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字到戰力:國防預算突破GDP 3%的意義與未竟挑戰
記者/陳培煌;責任編輯/陳偉婷
行政院會8月21日通過明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國防支出編列新台幣9,495億元,占GDP 3.32%,較今年年增22.9%,增額1,768億元。這一比率在2008年(陳水扁執政末期)、2009年(馬英九執政初期)曾短暫達到,但此後10多年都未再觸及。直到2026年度,政府將退輔會、海巡署等預算納入統計,才讓國防支出比率重返3%以上。
台灣民意基金會11月16日公布的民調顯示,面對明年度國防預算,約49%民眾表示贊成,近40%不贊成(20歲以上全國民眾,樣本1085人,市話與手機抽樣並行,誤差±2.98個百分點)。支持雖高於反對,但也反映社會對於國防預算占GDP 3%以上仍存在分歧態度。
有人擔心大幅增加軍費徒增挑釁風險,應以外交與經貿往來維繫和平,也有人主張唯有投入足夠資源,才能建立可靠嚇阻力。這種拉鋸,使國防支出在台灣始終不只是預算問題,更帶有鮮明的政治立場與意識型態的選擇。
這筆預算能否過關,攻防戰場落在立法院預算審查。單純的數字不足以解釋台灣國防支出的背後邏輯,「國防支出占GDP 3%」長期以來是台灣社會與國際觀察者關注的議題,更多時候它是一個政治與象徵性的指標,被視為檢驗台灣防務投入的門檻。
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揭仲、美國前國防部中國與台灣事務主管胡振東,以及政大東亞所名譽教授丁樹範,分別從歷史脈絡、威脅評估與國際政治切入,解析「3%」的象徵與限制,並提醒台灣未來在軍事預算結構、人力補強與國際合作等面向,仍面臨嚴峻挑戰。
各段落文章主題(可直接點按跳轉)
國防支出佔GDP 3%的歷史脈絡與象徵意義
揭仲表示,國防支出占GDP3%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陳水扁總統在紀德級成軍典禮的宣示,背後可能受到2003年國防部一份委外研究影響。該研究比較各國國防支出與GDP的關係,建議台灣應落在2.84%至3.2%之間。2008、2009年確曾短暫達到,但之後因GDP增長快於政府歲出,多年未再觸及3%。
「3%更多是象徵意義,而非精算得出的實質標準。」揭仲指出,明年度總體國防支出將達GDP約3.32%,並非僅指國防部年度預算,而是加計特別預算、非營業基金,以及退輔會與海巡署的相關支出。正因納入這些廣義項目,才推升至3.3%。
揭仲提醒,在GDP基數持續擴大的前提下,若要以更嚴格的「核心」口徑追求更高比率,未來公共財政與舉債空間的壓力都會更吃緊,這必須及早面對。
北約新框架與台灣跨越3%
國際也把防務支出比例視為象徵門檻。2025年北約海牙峰會,華府推動並促成一項提升盟國防務投入的中長期方向:把國防與安全相關支出總體拉高到約GDP的5%。當時美國總統川普公開主張盟國應大幅增加投入,而北約最終傾向將這個5%細分為兩部分:約3.5%用於核心軍事需求,另約1.5%納入更廣義的安全投資,包括關鍵基礎設施加固、資安強化與社會韌性建設等。
揭仲指出,台灣編列明年度國防預算時,參考了這一分類思路,將退輔、海巡等屬性較為「衍生性」的支出一併計入。這種作法雖然讓數字跨越3%門檻,但實質也凸顯國防支出結構計算與呈現的眉角。
撇開數字看實質:關鍵在於是否能形成有效嚇阻
僅僅從數字拆解還不足以理解其意義,真正的問題是:這些投入能否有效因應威脅?
