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危機:言論自由是保障人權的基石?還是威權滲透的武器?

在台灣,言論自由是最核心的民主價值,憲法保障人民表達意見的權利,使多元聲音得以並存。但這項自由的界線該如何劃定?2024年3月,中國籍配偶「亞亞」因多次在社群媒體上鼓吹武力統一台灣,被移民署認定有危害國安之虞,撤銷居留權並限期出境,引發社會對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界線的激烈討論。
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蘇彥圖認為,言論自由是思想自由的延伸,但當表達進入公共領域、可能影響他人或國家安全時,應透過法律與道德層次的討論,共同劃定界線。他進一步指出,台灣目前尚無明文禁止「鼓吹戰爭」,若僅因個人發言而施加處罰,恐陷入法律爭議。
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吳秦雯則提醒,AI與假訊息時代正挑戰「真理越辯越明」的自由主義論述。她建議台灣可借鏡法國針對假訊息與仇恨言論的立法經驗,建立更完善的法律程序與平台責任機制,避免政府或社群濫權打壓異議。
台灣人權促進會前會長、律師周宇修則點出,《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18條原本並非用來處理言論問題,若因發言而撤銷居留,可能違反比例原則。他主張應明確界定何謂具危害性的言論,以防言論自由淪為模糊地帶中的犧牲品。
政大傳播學院前院長郭力昕批評,當前政治語境下,社會對異議聲音的包容度明顯下降。主流媒體在政治壓力下形成「製造共識」的機制,導致寒蟬效應。他強調,民主社會應能包容統一與獨立等多元政治立場,不應因立場不同而打壓異議。
針對中國資訊戰的挑戰,東吳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指出,應區分「個人表達」與「政治宣傳」,後者若涉及敵對國家組織性的滲透,就需儘速立法回應,強化防衛民主的法制工具。
最後,上報總主筆李濠仲從移民的角度出發,提醒若移民者無法理解或尊重當地價值觀,容易產生適應困難與社會衝突。他分享反送中期間的觀察:中國學生在美國騷擾一位支持中國民主的中國婦人,甚至威脅她在中國的家人,引發對中國「長臂管轄」手段的深層疑慮。
從六位專家的發言中,我們看見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之間的張力。一方面,不能因害怕分化而輕易設限;另一方面,也不能對組織性滲透與資訊操控視而不見。關鍵不在於「限或不限」,而是建立正當、清晰、符比例原則的制度,讓民主不自毀,自由不淪為極權的破口。
來 賓|
蘇彥圖(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
吳秦雯(政大法律系副教授)
周宇修(台灣人權促進會前會長)
郭力昕(政大傳播學院前院長)
陳方隅(東吳政治系助理教授)
李濠仲(上報總主筆)
主持人|
黃兆徽(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
節目團隊︱
邱家宜、黃兆徽、張育騰、蔡東棧
📻每周日17:05-18:00與您空中相會《國立教育廣播電台》https://gov.tw/mbF
💌歡迎給我們五顆星星、留下您的鼓勵和建議。
💌更多資訊請看官網:https://tfc.pse.is/5d6udm
💌想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寫信給主持人:[email protected]
💌謠言剋星查小喵:line.me/R/ti/p/@tfctaiwan?from=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