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錯誤】網傳影片「聽聲音頻率Hz可以測年齡,點開後聽不到聲音的數字就是你的年齡」?
【部分錯誤】網傳影片「聽聲音頻率Hz可以測年齡,點開後聽不到聲音的數字就是你的年齡」?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8/1版】
專家指出,網傳影片有部分學理依據,人確實會隨著年齡增長,限縮可以聽到的音頻範圍。不過,聽能受個人天生結構,以及後天耳朵受損影響,網傳影片僅是用軟體製作、沒有考慮檢測的許多變數,如設備的音量、環境噪音等。
專家說,網傳影片趣味目的大於實質,不能直接用聽音頻測年齡。
網傳影片雖有部分學理依據,但僅是娛樂趣味測驗,不能真的聽聲音測年齡。民眾若對結果有任何疑問,應該就醫尋求正規的檢驗方法。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圖卡版(可左右滑動喔)
背景
臉書、Tiktok影音平台近期流傳一段影片,稱可以用聲音測年齡。影片說,只要點開後聽不到聲音的數字,就是你的年齡。
圖1:TikTok影片擷圖
圖2:臉書影片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聽聲音Hz可以測年齡,開始聽不到聲音時,就是你的年齡」,是真的嗎?
網傳影片內容為何?
檢視影片,影片聲音內容是利用音頻Hz的高低,測驗出相應的年齡數字。當影片的音頻愈來愈高時,顯示年齡會愈來愈低,進而引導民眾,當民眾聽不到聲音時,顯示的年齡數字就是民眾的年齡。
此音頻測驗能測年齡嗎?
(一)逢甲大學電聲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徐森煌解釋,原則上人類老化後,高頻聽力會損失,影片測驗使用的原理也是如此。但是,人受天生結構,以及後天導致聽力受損的狀況,就算是同年齡,其聽到的音頻能力也一定不同。因此,影片中的音頻測驗純屬好玩,不能準確的預測年齡。
徐森煌舉例,可能有些人在測的時候,會發現聽不到音頻的時候剛好就是自己的年齡,但在過幾年若聽覺能力一樣,測驗年齡就失準了。因此,民眾看待影片當作娛樂即可。
(二)台灣聽力語言學會協助檢視影片後表示,人隨著年齡確實會降低對超高頻率的聽能,影片中的頻率和音量是用軟體製作,觀看的人播放後音量和喇叭的頻寬範圍並不一定準確測量,要斷定年齡只能說作為參考和臆測,就影片而言提供娛樂效果大於實際。
(三)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陳資穎也表示,網傳影片有部分有學理的依據,人隨著老化聽力會下降,高頻的聲音會開始聽不到,能聽到的音頻範圍會愈來愈下降。但是音頻檢測有很多變數,如音量有沒有調整、環境噪音有沒有控制、是單邊還是雙邊測試等,因此網傳影片只能當成趣味的參考,並不能直接用聽音頻測年齡。
陳資穎提醒,雖然網傳影片趣味性大於實質,若對結果有任何疑問,應該就醫尋求正規的檢驗方法。
爭議點二、人類聽覺範圍為何?聽覺能力受什麼影響?
徐森煌說,人類的聽覺能力大約是20Hz—20,000Hz,但是每個人的聽覺範圍並不相同,又受天生結構及後天聽力損失影響。
徐森煌說,一般人在聽力未受損情況下,本就會因為每個人的聽力系統結構天生的差異而不同;但是,人也會隨著老化,逐漸損失聽到高頻的聽力能力。此外,每個人的耳纖毛都是蛋白質構成的,能承受的最大受力是有極限的。因此,若在年輕時期過度使用耳機、聽高音、重金屬等,也可能會提早讓聽力受損。
陳資穎表示,通常人日常生活溝通所需的音頻在125至8000Hz,網傳裡面的超高頻其實已經超出日常生活需要的範圍,如果超高頻真的聽不到,也不影響生活。音頻可用於輔助語音辨識,若年長者對接收高頻聲音出現障礙,他可能聽得到聲音,但聽不清楚內容。
陳資穎說,人的聽力障礙除了老化外,還可能因病毒感染、突發性耳聾而造成聽力喪失或兩邊耳朵聽力不一致,因此很年輕的人也可能聽不到高頻的聲音。一般聽力檢測會測民眾能不能聽到25分貝以上的聲音,以此來劃分民眾的聽力是否有問題。
徐森煌進一步解釋,下圖綠色曲線是聽覺起始線,因頻率Hz不同,可聽到的音量會不一樣。音樂或是平常講話大約落在500-10,000Hz以內。綠色曲線的最低點是3,500Hz,是人類最敏感可以感知的聽覺頻率。在其右側,可以看到綠色虛線部分,是聽力損失線,人聽力損失大約從3,500Hz開始發生,喪失對3,500Hz以上的聽覺能力。
圖3:音頻解釋圖/徐森煌教授提供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7/26版】
專家指出,網傳影片有部分學理依據,人確實會隨著年齡增長,限縮可以聽到的音頻範圍。不過,聽能受個人天生結構,以及後天耳朵受損影響,網傳影片僅是用軟體製作、沒有考慮檢測的許多變數,如設備的音量、環境噪音等。
專家說,網傳影片趣味目的大於實質,不能直接用聽音頻測年齡。
網傳影片雖有部分學理依據,但僅是娛樂趣味測驗,不能真的聽聲音測年齡。民眾若對結果有任何疑問,應該就醫尋求正規的檢驗方法。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