「3%到底夠不夠,要看威脅。如果中共的威脅繼續增加,可能3%都不夠。」胡振東提醒,3%本質上只是指標,而非標準值。國防投入應依據威脅來決定,而不是單純追求一個比例。
他舉例,以色列四周皆敵,國防支出占比高達8.8%。在胡錦濤擔任中共總書記時期,對台威脅較低,台灣維持約2%的投入即可;但習近平上台後強調「民族復興」,解放軍大幅擴張,威脅升高,自然需要相應調整。換言之,數字本身沒有答案,關鍵在於資源如何投入,是否真正回應具體威脅並形成有效嚇阻。
台灣人均軍費偏低,明顯落後南韓、日本、美國
目儘管台灣整體軍費規模逐年增加,揭仲指出,從各國軍費換算到每位軍人來看,台灣明顯偏低,反映出軍費結構是否合理,以及資源分配是否有效始終是關鍵。
根據《TIME》雜誌2023年的比較,台灣人均國防支出約7萬美元,顯著落後於南韓的12萬美元、日本的24萬美元與美國的40萬美元。
另一方面,國際公認的權威軍事研究機構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在2024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台灣2024年軍費約165億美元,現役軍人約16.9萬人,換算後人均軍費約為9.8萬美元;美國則達71.7萬美元,日本27.6萬美元,南韓12.2萬美元。SIPRI以其透明嚴謹的研究方法和全面的全球軍費數據庫著稱,是國際權威的軍事支出研究機構。
明年度台灣國防預算9495億元,結構失衡與人才短缺仍有挑戰
除了國際比較數據,實際檢視台灣明年度預算結構,更能看出問題。
根據行政院簡報,115年度國防預算總額達9495億元,其中參考北約標準,預算納入退輔會退除役官兵退休給付及海巡署支出。
資料顯示,明年度預算比去年增加1768億元,提升至GDP 3.32%。增加幅度主要集中在配合軍購案付款期程增列的作業維持費(+514億元)、因應敵情威脅增列的彈藥與零附件籌補等軍事投資費(+232億元)、各項軍職人員加給等增列人員維持費(+192億元)三大項目。
揭仲指出,近年台灣大量仰賴特別預算購裝,但特別預算難以承擔長期的人事、訓練與維護。例如2026年,軍事投資(含特別預算)達3400億元,作業維持經費僅2000億,買裝備與養裝備的比例高達1.7:1。長期下去,恐怕會出現「帳面100架飛機,實際能飛只有65架」落差。
胡振東說,人力正是台灣軍隊的最大缺口,若缺乏受過良好訓練的人員,再多系統也難以發揮效能。台灣應從待遇、招募、職涯規劃與社會文化著手,讓服役成為「榮譽」與「成長的踏腳石」。此外,台灣社會普遍對軍人的尊重不足,參軍常被視為負面選擇,這種文化若不改變,即使人民願意防衛,也難以轉化為有效戰力。
2027中共攻台說:3%數字背後的戰略壓力
美國總統川普第一任執政後期,時任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上將(Philip Davidson)2021年3月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上警告,中國可能在未來6年內(即2027年左右)具備對台動武的能力,這一說法後來被稱為「戴維森窗口」(Davidson Window)。
類似的警告在拜登政府任內也曾出現,當時的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局長伯恩斯(William Burns)也公開指出,習近平已下令中國軍隊在2027年前具備攻台能力。這並不意味著習已決定入侵,但凸顯了習對台灣問題的高度專注與野心。
揭仲表示,「2027」說法反映的是美軍對嚇阻力量的關注。當時,美方研判解放軍在2025年後將迎來一波快速成長:軍改進入收成期、聯合作戰體系更成熟,新裝備如航空母艦與匿蹤戰機大量列裝。同時,美軍因汰舊換新而出現戰力短暫空窗,讓華府憂心在西太平洋的優勢被壓縮,因此要求日本、韓國、台灣與菲律賓提升國防支出,用盟友力量「撐住差距」。
