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Thread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新創公司如何在AI市場分得一杯羹?生成式AI年會共同策展人薛良斌揭關鍵策略:客製化AI工具應對客戶需求

2024-08-022024-08-07 Podcast節目

 

 

AI高速發展已改變現今學習和工作型態,卻也形成科技巨頭坐擁資金、運算能力而「大者恆大」,還有潛在市場可以開發嗎?新創或小型企業如何突圍?開發者圈稱他為「布丁」的生成式AI年會共同策展人薛良斌,接受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節目及Podcast節目《新聞真假掰》主持人黃兆徽專訪時表示,不要侷限在單一的專業領域,應嘗試用AI開發新技能以利多角化經營。

圖說:開發者圈暱稱為「布丁」的生成式AI年會共同策展人薛良斌(右)接受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節目及Podcast節目《新聞真假掰》主持人黃兆徽(左)專訪。

條列指令加建立人設 助AI精準回應

薛良斌建議,角色扮演和簡短列點的指令能讓AI更精準回答問題。他舉例說:「我會跟AI說我是某某公司的CEO,幫我讀新聞,找到跟公司最相關的事。做不到就把你炒魷魚。」讓AI幫助他在排山倒海而來的網路新聞中找到自己最需要的資訊。他進一步說明,還可以透過角色扮演來建立不同「人物設定」,讓AI分門別類去整理新聞。

「只問問題會把事情過度簡化,最後拿到沒用的對話紀錄。」薛良斌強調,提供足夠情境和具體指令,可避免無效的對話。他解釋,與AI對話就像主管希望轄下員工達成特定目標,必須充分說明情境,否則員工所知有限,難以展開工作。薛良斌建議,任務指令要簡短,用列點的方式呈現:如寫多少字、以繁體中文回覆等,避免浪費時間在跟AI往返對話、修正內容。

AI帶來全新需求 小眾市場值得攻略

薛良斌另以他擔任科技新創創業者的角度,談新創如何在OpenAI等大公司夾擊下求生存,甚至殺出血路。他指出,AI開發重視財力和設備算力,新創公司在這方面「很吃虧」。但另一方面,AI發展快速,新創公司的能動性高,因此他認為新創公司應嘗試找到非常小眾的市場,解決特定客戶的痛點,「他們黏著度就會很高,很愛你。」

聆聽客戶需求、量身打造,便是新創公司茁壯的關鍵。薛良斌以健身教練為例,儘管多數學生的上課內容很相近,但教練可以依談話內容、個人習慣、職業、人際關係等紀錄,用AI工具建檔分析。「這邊就是新創的機會,因為大公司覺得做這件事並不值得。」薛良斌說。

「生成式AI可以帶來全新需求,這些需求過往可能不存在,因為沒有AI的話做不到。」薛良斌認為必須與客戶保持緊密互動、聆聽需求,才能在高度競爭的AI市場挖掘出屬於自己的一條生路。

薛良斌分享在生成式年會小聚中遇到的各行各業有個共通點,就是非常願意擁抱新科技。「因為不擁抱,就無法持續進步。」現行的AI產品不一定都能有效率地解決問題,因此跳出來自己做,才會產出年會中展示的各種應用。他也認為透過AI可以加速取得資訊,並將自己的知識放大,例如自媒體工作者可考慮利用AI來製作內容,提高Youtube或Podcast產出。

 

【新聞真假掰|假訊息ByeBye!】由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黃兆徽主持。節目中邀請各行各業的朋友暢談媒體議題,為聽眾提升媒體素養、增強對假訊息的抵抗力,希望達成「群體免疫」,讓大家都和假訊息說掰掰!

更多精彩內容請搜尋「新聞真假掰」,或上各大Podcast平台收聽,YouTube頻道則有訪談精華影片陸續上架。除了適合大眾收聽收看,也推薦各級學校老師在規劃媒體素養課程時可列入影音輔助教材。(撰文:紀泰永、陳柏樺)

 

【立即收聽】新聞真假掰 — 假訊息 Bye Bye|EP150|

Apple:https://tfc2.pse.is/6adcyg

Firstory:https://tfc2.pse.is/6adcdd

Spotify:https://tfc2.pse.is/6adde6

KKbox:https://kkbox.fm/oy0Ajv

【非聽不可的相關訪談】

新聞調查到合約生成,生成式AI如何助力百工百業?

台版ChatGPT「TAIDE」為何重要?

【喜歡這集嗎?想對主持人或來賓提問嗎?】

?評分、留言這裡走|https://pse.is/4p9wyd

【好節目需要鼓勵~請給我們五星好評】

?訂閱、評分、留言這裡走|https://pse.is/4lblzz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QR Code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捐款連結 (或掃QR Code) /接受捐助準則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