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路流傳一張空地堆滿太陽能光電板的照片,稱光電板無法拆解,付出的代價遠超過核廢料;經查證,太陽能光電板可以拆解,且有9成以上的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只不過光電板最大宗材料為強化玻璃,目前其價值並未高過處理成本,回收效益有待提升。
一、專家表示,網傳照片可看到已拆解的塑膠浮台和尚待分類整理的水面型光電板,應該是正在整理還可以使用的太陽能光電板,並將光電板與塑膠浮台拆解分類。
二、針對太陽能板廢料的處置,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建置廢棄太陽能板回收機制,回收所需的費用由經濟部能源署分10年向業者徵收,且每片光電板都有登記模組序號。
三、太陽能光電業者表示,廢棄太陽能光電板可以拆解,且9成以上的材料可回收再利用,例如玻璃、鋁框、金屬、塑膠等材料都能回收,例如玻璃粉碎後可加工製成低強度水泥、外牆磁磚等。
此外,業者也說明,台灣使用的幾乎都是矽晶太陽能板,最主要的成分為玻璃,經妥善回收處理後,也不會有污染環境之虞。
四、學者表示,光電板確實可拆解回收,但其中最大宗材料是強化玻璃,其價值並未高過處理成本,回收效益仍待提升。
學者指出,為玻璃材料找到出路,是世界各國都正在面臨的挑戰,現階段台灣必須找到將玻璃加工做成低強度水泥或磁磚以外的其他管道,未來才有辦法處理大量的廢棄光電板。
傳言錯誤宣稱光電板無法拆解,實際上矽晶太陽能板可拆解,且只要確實回收,並不致污染環境。傳言說法易使人誤解光電板無法回收處理,因此,為易生誤解訊息。
背景
7月間丹娜斯颱風重創中南部,造成部分太陽能光電板案場損壞;另外,8月23日即將舉行核三重啟公投,綠能及核能議題討論熱度持續上升。
近日社群平台熱傳一張照片,內容是空地上堆放大量太陽能光電板及塑膠浮台,並搭配傳言指稱「光電板無法掩埋無法燃燒更無法拆解,付出的代價遠遠超過核廢料」等。
查核
查核點一:網傳照片原始事件
網傳照片裡正在分類整理太陽能光電板
太陽光電產業協會秘書長姜暭先表示,網傳照片應該是在有安裝太陽能光電板的滯洪池附近所拍攝,照片上方是已拆解的塑膠浮台,左下角則是尚待分類整理的水面型光電板。
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副教授陳偉聖也表示,網傳照片裡是在整理還可以使用的太陽能光電板。他說明,如果光電板的外觀與導電性經檢測都還堪用,整理後就會裝櫃賣往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國家;如果光電板已有破損,則會先拆解後再拿去回收再利用。
查核點二:光電板可以拆解回收嗎?
廢棄光電板可拆解,但回收效益仍待提升
(一)針對太陽能板廢料的處置,環境部資源循環署有建置廢棄太陽能板回收機制,回收所需的費用則由經濟部能源署向業者徵收,申設或更換者應繳交模組回收費用1000元/kW,分10年徵收,且每片光電板都有登記模組序號。
根據環境部官網說明,太陽能光電板生命週期為20-30年,每年因天然災害損壞量約產生0.2%~0.5%;在材質方面,目前主流的矽晶類太陽能光電板主要成分為玻璃74.2%、鋁框架10.3%、電池4%等,玻璃與電池片間由醋酸乙烯酯聚合物(EVA)黏著,鋁框則用於緊密封裝太陽能電池。
(二)太陽光電產業協會秘書長姜暭先表示,傳言稱「光電板無法拆解」是錯誤的,廢棄太陽能光電板可以拆解,且9成以上的材料可回收再利用,例如玻璃、鋁框、金屬等材料都能回收,即便是塑膠也有人回收,或是作為熱源材料拿去焚化。
姜暭先進一步說明,以廢棄光電板來說,單純燒掉是最差的處理方式,更不可能掩埋,因為台灣土地有限,過去10年掩埋場陸續封存,掩埋處理的成本越來越高,因此,業者現在都在想辦法找尋更好的回收再利用方式,例如將光電板玻璃部分粉碎後,再加工做成低強度混凝土、外牆磁磚等。
至於廢棄太陽能板是否會污染環境,姜暭先表示,國外因有銷售特定薄膜型太陽能板,內含碲化鎘(CdTe),確實會產生環境污染等爭議,不過台灣使用的幾乎都是矽晶太陽能板,最主要的成分為玻璃,並沒有什麼太特別或是具有毒性的物質,經妥善回收處理後,也不會有污染環境之虞。
他表示,今年風災約造成國內2000多噸太陽能光電板受損,看似很大量,但實際上台灣每年的玻璃廢棄物就高達41萬噸,廢棄光電板僅占一小部分,並不會發生回收業者處理不來的情況。
(三)查核中心向光電及資源工程專家求證。
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林煒淳表示,光電板是可拆解的,例如最外層的金屬框架就可以拆下回收,至於玻璃等其他部分的回收成本則比較高,因此難度也提高。他並點出,廢棄光電板的問題不在於能不能拆解,而是其內容物價值並未高過處理成本。
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系副教授陳偉聖表示,目前處理廢棄的光電板有補貼費用,且預先在一開始安裝時就先向光電業者收取;待光電板淘汰時,會先拆除鋁框、接線盒,再將剩下的玻璃部分破碎、分選,上述材料都會個別回收利用。
陳偉聖說明,廢棄光電板的循環再利用,是全世界都要面對的挑戰,目前各國也還在摸索修正並精進研發破碎分選及再利用技術,例如近期日本、德國都有第一批使用滿15年的光電案場要汰換,現在正是考驗光電板回收技術與成本的時刻。
陳偉聖自己也專門針對光電板材料的分選回收,研發出利用AI鏡頭辨識、再配合機械手臂分選的系統。他解釋,在沒有AI的時代,回收場是按照物質基本特性去分選,例如根據比重、顆粒大小、顏色差異、磁性、導電性等,也會透過紅外線等光學方式去分析各種塑膠的類型;而現在的AI辨識是用物體外觀特性去辨別,會更加接近人眼功能。
光電板裡占最大重量的材料是強化玻璃,廢棄後,這些強化玻璃該何去何從?陳偉聖表示,目前在台灣會加工做成低強度水泥,但經濟效益仍不夠高。
他指出,每個國家的法規、條件、環境都不一樣,各國勢必要為這些玻璃材料找到適合自己的出路,例如歐洲有許多已掏空的礦場、地下坑道需要材料回填,但台灣就無此需求,因此,現階段我們必須找到加工做成低強度水泥或磁磚以外的其他管道,未來才有辦法處理大量的廢棄光電板。
(四)查核中心第2374號查核報告中,曾採訪研究太陽能板回收技術的工研院資深研究員鄭隆藤。
鄭隆藤表示,目前使用太陽能板的國家,都有當地業者回收處理太陽能廢料,回收利用率大多達9成以上,以台灣來說,太陽能板的鋁框可以拆卸回收,台灣業者會送到煉鋁工廠作原料使用,其他部分則可選擇送往日本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