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YouTube Instagram TikTok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一看就知道是假的」?——錯誤的直覺與查證的必要

2025-08-272025-08-27 名家專欄
  • Share on Facebook
  • Share on Threads
  • Share on Pinterest
  • Share on LINE
  • Email this Page
  • Print this Page

文/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羅世宏 

近日網路流傳一段聲稱為「中國93閱兵機器人」的影片,畫面中數列機器人整齊步伐前進,猶如科幻電影場景。這段影片引起廣泛轉傳,不少民眾直呼「震撼」,甚至有人信以為真,查核中心的LINE機器人也收到數十則通報。然而,也有網友在該影片的事實查核報告社群討論下留言:「這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有什麼好查的?」

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有道理,卻正好反映了資訊時代裡危險的迷思:把「主觀直覺」等同於「客觀事實」。 

事實上,經過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查證,這段影片確實是AI生成的內容,其原作者也在影片說明欄清楚標註。但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影片是真是假,而在於「為什麼還需要查證?」這個質疑的態度,正好凸顯了台灣社會假訊息與 AI 影像的傳播現象與盲點。 

近期網路流傳聲稱是「中國93閱兵機器人」的影片,經查證實為「AI生成」
近期網路流傳聲稱是「中國93閱兵機器人」的影片,經查證實為「AI生成」

直覺的陷阱

「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的說法,是典型的「訴諸個人直覺」(appeal to personal incredulity)。人類的感知其實並不可靠,特別是在視覺影像的判斷上,閱聽眾可能會因為影像的擬真性而誤以為是真實事件。傳播學者 Potter(2012)在討論媒體素養時指出,閱聽眾若缺乏對媒介擬真性的理解,就容易誤將影像與現實混淆。尤其AI 生成技術正在快速進化,許多合成影像在第一眼觀感上幾可亂真。現在我們也許還能透過「布條文字扭曲」、「人物表情不自然」來識別,但未來技術更成熟後,僅憑肉眼分辨將愈發困難。 

換言之,「看得出來」可能是一種幻覺。當個別人自信滿滿地宣稱「這太假了」,或許更該警惕:這種信心,也許不是基於專業,而是基於錯覺。 

舉證的缺席

如果一個人認為某段影片是假的,那麼合理的做法應該是提出證據,說明影片來源、內容破綻或檢測工具的結果。傳播學裡有個重要的觀點:資訊不對稱會使公共討論失衡。如果只有少數人能掌握檢驗方法,而多數人被要求「相信直覺」,那麼最終受益的將是假訊息製造者,而不是公共社會。

這也關乎到「知識落差理論」(knowledge gap hypothesis)。Tichenor、Donohue 與 Olien(1970)指出,隨著資訊流通的增加,社會不同教育或資源階層之間的知識落差會擴大。如果否定查證機構的必要性,實際上就等於把「能分辨的人」和「無法分辨的人」推向更深的鴻溝。「一看就假的」、「還需要查嗎?」的態度,並不會減少假訊息的影響,反而會讓更多缺乏資源的人暴露於資訊操弄的風險之中。

第三人效果與過度自信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心理學的「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 effect)?Davison(1983)指出,人們往往認為自己不會被媒體影響,只有「其他人」才會受害。當一個人說「這種影片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可能暗指「我分辨得出來,但別人可能會受騙」。然而,正因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不會被騙,整個社會對查證的需求可能被輕忽。假訊息的成功傳播,往往正是依靠這種普遍的過度自信。

心理學的「第三人效果」指出,人們往往認為自己不會被騙,導致整個社會對查證的需求可能被輕忽(Canva示意圖)
心理學的「第三人效果」指出,人們往往認為自己不會被騙,導致整個社會對查證的需求可能被輕忽(Canva示意圖)

事實查核的公共價值

在民主社會裡,事實查核不是迎合少數人「顯而易見」的直覺,而是為整體社會建立一套「可被驗證的共同基礎」。Habermas(1989)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提醒大家,公共討論需要依據「可檢驗的事實」來維繫,而不是依靠「個人信念」或「直覺感覺」。一旦公共領域缺乏可檢驗的事實基礎,討論就淪為各說各話,甚至被假訊息操控。

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有些影片「看起來就很假」,我們仍需要專業的查核機制。因為查核不是為了滿足少數人,而是為了提供所有人一個共同的參照點。今天的案例是 AI 生成的閱兵影片,明天可能就是關乎選舉結果、防疫政策,甚至國家安全的訊息。當社會缺乏查證,就等於把集體的知情權交給假訊息的操盤手。

台灣的挑戰

台灣正處於假訊息攻防的前線。中國在對台資訊戰中,常常利用 AI 技術製作影像,結合網路散播,製造恐慌或誤導,我們更需要鼓勵社會理解查核的重要,以免替外部操弄者開大門。

事實查核中心近年積極推動媒體識讀教育,就是要讓更多人理解,直覺不是事實,感覺不是證據。唯有透過專業的查核流程,社會才能在真假混雜的資訊場中維持清明。

下次如果有人說「一看就知道是假的,有什麼好查的」;我們不妨反問一句:「你可以確認,你的眼睛比事實還可靠嗎? 」在這個 AI 影像層出不窮、資訊戰不斷升級的時代,查證不是多餘,而是民主社會能否維持理性討論的基礎。

編按:人在判斷事情時,難免會依據自己的直覺判斷,專業的事實查核者也是人,也會掉入「直覺的陷阱」。關鍵是,在「相信直覺」之後,仍要理性的啟動「動手查證」的過程,才能確定事情的真相。這裡也跟大家分享,查核記者過去曾經查證一張「撒哈拉沙漠下雪照」,本來以為是假的照片,其實是真的呢!一起來學查證技巧吧。

延伸閱讀:撒哈拉沙漠雪地照瘋傳 記者跨洋查核幕後
延伸閱讀:撒哈拉沙漠雪地照瘋傳 記者跨洋查核幕後

本專欄匯聚名家觀點以饗讀者,其意見不代表本會立場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本專欄匯聚名家觀點以饗讀者,其意見不代表本會立場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立案字號 新北教社字第1092527630號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 衛部救字第1141362484號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大事紀
  • — 歷年得獎紀錄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