師皆具有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查核實務背景,提煉我們在第一線查核工作的經驗,轉化為教學養分。
第一堂課是「以圖反搜」,從一張模糊的影像出發,利用Google、TinEye、InVID等工具,還原它的真實背景。講師曾慧雯帶大家做中學,以圖搜圖是最簡單的破案工具,如果一個工具找不到,則需要多試幾個,搜尋結果要找可信度高的來源,交叉驗證,不能看單一來源。
第二堂是「地理定位」,從影像裡的山形、雲影、建築輪廓,推測拍攝地點。學生們學會使用Flightradar24追蹤航班,或用MarineTraffic比對船班動態。這是邏輯與觀察的藝術。講師馬麗昕解釋:「地理定位的目的是要找到影像位置可能的拍攝時間,確認影像事實脈絡的基礎。」而在生成式AI時代,她也帶大家利用生成式AI查核,並說明AI確實能分析影像元素,但仍有局限,無法避免幻覺,可作為輔助查證的有效工具,但要持續觀察模型的變化。
而第三堂「社群搜尋」讓他們進入網路的時間迷宮,從X(前Twitter)與Threads的蛛絲馬跡,追溯事件脈絡;最後一堂課,「AI識別與倫理」,提醒他們:科技能協助查證,也可能誤導查證。真正的查核,不只是會用工具,而是懂得懷疑工具的極限。
這四堂課背後的精神是教育的民主化,我們將原本專屬於查核工作者的技能,免費開放給15至24歲的青年,同時也為台灣社會訓練一群防衛假訊息小尖兵,不僅守護台灣社會的資訊安全,也是實踐信念的方法之一:真相不該是特權,而是公共財。
數據說話:從暖身賽到國際賽的實戰成長」的四堂課
2024年的挑戰賽分為暖身賽、台灣賽與國際賽三個階段,數據顯示台灣青年展現出穩定參與與顯著成長力。
在暖身賽階段,台灣學生的參加率穩定維持在七成以上。題目涵蓋以圖反搜、地理定位與Google進階搜尋等技巧,數據顯示學生具備持續挑戰與學習的能力。不過,要四關全數答對仍具挑戰性,也反映題目設計具有良好的鑑別度。
為提升學生的實作力,查核中心在台灣賽後特別加開線上課程「AI生成影像辨識大挑戰」。課程中,參與學員在課前分辨真實圖片與AI圖的正確率僅50%,經過兩小時教學與實作後,正確率提升至80%,顯示學習成效顯著。
在國際賽中,台灣隊表現更是亮眼,答題正確率高達100%,明顯優於整體平均63.27%,除了展現台灣青年的實力,也反映我們設計的競賽環節與線上課程,有助於提升查證技巧。
從孤立到領導:台灣的堅持與國際信任
這項挑戰賽最初源自Google新聞實驗室(Google News Initiative)在亞太地區的媒體識讀推動計畫。2023年,國際資源中斷,多數國家停辦賽事。當其他地區被迫中止時,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選擇「自己繼續」。我們獨立籌辦、設計題目、號召青年,讓比賽不僅延續,更升級,該年只有台灣與印尼持續辦理此活動。
這份韌性在國際間引起注目。2024年,在台灣團隊的主導下,我們與印尼Aliansi Jurnalis Independen、日本事實查核中心與日本新創教育團隊Classroom Adventure、泰國Cofact重新聯手,讓挑戰賽「回歸亞洲」。當年有超過1,100名青年報名參與,題目橫跨AI識別、地理定位與國際新聞查核。
2025年,除了台灣、日本、泰國,更迎來蒙古的Mongolian Fact Checking Center與印度的DataLEADS加入,規模擴大至五國合作,這場教育實驗也正式升級為「GenAsia Challenge」。台灣也從孤身堅持的主辦者,成為串聯亞洲的領航者。LINE Taiwan、Google.org等企業也投入資源,支持青年面向國際舞台。
2025年,台灣共有172組、425人參賽,台灣賽將在11月15日舉辦,國際賽將在12月13日舉辦,期待大家的表現。

社會怎麼回應我們?
這些年,挑戰賽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我們也見證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從大都會地區到離島,甚至海外華僑學校,都有學生響應,他們在鍵盤與螢幕之間,學會了一種更深的閱讀方式,與其「全盤相信別人提供的資訊」,不如「自己動手找答案」。
時任台北華江高中老師林思伶笑說:「我只是幫學生開了一個頭,沒想到年輕世代使用數位調查工具的技術和能力,已經遠遠超乎我的想像,我教他們最入門的技術,而他們透過自學與演練,能夠達成的成就遠遠超乎預期。」
台北中崙高中的老師葉桑如是重要推手之一,她每年都鼓勵大量學生參與,談及此活動的意義,她說:「如果他們越早建立資訊抗體,未來無論是對台灣還是對他們自己的未來,當接觸到虛假訊息或認知作戰時,才能具備足夠的危機感與抵抗力。」
另一位來自屏東潮州高中的老師郭卜萱則說,媒體素養在公民課的比例確實很少,也會遇到許多資源限制與觀念落差的挑戰,透過這個活動,希望可以引發學生對社會的關注,但這都需要長期培養。「如果學生對社會議題缺乏好奇心,就容易被錯誤資訊誤導。」
歷年參加活動的學生,也給予相當正面的回饋:「查核就像抽絲剝繭,一步步逼近真相!」「有時像大海撈針,但找到答案的瞬間超有成就感!」「感覺自己就像現實版的柯南,用偵探思維解開謎題!」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當2025年的查證賽啟動時,我們看到一些熟悉的名字,這些同學從高中就持續參賽,即使上了大學也仍然熱情響應,更多是陌生的名字,他們可能是看到社群上的圖卡,可能是被老師鼓勵參加,或是去年還不符合年紀,今年終於可以參賽了!有人說,想成為「最強數位偵探」;也有人說,只是想知道這個世界的真實樣貌,學會更多查證的工具。
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正共同寫下一段台灣教育史的篇章。而在這座島嶼上,事實查核不再只是媒體的責任,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或許有一天,當這些青年走向世界,他們會記得,曾經在一場挑戰裡學會了:真相,並不是在爭論中勝出的那一方,而是願意多看一眼、多查一次的人。
這就是台灣的青年查證挑戰賽!一場為真實而戰的教育實驗,一場讓青年在資訊迷霧中學會發光的旅程。在這個訊息爆炸、資訊流竄的時代,青年面對的不僅是知識的挑戰,更是思辨與判斷的考驗。而這場查證挑戰賽,正是在風的速度中,教他們學會辨別方向,在資訊的浪潮裡,學會為真相錨定坐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