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4月2日宣布將對多個貿易逆差國實施「對等關稅」,其中台灣將被課徵32%的關稅,隨後有網路傳言稱台灣是為了保護國產車裕隆,才被美課徵高額關稅。經查證,美方所謂「對等關稅」,其計算方式與台灣對進口車的關稅政策無直接關聯。
一、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的「對等關稅」,其實是2024年美對台貿易赤字金額除以進口總額所得到的比例。該公式僅考量雙邊貿易逆差,而非針對特定產業或產品,也就是說,32%與台灣對進口車稅率並無直接關聯。
二、專家表示,台灣的裕隆等汽車品牌整車並未出口到美國。台灣對美國出口的產品以半導體、顯示卡、伺服器等資訊電子產品為最大宗,這也是台灣順差的來源,而非汽車產業。
傳言錯誤曲解美國施行對等關稅計算方式,因此為「錯誤」訊息。
背景
美國總統川普4月2日發布行政命令,將對多個貿易逆差國課徵「對等關稅」,其中對台灣的稅率為32%。
隨即,社群平台流傳訊息稱「為了保護一個裕隆,台灣被打32%關稅」、「之前我們對美課徵最高的關稅為64%,就是裕隆汽車,所以美國將開始實施對等關稅32%」,也有政治人物發文表示「台灣用不合理的高關稅保護國產車裕隆長達60年,換來川普宣布對台灣實施32%對等關稅」等。
查核
查核點:台灣為了保護裕隆而被美國課徵32%對等關稅,這是真的嗎?
美國「對等關稅」計算方式
(一)根據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官網說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如匯率操縱、消費稅率等)阻礙了美國商品的出口,是造成貿易逆差無法平衡的主要原因。透過與「將雙邊貿易逆差降至零」相一致的關稅水平,即可抵銷關稅及非關稅政策造成的影響,且這個稅率是互惠公平的。
USTR並列出「對等關稅」稅率的計算公式為:(出口總額x_i-進口總額m_i)÷(進口價格彈性ε × 關稅對進口價格的傳導率φ × 進口總額m_i)。
其中,USTR將「進口價格彈性」設定為4,「關稅對進口價格的傳導率」則設定為0.25,由於兩者相乘等於1,可以忽略不計。因此,此公式得出的其實是「美國對台灣貿易逆差金額除以進口總額所得到的比例」。
若將2024年台美貿易金額代入此公式,分子為美國對台灣貿易逆差739億美元,分母則為美國自台灣進口總額1163億美元,可得出0.635,換算成百分比並四捨五入後就是64%,折半後即為32%,與川普公布將對台課徵的關稅稅率相符。
(二)查核中心向經濟部國際貿易署求證,國貿署表示,美國貿易代表署已有公布「對等關稅」的算法,與網傳「以進口汽車關稅推算」的算法不同。
另外,根據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經濟組組長林明秋刊登於國貿署官網的文章可得知,美國公布的「對等關稅」數字,僅基於貿易赤字金額進行粗略計算。
文章引述《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內容,將美國2024年對各國貿易赤字總額除以進口總額所得到的比例,恰好與美國政府文件列出約180個國家及地區「美國產品適用關稅率(包含貨幣操縱與非關稅壁壘)」一致。再將計算結果除以2,便成為美國對各貿易逆差國課徵「對等關稅」的稅率。
(三)中經院院長連賢明也對外表示,美國對等關稅是這樣算出來的:台灣對等關稅障礙=台灣對美逆差 (2024) /美國自台灣進口金額 (2024)= 739/1162 = 64%,「然後,川大爺說我很仁慈,所以台灣的對等關稅就收 32%。」
資訊電子產品是台灣對美順差主要來源,而非汽車產業
查核中心採訪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主任劉大年。劉大年表示,美國計算對等關稅的基準其實是「貿易逆差除以美國自台灣進口金額」,其算法和區域及雙邊談判時計算關稅的方法不同。由於台灣只有從美國進口汽車、國產車整車並未出口到美國,因此,計算出的64%或折半後32%都和裕隆沒有直接關係。
針對有傳言稱「之前台灣對美課徵64%關稅以保護裕隆汽車」,劉大年指出,台灣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對進口小客車課徵的關稅為30%,入會後降到現今的17.5%,均非傳言所稱的64%。
劉大年表示,美國對台灣課徵的對等關稅之所以高,真正原因是2024年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高達739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台灣對美國出口的產品以半導體、顯示卡、伺服器等資訊電子產品為最大宗,這也是台灣順差的來源,而非裕隆等汽車產業。
他指出,依據美方公式算出來的是貿易逆差,與關稅並無直接相關,美國其實是要用「對等關稅」作為手段,迫使台灣在內的各國去做很多事情來交換,例如降低汽車、保健食品各種產品的進口關稅,讓美國可以多賣一些產品到台灣,或是調整匯率讓台幣升值,出口自然就會減少。此外,台灣也必須擴大對美採購及投資,才能符合川普公式、縮小對美貿易順差,台積電赴美加碼投資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