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媒體引用民間網站數據報導「台灣9條海纜同時癱瘓」成為焦點,引發社群質疑網路變慢,也擔心台灣海纜是否全斷。實際上,國內10條海纜正常,14條國際對外海纜有3條屬東南亞路線的國際海纜,因先前事故,預計9-11月修復,其他主要國際海纜網路通訊連線正常。
一、媒體引用來源為民間個人開發的「台灣海纜動態地圖」,該網站列出包括EAC2、EAC1、C2C、RNAL、FNAL等國際纜線,以及台澎3號(兩段)與台金2號共計9條,報導將其直接解讀為「台灣9條海纜同時斷線」。
中華電信與數發部9月2日均澄清指出,在國內海纜部分,台金2號及台澎3號早在1月與5月已修復,目前台灣10條國內海纜均正常運作;而在14條國際海纜中,僅有EAC1、C2C、RNAL/FNAL 3條,因先前事故預計在9-11月修復。
另外新聞提及的EAC2斷纜,發生在菲律賓至新加坡段,與台灣端無關。因此,「9條斷纜」報導並不正確。
二、地緣政治與風險戰略專家唐若凌表示,若忽略斷纜位置與官方說法,僅憑開源訊息,容易誤以為台灣海纜大量遭切斷。「台灣海纜動態地圖」整合公開資料並無錯誤,但常被誤讀,例如同一條纜線不同方向被當成兩條,或已修復事故仍被算入「斷纜」。
三、網路基礎設施與資安專家黃勝雄指出,台灣國際海纜主要對外路徑經日本及美國西、東岸,目前網路連線穩定。正在維修的3條國際海纜屬東南亞路線,對主要網路通訊影響有限。
黃勝雄說,國際海纜若部分光纖受損可「跳接」,全段斷裂亦可透過「備援容量」分流,因此「海纜斷裂必然導致網路品質大幅下降」的說法並不正確。
四、截至本報告出刊前,三大電信(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官方網站均未發布重大障礙或網速異常公告。
媒體誤讀民間觀測網站數據,將已修復或不在台灣端的斷纜事件視為「現況」,導致出現「台灣9條海纜同時斷線」的誤導說法;因此,為「錯誤」訊息。
背景
海纜的故障或斷裂,一直是台灣社群高度關注的議題。近年來,台灣周邊多次發生相關案例,例如馬祖海纜多次遭中國漁船或抽砂船勾斷,以及今年初TPE跨國海纜、台澎3號海纜受損,涉案船隻為中國籍「權宜輪」,使得外界對台灣網路安全與地緣政治風險格外敏感。
近日部分媒體引用一個民間觀測網站的監測數據,分別以新聞標題「海纜再斷!國內外至少9條同時癱瘓,再斷下去恐淪孤島內網」、「台灣9條海纜同時癱瘓中」、「海底電纜又出事!9條全斷線台灣險淪『網路孤島』」等報導。
報導稱根據該觀測網站資料,目前處於斷線狀態的9條海纜包括:EAC2 東南亞方向、EAC1 香港方向部分斷線、C2C(影響香港方面流量)、RNAL NACS 香港方向、FNAL 港日方向、F/RNAL NACS 日本方向,以及國內的台澎3號(兩段)與台金2號。新聞內容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網路社群上也出現海纜斷裂導致「網路變慢」的討論,甚至有貼文批評政府「海纜都斷光了」仍未宣布緊急狀態。
查核
查核點:網傳說法是真的嗎?
