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襲台,網路流傳「颱風過後不要買中南部的養殖魚,因為魚可能會吃下破損光電板漏出的毒」說法;經查證,現在絕大多數太陽能板均是矽晶太陽能板,使用須經安全、抗腐蝕檢測,產生毒性風險極低;即便太陽能板受損泡水,短期也不至於對生物造成危害。
一、太陽能光電專家表示,太陽能光電板使用前要先通過20年不破壞的測試,做法是將光電板放在85%高濕度、零下10度到85度極端溫度的環境模擬,展開長時間多次的熱脹冷縮循環,以證明其耐用度經得起考驗。
台灣有數家光電板廠商做過光電板泡水實驗,將完整及破碎的光電板分別浸泡在魚缸裡7天,再請第三方檢測;實驗發現光電板物質並未滲出,也沒有影響水質,魚缸裡的魚均存活。
二、學者也表示,目前太陽能板幾乎都是結晶矽,且應都有事先依循國際標準進行必要的安全測試,檢測太陽光電模組是否能抵抗環境中水氣、酸性物質與鹽分可造成的腐蝕,所以對於淡水魚池而言,產生污染或毒性的風險極低,民眾無須過度擔心。
不過,若是鹹水養殖魚池(或若有光電板直接掉進海中),長期置之不理則可能會因為鹽分含量相對較高,加速腐蝕,進而導致污染風險;但若盡速打撈上來,則同樣無須過度擔心。
三、養殖專家表示,即使海面上的光電板真的因颱風而受損破裂,影響海域也會視海流狀況而定,變數很多,不宜直接連結到「太陽能板物質會被養殖魚吃下肚」;海洋生物學者也認為,短期內不至於對水中生物造成危害,傳言說法過度誇大。
矽晶太陽能板不影響水質,對養殖魚無毒性,若有太陽能板掉進養殖池或海中,儘速打撈可免除長期棄置、污染風險。傳言說法過度誇大,引起民眾對養殖魚食安恐慌,因此為「錯誤」訊息。
背景
7月6日丹娜絲颱風在嘉義縣沿海登陸,重創中南部地區,網路流傳一張屏東縣佳冬鄉外海海上太陽能試驗案場浮台被摧毀沖上沙灘的照片,嘉義新塭滯洪池的水面型光電板案場也被強風破壞。
7月8日起,社群平台出現傳言聲稱「颱風過後不要買中南部的養殖魚,因為太陽能板破了漏出的粉液非常毒,魚吃了後被撈起,假如人吃了後果難以想像」等。
查核
查核點一:太陽能板會滲漏有毒物質污染養殖魚嗎?
矽晶太陽能板無毒性,光電板泡水實驗未發現水質污染
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秘書長姜暭先表示,台灣絕大部分是使用矽晶太陽能板,不論使用或者廢棄都無毒性。
姜暭先表示,國內有數家太陽能光電板業者曾做過泡水實驗,將浸泡過光電板的水抽出後再分析,發現水中並未增加任何重金屬離子,甚至有業者在浸泡光電板的魚缸裡養魚長達2、3年,魚不但未死亡還繁衍下一代。
查核中心2023年7月曾就太陽能板材質與毒性問題採訪經濟部能源局太陽光電計畫推動辦公室。太陽光電計畫推動辦公室也指出,太陽能板是被封裝在玻璃跟另一塊不透水的背板中間,就像三明治一樣,且下方安裝HDPE(高密度聚乙烯)材質的浮筒可浮在水面上,光電板並不會直接碰到水,物質也不會滲出。
此外,太陽能光電板使用前要先通過20年不破壞的測試,做法是將光電板放在85%高濕度、零下10度到85度極端溫度的環境模擬,展開長時間多次的熱脹冷縮循環,以證明其耐用度經得起考驗。
太陽光電計畫推動辦公室表示,台灣有數家光電板廠商都做過光電板泡水實驗,實驗結果並未造成魚死亡。業者的實驗是將完整及破碎的光電板分別浸泡在魚缸裡7天,再請第三方檢測;實驗發現光電板物質並未滲出,也沒有影響水質,魚缸裡的魚均存活。
太陽能板對淡水魚池產生污染或毒性風險極低 但若長時間棄置海洋則有潛在風險
查核中心協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媒合專家受訪,國立中央大學新世代光驅動電池模組研究中心與化學系助理教授陳家原表示,目前太陽能板幾乎都是結晶矽,且應都有事先依循國際標準(例如IEC 61215, IEC 61730, IEC 61701等)進行必要的安全測試,尤其是上述提到的IEC 61701是「太陽光電模組鹽霧腐蝕測試(Salt mist corrosion testing of photovoltaic modules)」,主要用於檢測太陽光電模組是否能抵抗環境中水氣、酸性物質與鹽分可造成的腐蝕,所以對於淡水魚池而言,產生污染或毒性的風險極低,民眾無須過度擔心。
但若是鹹水魚池(或若有光電板直接掉進海中),長期置之不理則可能會因為鹽分含量相對較高,加速腐蝕,進而導致污染風險(詳見補充資料)。因IEC 61701的測試內容最多不超過60天,所以長期而言,確實有潛在風險;但若能盡速打撈上來,則同樣無須過度擔心。
查核點二:若破損太陽能板掉在養殖池或海中,會對生物造成影響嗎?