揭仲認為,「2027」比較像是一個「備戰節點」,而非中共既定的犯台時間表。美國持續凸顯這一年份,是擔心若鬆口,台灣就會跟著鬆懈。華府希望台灣至少在2027年前,把精準彈藥、訓練等短期可見效的戰力補足,以確保防衛能力。
胡振東指出,2027攻台只是北京設下的假想目標,真正重點是要求解放軍隨時具備武力犯台的準備。這更像是一場心理戰,目的在於對台灣社會施加壓力,讓民眾因害怕戰爭而出現退縮聲音。
胡振東說,2027論述也為華府帶來緊迫感,促使美國加強自身能力與決心,並推動台灣強化防衛。單靠台灣難以應對所有威脅,美國近來積極與日本、菲律賓等盟友深化合作,就是要形成聯合嚇阻力、建立更穩固的防線。他提醒,2027攻台並非既定時間表,但「可能發生,所以需要準備」。因此,2027論述更應被視為一種潛在警訊,必須提前強化自我防衛與盟友合作,才能確保安全。
2030–2035年共軍軍力成熟期,牽動北京2049統一藍圖的風險升高
揭仲認為,真正需要警惕的並非2027年,而是2030至2035年這段時期。屆時解放軍完成軍改已滿20年,一整代熟悉現代化聯合作戰的軍官將成熟,體系與運作機制也更臻完善;同時距離2049年目標更近,北京面臨的戰略壓力將逐步升高。
他解釋,北京所提出的「2049年完成統一」只是中共的最終目標,源自「兩個一百年」奮鬥藍圖,即在建國100周年(2049年)實現民族復興與祖國統一。但由於中間並未劃定清晰節點,因此嚴格來說不算「時間表」。若北京訂出逐年推進的具體目標,才代表情勢真正嚴峻。因此,唯有在政治上不讓中共過於悲觀、在軍事上不讓中共過於樂觀,台海的安全與現狀才得以維持。
丁樹範指出,習近平上台後更傾向推動「加速統一」,甚至會以切斷對話作為施壓手段。2016年南韓部署薩德系統後,北京就對韓國發動經濟報復。因此,台灣若單靠對話而忽視防衛,不僅缺乏籌碼,還可能陷入更不利局面。
國防預算遭立法院程序戰拖延,華府質疑台灣自我防衛意志
今年3月《路透社》報導,雖然總統賴清德多次強調要提升國防支出,但立法院在預算審查上的刪減與凍結,已引發華府憂慮,擔心台灣難以展現堅定的防衛承諾。
實際上,去年底立法院審查2025年度國防預算時,刪減多集中於武器與訓練項目。以「獵鴞專案」為例,原編列115億元採購攻擊無人機及反裝甲系統,最終被刪去近45億元。雖然4760億元總額僅刪減約46億元,不到1%,但凍結金額卻高達899億元,主要落在出國訓練、國際交流與教育差旅等項目,對國防部執行計畫造成實質壓力。
這種內部政治角力,直接影響國際社會對台灣防衛決心的觀感。揭仲表示,國防預算問題不僅在數字上,更在於社會共識與政治信任。削減比例的確有限,單從數字看似對國防運作影響不大,但凍結預算與立法院「程序戰」策略造成的拖延,實質影響不容忽視。
他舉例,去年在野黨就透過超過3000個提案大量拖延議事,雖未改變預算結構,卻在社會上造成國防預算缺乏共識與監督的錯覺,增加國防部行政負擔,也可能削弱國內外對台防衛決心的信任。他強調,國防支出必須建立在穩固的政治基礎與民意支持之上,否則縱使達到GDP占比3%的數字門檻,也難以轉化為可信賴的防衛能力。
疑美論情緒下的台美關係與未來挑戰
除了中國威脅,台灣內部還必須處理另一層安全焦慮——對美國信任的動搖。
只要美方軍售延宕、美國與北京互動過密,甚至美國官方文件避談台灣主權,輿論便會質疑「美國會不會在關鍵時刻拋棄台灣」,這種聲音在社群媒體反覆發酵,成為影響台美關係的重要基調。
以美國對台軍售為例,延宕問題已成為台灣安全憂慮的重要來源。根據美國智庫Cato Institute 2024年6月的報告,台灣軍售積壓金額達205億美元,涉及標槍反坦克飛彈、刺針防空飛彈等多項武器系統,其中部分交付已延遲數年,顯示供應鏈與官僚程序的瓶頸。
香港《南華早報》2025年報導,台灣採購的66架F-16V戰機,首架已於2025年3月在美國完成出廠,但整批需至2026年底前才能完成交付。報導指出,雖然F-16V將大幅提升台灣防衛能量,但交付遲滯也反映出美國軍售產能分配與審核機制的結構性挑戰。
