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Thread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中國資訊戰在香港】 研究:中國動員輿論分化香港社會 詆毀示威者

2021-03-182021-03-23 研究與動態

記者劉芮菁/報導

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陳至潔分析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中共在微信上對香港的反宣傳。他指出,中共擅長挑起對立、分化香港內部,將香港社會切得四分五裂後再一一消滅。從香港的經驗來看,台灣社會必須找到能相互對話的平台,擴大內部的共識,才能成為對抗外來威脅的堅強基礎。

陳至潔以「中國在微信上對香港的反宣傳」為題,在智庫IORG於本月6日舉行「中國對台影響力作戰研究」研討會發表演講。同一場次,IORG共同主持人王希也分享在台灣各社區、學校,推廣媒體素養教育,介紹資訊滲透之經驗。

【懼西方介入】中國動員輿論  詆毀香港示威者

陳至潔分析2019年6月9日至12月31日,微信上香港宣傳訊息。他指出,這段時間有兩次訊息高峰,一次為2019年8月中,在香港民主派人士會見美國外交人員後,第二次是2019年11月底,美國國會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這兩次事件引起中共對西方力量介入邊陲的恐懼,因此透過社群輿論,詆毀國際進行聯繫的香港示威者、民主派領袖,以及美國政府。

陳至潔指出,中國的不實訊息會搭配網路管制,例如,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撤回修例法案時,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網信辦)發出嚴厲的網管命令,要求各網路平台封鎖消息,因此,中國微信、微博數據庫完全沒有此訊息。

中國「不實訊息(disimformation)」的另外一種手法,就是「不說假話,但也不說完全真話」。陳至潔說,它會遮蔽部分真相,而那個真相是正這則新聞最有價值的部分。例如在2019年11月24日香港區議會選舉結果由民主派大獲全勝,但中國媒體僅報導「香港區議會選舉已經在昨天結束」,中國媒體不會寫出此選舉結果,代表香港民眾在幾個月的反送中運動後,仍然支持民主派,因為這會否定它們過去大力宣傳「大部分香港民眾支持建制派、支持北京」的論述。

中國資訊戰在香港   分化香港人民身分認同

陳至潔指出,中國的網路宣傳之所以有效,在於能結合認同政治與大眾文化。中共擅長挑起黨派、地域、文化差異,分化敵對團體內部。以2019年8月3日,香港反送中運動示威者拆下中國五星旗投入維多利亞港事件為例,中國央視在微博上發布「我是護旗手」訊息,此訊息在數小時內當天就被轉發了100多萬次,截至目前已轉發上億次,也有香港演藝人員轉發。

同一時間,中國也發動網路輿論,詆毀民主派人士、反送中運動示威者,目的是分化香港人民的身分認同上,並極大化內部差異。

陳至潔從香港反送中的研究分析,導致香港社會嚴重對立的假消息,多透過傳統主流媒體放大後才產生影響力。中共對香港社會已經研究地非常透徹,知道如何操弄香港的內部派系。他擔憂,中國很可能會對台灣做一樣的事情,把台灣內部切得四分五裂,先滅一個、再滅一個,最後連那些「個人認為跟北京很親近」的團體也被消滅。

以香港為啟示,陳至潔說,儘管台灣內部有很多不同的認同,但內部差異不應該多到大於跟中國北京的差異,內部對立所花費的資源也不應該大於跟中共競爭所需要的資源,「我們應當要有一個有共同記憶、一致的部分,台灣的政治團體必須找到相互對話的平台,讓共有的部分擴大,才能成為對抗外來威脅的堅強基礎。」


 圖1: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陳至潔/記者劉芮菁攝影

走入社區、校園   提升台灣公民社會的素養   

IORG共同主持人王希也分享推廣媒體素養教育、資訊判讀的經驗。IORG在2020年舉辦了71場工作坊,到台灣各縣市及外島地區,向民眾說明資訊滲透的問題。此外,他個人也成立「放伴教育協會」,希望將專家學者對資訊操弄的研究成果帶入校園,設計教材與課程,教導國小、國高中生如何判斷資訊。

王希說:「如果我們從校園前進,社會上更多公民也能培養出媒體識讀與資訊判讀的能力。」

推薦閱讀

【IORG研究】運用資訊科學 專家分析社群帳號活動

IORG研討會當天活動直播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