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懂得懷疑才問得好!藍偉瑩談提問力與思辨關鍵


訊息真真假假,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分辨是非對錯,成為正確了解世界的關鍵。但AI時代來臨,生成式AI可說是什麼都會,如何讓它提供我們要的解答,並且是「對的回答」,「提問力」就是至關重要。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藍偉瑩接受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節目及Podcast節目《新聞真假掰》主持人黃兆徽專訪,表示人不可能對事沒有任何立場,但若真的想要認識世界,必須拋下成見,懷有謙卑和好奇心才能問出好問題。
培養提問力 關鍵在於養成對「理所當然的事」產生懷疑
藍偉瑩分享自己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開設「教育議題專題」課程,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聯合國永續發展項目SDGs。「我舉《天下雜誌》探討台積電在台南回收廠內用水再生利用,接著就讓同學去看台積電是對應到SDGs17個項目的哪一個。他們找完後,我就問『台積電是在台灣缺水的時候做這件事嗎?』」
藍偉瑩指出台灣並不缺水,且台灣政府也不會讓台積電缺水,那台積電擁有這套系統的目的是什麼?透過提供資料讓學生了解議題背景,當學生認為每件事都理所當然、掉進她事先挖好的洞後,再提出出乎意料的問題使學生反轉思維「全世界有沒有可能哪一天突然沒水?因為極端氣候是有可能的。如果你是企業,你不會讓這件事情發生後才做,所以台積電很早就開始準備。」
「如果要改變一個人的提問、訓練他的提問力之前,一定要先訓練他在不疑處有疑。」藍偉瑩表示當學生常常因「不思辨而出錯」後,才會停下來思考、進而培養提問力。藍偉瑩說企業為了賺錢,因應變化速度都很快,因此鼓勵大家閱讀商業和財經新聞,養成自己不只是看到表面訊息,而是能意識到事情背後的為什麼。她也建議提問可先從具體事實開始問,確保雙方都擁有同樣資訊後才能有更深討論。
AI沒有目的,真正決定方向的是人
「人跟AI的互動其實很特別,我們才是真正帶有目的、要解決問題的人。AI本身沒有任何意圖,所以如果你什麼都不知道就想讓AI把你的事做完,那還是不要讓AI做好了。」藍偉瑩提醒,當我們跟AI剛開始對談時就像兩個人剛認識,彼此都不熟。因此若要提問,必須先將背景交代一清二楚,讓AI知道你在什麼狀況下要解決什麼問題;對象是誰、時間有多少,使AI知道限制性在哪後才能開始解答。
與AI互動時,藍偉瑩提醒,一定要很清楚這次的發問最想要看見什麼、這個問題有哪些限制。得到回覆後再補充自己喜歡、不喜歡什麼內容讓AI進行調整。「隨著AI跟我對話次數變多,它會越清楚我要什麼。」
藍偉瑩強調,除了還在探索階段,讓AI幫忙搜尋資料以外,提問者應該具一定專業度才能判斷AI資訊真假。她也解釋,AI比較像助理,「所以大家如果看別人AI用得很厲害,以為學了AI人生就開闊了,不要這樣想,完全沒有這件事。」
【新聞真假掰|假訊息ByeBye!】由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黃兆徽主持。節目中邀請各行各業的朋友暢談媒體議題,為聽眾提升媒體素養、增強對假訊息的抵抗力,希望達成「群體免疫」,讓大家都和假訊息說掰掰!
更多精彩內容請搜尋「新聞真假掰」,或上各大Podcast平台收聽,YouTube頻道則有訪談精華影片陸續上架。除了適合大眾收聽收看,也推薦各級學校老師在規劃媒體素養課程時可列入影音輔助教材。(撰文:紀泰永、張育騰)
【立即收聽】新聞真假掰 — 假訊息 Bye Bye|EP184|
Apple:https://pse.is/7c2pk8
Spotify:https://pse.is/7c2f5j
KKbox:https://pse.is/7c2ezu
YouTube:https://tw.psee.ly/7c2gje
【非聽不可的相關訪談】
【喜歡這集嗎?想對主持人或來賓提問嗎?】
🌟評分、留言這裡走|https://pse.is/4p9wyd
【好節目需要鼓勵~請給我們五星好評】
🌟訂閱、評分、留言這裡走|https://pse.is/4lbl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