近期F-16V交付延宕與國防預算突破3%的議題,在社群與政壇引發熱議,聚焦於美方履約進度與政府支出合理性。
國民黨主席鄭麗文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表示,目前的國防預算「已經太多」,認為占全年總預算1/3的規模將排擠其他民生支出。她指出,軍費增加並不必然提升安全,「馬英九時期的國防預算僅2千多億,如今已近9千億,但台海並沒有更安全」,主張國防投入應以合理需求與有效管理為前提,而非單純追求比例提升。
F-16V戰機延宕與軍購預算增加成為政治焦點,社群輿論質疑「給錢沒貨」,也反映台灣社會對國防支出與對美信任的拉鋸(翻攝臉書)
因受俄烏戰爭等因素影響,美國交付台灣軍售武器趕不上進度,引發台灣新聞與社群熱烈討論與質疑,反映出台灣社會對美國安全支持的高度關切與不安情緒(翻攝臉書)
丁樹範表示,疑美論反映了台灣對美國長期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歷史經驗顯示,即便有盟約,戰時盟國出兵支援的比例不到2成;而「台灣關係法」也僅授權美國總統採取必要手段,並未保證出兵。
儘管如此,丁樹範認為不必過度悲觀:相較於部分人對美國的疑慮,北京從未對台灣提出任何可信的安全承諾,反而以軍事威脅與外交孤立為主要手段。而台灣在半導體與AI的戰略地位,使美國必須依賴台灣。近年華府除了軍售,也加強對台訓練合作,彌補台灣長期忽略戰爭現實的缺口,顯示雙邊關係仍有堅實基礎。
揭仲說,疑美論源於美方政策的矛盾:一方面強調2027備戰,要求台灣加強防衛;另一方面,軍售順位卻往往排在美軍自用、北約與烏克蘭之後。特別是在川普主政後,台灣內部擔心美國可能「拿台灣當籌碼」的聲音升高。川普的交易導向風格,加上決策體系內傳統官僚的影響力下降、少數親信又缺乏對台海情勢的理解,都加深了這種不安。不過,即使存在風險,美國不至於把台灣「當禮物送給北京」。
美國對台軍售政策變遷:從防衛性武器到強化嚇阻能力
胡振東表示,華府過去通常把對台軍售定位為「防衛性武器」,但隨著威脅型態改變,軍售內容也出現實質轉變。例如,美方決定讓魚叉飛彈具備打擊對岸沿海軍事設施的能力,這已超越單純的「守勢」概念。後來又將海馬士(HIMARS)多管火箭、MQ-9無人機等納入對台供應選項,顯示美台在威脅認知上逐步靠攏,所出售的武器兼具強化嚇阻的功能。
揭仲則強調,美方軍售在取向上出現「政策導向」的分化:川普時期偏重「數量」,強調盡可能提高供應;拜登政府則更清楚地引導台灣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飛彈、精準彈藥、情資偵蒐(ISR)與布雷/反登陸能力等較易獲批,而預警機、反潛機等傳統大平台則受限。其背後邏輯是,台灣一旦開戰,海空補給線可能迅速中斷,必須先有能在短期內獨立持久作戰的能力。
不過,胡振東、揭仲兩人對這一轉向的評價並不相同。揭仲提醒,這種政策雖能在短期內提升戰力,但在灰色地帶威脅下卻顯不足;由於彈藥不能隨意使用,台灣仍需依賴傳統軍機、軍艦,因此軍方對部分大平台仍有需求。
胡振東則更看重「資源投向」是否合理,他指出台灣是防守方,不必硬碰硬與中共比規模,而應依據威脅分配資源,建構分層防禦。他舉例,美台會共同評估威脅後,強化愛國者與長程預警、增加精準彈藥,反而更符合需求。
針對外界質疑美國軍售是否「強迫推銷」,胡振東表示,軍售並非單方面推動,而是雙方基於共同威脅共識,在「可負擔、可維持、能有效運用」的前提下的選擇。他舉F-35為例,這款戰機設計用於滲透敵方防空、執行對地打擊,並非最適合台灣;同樣預算若改買大量反艦飛彈,性價比更高。
丁樹範說,美國與其他大國一樣,不會把最尖端裝備輕易出售給非北約盟友。台灣若想突破,必須提出具體戰術構想,證明其需求合理性,否則難以改變現況。然而,即便美方願意提供更多支持,台灣自身的國防預算能否順利通過並落實,仍是國際觀察的重要指標。
首圖來源:軍聞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