太陽能板破損泡水,短期間不致對生物造成危害,長期確實可能影響生物
(一)查核中心採訪屏東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兼系主任陳英男。陳英男表示,南部養殖漁業以熱帶魚種偏多,如石斑魚、午仔魚、金目鱸等,業者會以海水混合部分淡水養殖。
他表示,即使水面上的光電板真的因颱風而受損破裂,影響區域也會視海流狀況而定,變數很多,不宜直接連結到「太陽能板物質會被養殖魚吃下肚」,因此他對傳言說法持保留態度。
(二)中山大學海洋生物暨資源學系副教授、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研究員唐川禾表示,光電板要架設在水面上時,會先經過環境安全評估,例如日曬雨淋後是否會溶出有害物質等,因此,就算颱風使太陽能板受損,短期內應不至於對水中生物造成危害,傳言說法過度誇大。
不過,唐川禾也表示,相較於淡水,海水的成分比較複雜,仍要謹慎以對,若真有太陽能板受損掉進海中,應該儘速處理,避免長期浸泡、成為海洋廢棄物。
(三)陳家原表示,若鹹水魚池或海中有太陽能板,長期置之不理則可能會因為鹽分含量相對較高,加速腐蝕進而造成以下污染風險:
(a) 銀離子(Ag+; 來自於太陽能板中銀電極的腐蝕);
(b) 銅離子(Cu2+; 來自於連接太陽能板銅線的腐蝕);
(c) EVA與PVF/PET (皆為高分子,分別為太陽能板的封裝與背板材料)。
若太陽能板較老舊,且其接線盒(Junction box)等焊接處仍使用含鉛的焊料,則可能會溶出有毒的鉛離子(Pb2+)。
陳家原說,其中銀離子(Ag+)與銅離子(Cu2+)對於魚類和藻類具毒性,而且還可能會改變魚池的菌種多樣性,進而透過土壤影響周圍的作物生長。兩者都可累積於魚體組織/內臟,所以可經由食物鏈傳遞,若進一步進入人體的話,高濃度累積會影響人體肝腎功能。
EVA 經紫外光長期照射與鹽霧老化後會逐漸釋放微塑膠、乙酸、醛類揮發物,而PVF/PET則是可能會有懸浮微粒的產生,即類似塑膠微粒對於生物的影響。另一方面,若確實有鉛離子(Pb2+)釋出,它會累積於魚類骨骼、內臟與血液中,一旦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可能產生神經毒性和腎毒性。
補充資料
重要選舉前,太陽能光電板相關傳言往往討論熱度高
查核中心過去查證過多則與光電板相關的傳言為錯誤訊息,包括「光電案場附近的魚、鴨、文蛤別吃」、「光電板遮蔽陽光導致文蛤大量死亡」、「光電板廢料毒性是核廢料的300倍」等。
另外,查核中心也曾在〈2024選舉查證筆記第五集:被謠言纏身的太陽能光電板〉一文中觀察到,每當重要選舉前,太陽光電最容易招致能源政策相關謠言纏身。能源政策可受公評,也應該是大眾參與討論的議題,但因相關知識專業門檻高,錯假訊息反而有機會趁縫插針,把民眾帶離真實資訊。
針對近年網路對於光電議題的負面討論,專家建議民眾可以先確認該論述有沒有證據佐證,還是沒有證據只是推測?如果有提出相關證據,可進一步檢視該證據提出的單位是否有可信度、可能帶有什麼立場、其證據的實驗或量測方式是否合理等。多方閱讀相關的論述和資料、多元攝取資訊,也有助於掌握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