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對抗假訊息三招:懷疑、追問、找反例


真假訊息紛至沓來,AI更讓訊息難辨真偽,該用何種思維面對各類訊息已以避免受騙呢?當大家都論自由講權益時,卻也可能因而侵害他人。如何找到那條最多數人權益的線呢?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林火旺接受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節目及Podcast節目《新聞真假掰》主持人黃兆徽專訪,表示並沒有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若發表仇恨或歧視言論,甚至利用假訊息操弄別人,便違反自由主義的精神。
用哲學挑戰假訊息:先懷疑,再追問
若科學是真理,那哲學便是追求真理的反例。若有人從17樓掉下來,大多數人都認為必死無疑;然林火旺卻指出並不一定,因紐約曾有一名清潔工人從47樓掉下來沒死。他解釋科學家雖透過歸納找出科學定理,但我們也必須認知到只是尚未找到反例。若民眾能不把「大家這樣認為」當成理所當然,便具備獨立思考能力。
林火旺說哲學有點冷血,因為思考不受情感影響。他表示民眾很容易相信朋友所說的話,卻也同時要對涉及情感的事小心。「我不是說同學朋友都不要相信,而是不能所有東西都相信;尤其是有關情感或利益更要小心,因為很容易影響你的判斷。」林火旺也提醒詐騙集團很懂人的心理,知道人貪名貪利。
接收到任何資訊後,我們該如何思考呢?「在資訊這麼多的狀況下,不要輕易相信任何訊息。這其實就是懷疑哲學的精神:先懷疑再追問,不要太快就相信了。」林火旺說不能一接收就當真,善用網路尋找相反訊息,擁有正反兩面資訊才能判斷真假。
如何讓社會群體效益最大化:無知之幕
鄰避設施如基地台、發電機組或垃圾場,都不為民眾所愛,卻同時也是民生必需。如何在社會與民眾利益衝突間找到平衡呢?林火旺指出無知之幕是一種解方。「決定公共政策時,不應站在個人利益思考問題,因為這樣一定無解。無知之幕告訴我們,決定政策時要盡可能忘記你家在哪,完全只評估如何對社會最好、壞處最少。」
林火旺惋惜現今假訊息層出不窮,正因很多人想透過假訊息圖利,自私民眾過多,假使公民教育能做得更徹底,使社會形成一定公共道德或文化,將對如假訊息等錯誤行為有遏止效果。林火旺舉例自己小時候公車一來就擠,根本沒有所謂排隊觀念;現在只要一插隊,便會有很大的公眾壓力。「因為那是文化啊。」
「如果他因製造假訊息而獲利,他其實活得並不好。從哲學論證來看,幾千年來多少以為自己得利的人,最後因一時的好處而毀掉一生?」林火旺指出言論自由仍有所限制,如發表假訊息或傷害他人言論,將受到法律規範。他也說人要幸福,賺再多錢卻對他人沒有價值便沒意義。「幸福在於你的所作所為對別人、社會是有價值的。」
【新聞真假掰|假訊息ByeBye!】由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黃兆徽主持。節目中邀請各行各業的朋友暢談媒體議題,為聽眾提升媒體素養、增強對假訊息的抵抗力,希望達成「群體免疫」,讓大家都和假訊息說掰掰!
更多精彩內容請搜尋「新聞真假掰」,或上各大Podcast平台收聽,YouTube頻道則有訪談精華影片陸續上架。除了適合大眾收聽收看,也推薦各級學校老師在規劃媒體素養課程時可列入影音輔助教材。(撰文:紀泰永、張育騰)
【立即收聽】新聞真假掰 — 假訊息 Bye Bye|EP191|
Apple:https://pse.is/7km2tj
Spotify:https://pse.is/7km2rr
KKbox:https://pse.is/7km2vd
Firstory:https://pse.is/7km2mu
【非聽不可的相關訪談】
近七成民眾信賴事實查核、逾九成民眾支持立法要求社群媒體自律!
【喜歡這集嗎?想對主持人或來賓提問嗎?】
🌟評分、留言這裡走|https://pse.is/4p9wyd
【好節目需要鼓勵~請給我們五星好評】
🌟訂閱、評分、留言這裡走|https://pse.is/4lbl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