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錯誤】網傳新聞影片「台灣四百人運毒被關在外國監獄,就算遣返台灣也只是輕判又能再放出來繼續販毒,因毒品在台灣已被除罪化,導致年輕人誤以為在國外跟台灣一樣是輕判」?
【部分錯誤】網傳新聞影片「台灣四百人運毒被關在外國監獄,就算遣返台灣也只是輕判又能再放出來繼續販毒,因毒品在台灣已被除罪化,導致年輕人誤以為在國外跟台灣一樣是輕判」?
社群平台流傳一段新聞影片,描述台灣跨國運毒的現況,並搭配傳言指稱「台灣毒品已被除罪化」,查核中心採訪刑事局、專家還原新聞脈絡,以及解釋台灣毒品防制相關刑責,查證如下: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3/2版】
一、毒品防制學者、律師指出,台灣對於製造、運輸、販毒並無除罪化,製造、運輸、販賣第一級到第四級毒品均為本刑5年以上之罪名,而第一級毒品最重可判死刑或無期徒刑。
二、專家表示,2019年《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的修法是加重「持有」毒品的刑罰標準,將原本「持有」第三級、第四級毒品從20克降為5克,就得處以刑罰,傳言稱「毒品在台灣已被除罪化」是當時就開始流傳的誤解。
三、網傳新聞報導內容採訪刑事局刑警、駐印尼聯絡官,描述台灣年輕人運毒至東南亞國家,後遭當地國家判無期徒刑、死刑的狀況。刑事局國際刑警科也指出,截至2022年底,有378人因運毒在國外服刑。
四、刑事局、毒品防制學者指出,跨國運毒者可能因被誘騙運毒至東南亞國家,或是知情卻仍鋌而走險。而若真的在運毒在東南亞國家被逮捕,通常都會依該國規定判決、服刑,幾乎很難引渡回台灣。
網傳描述台灣人跨國運毒在國外服刑為真實狀況,但其中描述「毒品在台灣已被除罪化」並非事實。因此,為「部分錯誤」訊息。
背景
社群平台從2023年2月持續流傳訊息指稱:「電視節目真實報導 現在有四百位台灣人被關在外國監獄中,大多年紀不到三十歲年輕人找不到工作,甚至大學生畢業挺而走險,剛好歹徒利用年輕人的無知,以大利引誘攜帶毒品。結果他們在國外被騙利用完後直接判死刑。
因為國外不相信,就算遣返台灣也只是輕判又能再放出來繼續販毒,因毒品在台灣已被除罪化,導致年輕人誤以為在國外跟台灣一樣是輕判,但最後不得返台就直接槍斃!請告知年輕朋友們」
傳言附上一篇影音新聞報導連結。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新聞報導原始脈絡為何?
(一)檢視傳言附上的新聞連結,此新聞報導是某電視台2022年8月31日發布的專題影音報導。報導內容採訪刑事局刑警,描述台灣年輕人遭誘騙運毒至東南亞國家,後遭當地國家判無期徒刑、死刑等狀況。其中,新聞報導並無指出「台灣毒品除罪化」等資訊。
(二)查核中心採訪刑事局國際刑警科科長李泱輯。他說,新聞報導描述真實狀況,傳言說有近四百位台灣人因運毒關在國外監獄是事實,主要都是在東南亞國家。截至2022年12月為止,台灣人因涉毒品犯罪遭外國羈押人數共378人,其中遭判處死刑共38人,遭判處無期徒刑共62人。
爭議點二、傳言指出「遣返台灣也只是輕判又能再放出來繼續販毒,因毒品在台灣已被除罪化」,此論述是否合理?