傳言引用「台灣海纜動態地圖」網站,此為民間設立,非即時資訊
查核中心檢視網友引用的「台灣海纜動態地圖」網站,根據網站介紹,可知該網站由一名台灣資安工程師開發,並非政府部門或國際組織所有;其資料來源包括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內政部地政司、農業部漁業署、中華電信、Submarine Networks、Submarine Cable Map等國內外網站。
中華電信公司9月3日回覆查核中心詢問時表示,由於國際的海纜線會串連到多個國家,通常是由多國廠商共同投資建立,每條國際海纜會由數個共同投資者成立海纜營運聯盟,聯盟資訊通常為機密、不公開,因此目前國際間尚無具公信力、共用、開放的海纜資料庫。
中華電信說明,「台灣海纜動態地圖」是民間個人成立的網站,非屬公部門,網站資料也不一定會即時更新;例如,國內海纜台金2號早在今年1月修復,台澎3號也已在5月修復,但該網站卻顯示仍斷線,可見民眾在該網站上查看到的內容,未必為最新資訊。
查核中心進一步利用網頁備份網站Wayback Machine查詢,可發現在9月2日凌晨4時25分,該網站顯示的斷線海纜共有9條,包括中華電信營運的國內海纜台金2號、台澎3號;直到9月3日,才見到該網站將台金2號、台澎3號資訊更新為已修復。
目前10條國內海纜均正常運作,3條國際海纜預計9-11月修復
中華電信9月2日表示,目前中華電信所營運的10條國內海纜全數正常運作,之前故障的台金2號於今年1月3日修復,台澎3號的2個故障點也分別於5月7日、5月11日修復。至於媒體報導提到的EAC2、EAC1、C2C、RNAL、FNAL等國際海纜並非中華電信所投資;中華電信投資的國際海纜服務正常,台灣端國內海纜也並無任何斷纜情況。
數位發展部也在9月2日澄清指出,台灣10條國內海纜均正常運作,14條國際海纜中,僅有3條因障礙事故待修復,分別是北亞光纜/北亞海纜系統(RNAL/FNAL)、市通市海纜系統(C2C)與東亞交匯1號海纜系統(EAC1),其斷裂原因包含自然災害與人為因素,目前均透過備援路由持續提供服務,通訊不受影響。
數發部9月3日回覆查核中心詢問時表示,前述故障的海纜將分別由「北亞環球光纖通訊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國際環球通訊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及「全球光網電訊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國內業者負責維修,預計今年9月至11月底間陸續修復,實際修復時間則視海纜修復船調度及海象而定。
此外,數發部說明,9月1日發生的東亞交匯2號海纜系統(EAC2)斷纜事件,斷點位於菲律賓至新加坡段,台灣連接菲律賓的海纜則正常運作,未影響台灣對外通訊。
僅憑開源訊息解讀,忽略海纜位置與官方說法,易誤解為台灣海纜大量遭切斷
專注海纜安全與地緣政治風險、東京大學及中國戰略風險研究所研究員唐若凌(Athena Tong)表示,「台灣海纜動態地圖」網站呈現的資訊來源於開源資料,主要是整合政府公開資料,再以地圖方式進行可視化,本身並沒有錯誤,但外界閱讀這些圖像資訊時,往往容易誤解。
唐若凌舉例,部分海纜其實是「同一條纜線的不同方向」,在地圖上卻可能顯示成兩條,讓民眾誤以為有兩條海纜同時出現問題。再者,台灣部分媒體報導、社群網路流傳的「9條斷纜」說法,實際上也包含了那些已經修復完成、但仍被列入統計的海纜事故,因此數字並不能等同於「現況中的斷纜數量」。
唐若凌指出,如果仔細打開「台灣海纜動態地圖」網站的原始頁面,可以看到數據其實有「時間軸」標記,會明確區分「正在發生」的故障,和「歷史事件」或「已修復」的紀錄。這一細節往往被忽略,導致把「歷史已修復的事故」與「目前發生的斷纜」混為一談。另外,有些斷纜雖然出現在經過台灣的國際海纜上,但實際中斷位置可能遠離台灣端,對台灣的數據傳輸影響輕微甚至沒有影響。
以「台灣海纜動態地圖」網站顯示「EAC2斷線」訊息為例,唐若凌表示,該網站指出斷線的位置在菲律賓至新加坡之間的海纜段,並非台灣端。雖然EAC2這條海纜有連接到台灣,但本次斷纜事件並不代表整條纜線癱瘓,也不等於台灣的對外通訊全面受阻。
