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Thread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假訊息心理學】實驗發現:人們這樣想“如果是真的,那就有趣了” 所以按下分享鍵

2021-10-222022-06-29 研究與動態

記者何蕙安/編譯

在不實訊息滿天飛的時代,為什麼人們會分享不實訊息資訊?這一直是許多研究團隊想要找尋的答案。近日,一個法國研究團隊的研究試圖提供一個可能原因:因為覺得「如果是真的,就太有趣了」,所以按下「分享」鍵。

圖文版(可左右滑動)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_factcheckcenter)

法國尚尼柯德研究中心(Institut Jean Nicod)研究者沙夏.阿爾泰(Sacha Altay)、艾瑪.阿羅珠(Emma de Araujo)與雨果.馬歇爾(Hugo Mercier)提出了一個「如果是真的的話就好玩了」(interestingness-if-true)的假說,認為當人們認為一則新聞或訊息「如果是真的,就會很有趣」時,即使知道訊息並非百分之百正確,仍會分享轉傳。這個研究近日在《Digital Journalism》發布。

「一般人畢竟不是記者,分享資訊時的主要動機不是為了提供資訊、而是為了社交,因此『準確度』不是最重要的。」研究的第一作者沙夏.阿爾泰(Sacha Altay)在推特發布自己的研究時指出,「人們不一定是因為上當才分享假新聞,而是這則新聞有些讓人『可以忽視其不準確的因素』。」

阿爾泰等人的研究呼應一份2020年美國普渡大學與哈佛大學學者關於「年齡與分享假新聞行為」的研究。該研究發現,儘管年長者比年輕人就能辨識出不實訊息,但他們分享錯誤資訊的行為更常見,因為他們的主要目標是人際互動,而非追求準確度。研究結果指出了許多心理因素會導致人們忽視不實訊息。

法國團隊探討人們為何明知是假訊息,還轉分享

哈佛大學尼曼實驗室(Nieman Lab)也專文介紹了這個有趣的實驗。這個涉及近900人的實驗是在美國進行,受試者被安排隨機看到10個以「臉書貼文」形式,呈現的新冠相關新聞訊息(5個真實、5個不實),並分別評比每一則新聞的真實性,以及該新聞「如果是真的的話」的有趣程度,此外,受試者也要評比自己分享這些新聞故事的意願程度。

「就算你覺得不太可能,但想像一下,如果這個新聞是真的,你覺得這件事有多有趣?」研究者詢問受試者。

實驗結果一:人們偏好分享正確又有趣的消息

實驗結果釋出了一些訊號,好消息是,假消息在真實性的評分較低,也就是說,受試者其實可以嗅出假故事——這個結果也證實了一項過去的研究,認為平均的一般人具備辨識不實訊息的能力。同時,實驗受試者也比較願意轉傳真實故事,或是至少是他們認為是真實的故事。

實驗結果並發現,當一則訊息看起來可信度很低時,人們分享該訊息的意願也明顯較低。

阿爾泰解釋,人們在判斷一則訊息「是否有趣」時,會將該訊息的「正確性」考慮進去,如果一則訊息是虛構的,那該訊息的重要性或相關性就會大幅降低。


圖1:紅色區塊為假新聞,藍色為真新聞。最左邊的圖顯示人們普遍可以正確辨別真假新聞的正確性;中間的圖顯示假新聞的「如果是真的」的有趣程度較高;最右邊顯示人們對於真假新聞的分享意願,實驗結果顯示人們對分享真新聞的意願較高/擷自研究

實驗結果二:不確定是否正確,但「如果是真的就很有趣」,人們還是會分享

不過,研究團隊發現,人們似乎傾向分享「如果是真的的話,就很有趣」的新聞。也就是說,當某則新聞的真實度並非全然明朗,讓人們無法確定真假,但若內容「如果是真的話就很有趣」,人們仍有一定的意願分享該資訊。

不只如此,在「如果這個新聞是真的,你覺得有多有趣?」的測試中,假新聞獲得的「有趣度」比真實故事略高。報告認為這結果並不讓人意外,以實驗中的一題假新聞「比爾蓋茲將會利用植入微晶片來對抗疫情」為例,如果該新聞是真的,那的確很引人注意。


圖2:圖像的橫軸為正確度,縱軸為「如果是真的的有趣程度」,顏色區塊愈深代表分享意願愈高。沙夏.阿爾泰(Sacha Altay)的團隊研究顯示,儘管當一則新聞的正確性與「如果是真的話就很有趣」兩者皆高的時候,人們分享意願最高;但當人們儘管認為一則新聞不一定準確,但「如果是真的話就很有趣」的話,仍傾向分享/擷自研究

實驗結果三:民眾越信任主流媒體,辨識訊息真假的能力也越好

實驗結果顯示,儘管人們可以辨別出假新聞,也更傾向分享他們認為是正確的新聞,但人們顯然也願意分享那些「如果是真的就好玩了」的新聞。因此,當人們在分享有問題的新聞時,不一定都是因為他們上當,也可能是實新聞可能具備了一些讓人可以忽略其真實性的因素,例如「太有趣了」,所以讓他們決定可以不顧新聞的真實性而按下分享的按鈕。

此外,該實驗也有詢問部分受試者對於主流媒體(包括報紙、廣播、電視新聞)的信任度。在交叉比對之下,越相信主流媒體的受試者,分辨假新聞的能力也愈高。

報告也指出,此研究有一定的限制,包括研究團隊的選題時難以量化受試者對於各則真假訊息在準確度與有趣程度的判斷,使得其選題具有一定的武斷性,對實驗結果可能有一定的影響力;此外,該研究是詢問人們的分享意願,但研究人員無法知道人們是否採取實際行動。

美國「華盛頓與李大學」(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新聞學教授馬克.柯丁頓(Mark Coddington)與俄勒岡大學新聞學教授賽斯.李維(Seth C. Lewis)在尼曼實驗室網站撰文指出,對於人們想分享訊息的因素與動機還需要更多研究去解釋;但在這個研究中,「如果是真的就好玩了」可能是推動人們決定「要看什麼」、「要相信什麼」、以及「要分享什麼」的因素之一。

兩人也認為,該研究也讓人進一步思考,究竟高品質、嚴謹與真實性等新聞在人們接受訊息時扮演的角色,會如何怎麼影響人們的認知。

參考資料

Sacha Altay, Emma de Araujo, Hugo Mercier, “ If This account is True, It is Most Enormously Wonderful”: Interestingness-If-True and the Sharing of True and False News, Digital Journalism, 2021.08.24

Sacha Altay對於研究的總結

NiemanLab <” Interesting if True”: A factor that helps explain why people share misifnormation> 2021.10.06

首頁代表圖:Unsplash/Braydon Anderson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