(一)李泱輯指出,台灣目前在毒品防治法律上,凡持有、施用第一級、第二級仍有刑責,第三級、第四級毒品,若未達入刑標準仍會處以罰鍰及講習。至於製造、運輸、販毒,絕對沒有除罪化,凡是製造、運輸販賣毒品都有相應的刑責。
李泱輯指出,所謂的「遣返」是指在國外被判決確定服完刑責後,再驅逐出境「遣返」回原國,概念上與「引渡」不同,引渡是指在國外犯罪後由台灣警方引渡至台灣起訴。而目前跨國運毒的國家多是東南亞國家,基本上只要被抓,都會依當地規定判決、服刑,很難引渡回台灣判決。
(二)台灣減害協會常務理事、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所教授許福生指出,
許福生指出,傳言指出「毒品在台灣已被除罪化」可能是來自201
許福生指出,任何國家對於製造、運輸、販賣毒品都有重度刑責,而
(三)專長毒品案件辯護的睿見法律事務所律師陳軾霖表示,台灣對於運輸毒品並未除罪化,依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規定,運輸第四級毒品至少本刑5年以上之罪名,運輸第一級毒品最重可判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陳軾霖表示,若因跨國運輸毒品被外國司法機關判決有罪確定,應依該國規定服刑完畢後,才能遣返回台。他指出,縱使犯罪地點在台灣境外,但我國仍可以依法追訴;倘若已在國外服刑完畢,我國法院得以就已經服刑的部分予以減輕或免除。
此外,運輸毒品罪只罰故意犯,並不罰過失,陳軾霖表示,若可以證明主觀上並無運輸毒品的故意,則有機會獲得不起訴處分或是無罪判決。
爭議點三、民眾如何保護自己?
(一)許福生說,過去常接觸毒品犯,運輸毒品者可能有些是被誘騙,像是
許福生說,過去也常針對青少年犯宣導,不要心存僥倖心態,只要在
(二)陳軾霖表示,因為運毒刑責極重,故運毒集團常以「提供機票、食宿」,或是給予相當報酬等方式來誘使他人協助運輸毒品。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提醒年輕朋友們切勿貪圖他人所提供的免費旅遊行程或其他利益,而幫忙攜帶不明物品出境,以免誤觸法網。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3/2版】
一、毒品防制學者、律師指出,台灣對於製造、運輸、販毒並無除罪化,製造、運輸、販賣第一級到第四級毒品均為本刑5年以上之罪名,而第一級毒品最重可判死刑或無期徒刑。
二、專家表示,2019年《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的修法是加重「持有」毒品的刑罰標準,將原本「持有」第三級、第四級毒品從20克降為5克,就得處以刑罰,傳言稱「毒品在台灣已被除罪化」是當時就開始流傳的誤解。
三、網傳新聞報導內容採訪刑事局刑警、駐印尼聯絡官,描述台灣年輕人運毒至東南亞國家,後遭當地國家判無期徒刑、死刑的狀況。刑事局國際刑警科也指出,截至2022年底,有378人因運毒在國外服刑。
四、刑事局、毒品防制學者指出,跨國運毒者可能因被誘騙運毒至東南亞國家,或是知情卻仍鋌而走險。而若真的在運毒在東南亞國家被逮捕,通常都會依該國規定判決、服刑,幾乎很難引渡回台灣。
網傳描述台灣人跨國運毒在國外服刑為真實狀況,但其中描述「毒品在台灣已被除罪化」並非事實。因此,為「部分錯誤」訊息。
補充資料
2019年《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修法內容為何?
查核中心在「第235號查核報告」就當年毒品修法內容刑責採訪專家。
東吳大學法律系兼任講師王鼎棫表示,根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5條規定,只要意圖販賣而持有各級毒品就須處以刑罰,不論持有幾克都會有刑責。且第4條對於毒品的製造、運輸、販賣刑法更為加重,並未除罪化。
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系教授許福生表示,2019年的修法,將《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1條,「持有」第三、四級毒品入刑的標準,從20公克降至5公克,實際上是變嚴格。意即持有未滿5公克,並未達至入刑標準。但其實根據該法第11-1條,無正當理由持有或施用第三級或第四級毒品者,仍需要罰鍰以及參加毒品危害講習。
許福生表示,這個修法的過程,當時在立院有修至5公克或是1公克的爭議,但從毒品犯罪預防的角度來看,現今的毒品防治政策,對於施用級毒品者,更重視其「病患」特質,重於「犯人」身分。因此,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大字第3826號裁定,對於施用第一、二級毒品者,才會以稍寬鬆的刑事政策,建立機構內、外治療與刑罰交替運用及「定期治療」模式。讓持有少量第三、四級毒品而施用者,與其直接入刑,更希望以矯治的角度,讓他能走回正軌,才能達到毒品預防的實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