她提醒,民眾若僅憑地圖影像或網路資訊解讀,而未留意斷纜實際位置與官方說法差異,就容易誤以為「台灣海纜大量遭到切斷」。
台灣主要國際骨幹正常、通訊品質穩定,東南亞路線受損影響有限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董事長黃勝雄表示,台灣總共有14條國際海纜,目前僅有3條處於維修中,而這些受損部分並不在台灣主要的通訊骨幹上,而是偏向連接東南亞的路線。因此,就台灣對外主要通訊而言,影響十分有限。
黃勝雄說,台灣主要的國際通訊幹道仍是經由日本、美國西岸及美國東岸,這些路線目前都維持穩定,沒有異常。就目前的實際觀測狀況來看,台灣往美西、美東、日本、新加坡等主要通訊方向的封包回應時間依舊在正常值範圍內,整體品質相當穩定,並未出現延遲過長或品質下降的情形。
海纜若受損可透過「備援容量」或「跳接」方式維持網路服務,通信不致全部癱瘓
黃勝雄解釋,國際海纜的損害類型必須仔細區分。一種情況是「全段斷裂」,這會造成嚴重中斷,需要進行大規模維修;另一種情況則是「部分光纖蕊數受損」。在後者情況下,纜線本身仍然有足夠光纖可以運作,只需透過工程方式將流量「跳接」到正常的光纖路徑上,即能維持服務不中斷,過去澎湖與金門的海纜事故,就是依靠這種方式迅速恢復通信。
黃勝雄指出,而即使遇到全段斷裂,多數電信業者也都會啟用「備援容量」,將流量分流到其他正常海纜,因此不會出現社群上流傳的「全部癱瘓」的情況。
此外,黃勝雄説,如果損害發生在台灣連接國際的「骨幹」路段,影響會比較大;但若只是其他國家近端的分支線發生問題,則對台灣整體通訊不會產生太大影響。
專家:國際海纜斷裂不等於網路品質大幅下降,備援機制確保通訊穩定
(一)針對網路社群討論海纜與網速變慢的關係,黃勝雄說,海纜雖然可能因自然災害或人為因素受損,但這不代表台灣的網路會因此癱瘓。由於國際海纜通常由多國業者共同投資,並建置了多路由的備援容錯機制,一旦某條海纜發生斷裂,訊號會自動切換至備援線路。
黃勝雄指出,因此「海纜斷裂會導致網路品質大幅下降」的說法並不正確。事實上,在現有的防護與備援機制下,過往大多數的海纜障礙事件並未對台灣的網路服務品質造成影響,不需要將海纜障礙視為網路的「世界末日」。
(二)截至本報告出刊前,根據台灣主要網路供應商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及遠傳電信的官方網站查詢,均未發布任何重大障礙或公告顯示網速受影響。
補充資料
2025年初以來,台灣海底電纜破壞議題備受關注,查核中心曾在第3512號查核報告查證過海纜是否有中資相關傳言。
根據國際海纜保護委員會(International Cable Protection Committee, ICPC)統計,全球每年約發生150到200起海纜故障,當中約70%到80%是由於商業捕魚活動和船錨所造成,其餘原因則包括磨損、設備故障或自然災害。
而2025年台灣周邊發生的數起國際、國內海纜斷裂事件,經調查有部分為人為因素,例如1月3日連結台美韓中的「跨太平洋TPE」跨國海纜疑似被喀麥隆籍貨輪「順興39」拖斷;2月25日國內海纜台澎3號被中資背景的權宜輪多哥籍貨輪「宏泰58」破壞,據《中央社》8月29日報導,中國籍船長王玉亮二審判刑3年,《BBC NEWS中文》報導也稱這是台灣海底電纜首宗刑事案,引發國際關注。
根據國家安全局統計分析指出,近3年我國周邊海纜平均每年發生7到8次斷纜事件,原因除了芯線劣化外,還包括中國大量抽砂導致海纜裸露損害、漁船拖網捕撈扯斷海纜、大型貨輪下錨勾拖損壞海纜。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權宜輪破壞行動成為境外勢力對台威脅的新型態樣。
面對此種威脅,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董事長黃勝雄分析,目前國際發現此類威脅具有共同特徵,例如被破壞的地區是地緣政治高度緊張的海域,且疑似從事破壞的船隻不是經營漁獲,可能沒有特定業務、船隻老舊、備用特殊破壞工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