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捐款支持事實查核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ENGLISH

Facebook X Instagram YouTube Apple Podcasts Threads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Account 登入
English
捐款支持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台灣
生活

【錯誤】網傳「魚刺卡住時,喝水不要吞下,嘴朝天鼻子呼吸喉嚨呼出,反覆數遍,再用力噴出…」?

事實查核報告#2060

【錯誤】網傳「魚刺卡住時,喝水不要吞下,嘴朝天鼻子呼吸喉嚨呼出,反覆數遍,再用力噴出…」?
發布日期/2022-11-25 11:30:30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11/25版】

一、耳鼻喉科醫師指出,傳言指稱的方法容易嗆到,萬一魚刺跑到氣管更危險,並不建議民眾這樣做。

二、耳鼻喉科醫師指出,民眾若卡魚刺不要再吃、喝東西或嘗試吞飯、喝醋等偏方,以免魚刺卡進喉嚨更深處。可先嘗試口腔漱口,若還是無法排除,就應直接去耳鼻喉科診所或是急診,由醫師協助排除。

傳言方法危險、容易嗆到,醫師並不建議這樣做,因此,為「錯誤」訊息。

背景

社群平台、通訊軟體2022年11月24日流傳訊息指出:「魚刺卡住了,怎麼辦?下面的方法百分之百有效,傳出去可以救很多人,當場見效。

馬上停止一切吞嚥動作,否則魚刺會扎進咽喉! 趕快喝一口水,不要吞下,嘴朝天,用鼻子吸氣,然後從喉嚨呼出來,這樣水在喉嚨裡,反复滾動數遍,最後嘴包住水,同時低下頭,一口氣用力噴出水,這樣魚刺就會隨之而出。如果第一次沒有成功,請繼續照著做,一般不超過3次,自然魚刺就出來了,屢試不爽,效果百分百。

它的物理原因是:水清洗了魚刺及喉嚨裡的粘液,魚刺沒有附著力,便很容易出來。就這麼簡單。您只需要轉發,無需點贊。」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圖2: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網傳提到的「魚刺卡住時,喝水不要吞下,嘴朝天鼻子呼吸喉嚨呼出,反覆數遍,再用力噴出…」,這是正確的魚刺卡喉處理方法嗎?有沒有危險?

查核中心採訪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劉致顯、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專科醫師呂亦翔。

劉致顯說,傳言的說法完全沒有根據,傳言指稱的方式像是喉嚨含著水仰頭深呼吸,這種方法容易嗆到,萬一魚刺跑到氣管會更危險,也會增加醫師處理的困難度,不建議民眾這樣做。

呂亦翔說,傳言方法沒辦法保證一定能讓魚刺排除,且傳言說的動作他有實際實驗過,動作滿複雜且危險,因為民眾一般卡到魚刺會慌張,傳言的作法要仰頭深呼吸再用力呼出,步驟複雜,反而可能會嗆到。如是小朋友或老人家,吞嚥功能控制不佳者更危險,完全不建議民眾這樣做。

若不小心卡魚刺,該怎麼處理?

劉致顯說,魚刺卡喉嚨可能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魚刺掉在口腔、咽喉組織上,並沒有刺進去;另一種是已經刺進咽喉組織裡。民眾若遇到魚刺卡喉嚨,可先嘗試簡單漱口,若魚刺只是掉進較淺的咽喉組織,沒有刺進組織,可能可以排除。但若還是有異物感,應尋求耳鼻喉科診所協助,讓診所醫師協助將魚刺排除,或是經醫師評估後轉介其他醫療院所。

劉致顯提醒,民眾不要自行嘗試網路流傳吞飯、喝醋之類的錯誤方式,反而會讓魚刺跑進喉嚨更深處,更難排除。

呂亦翔表示,民眾喉嚨卡到魚刺當下,切記不要再吃、喝東西,以免魚刺卡進更深處。可以先嘗試口腔漱口,若還是無法排除,就應直接去耳鼻喉科診所或是急診,由醫師協助排除。

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喉科主任林婉妮提醒,民眾遇魚刺卡喉嚨情形,不要用網路流傳的吞飯、喝醋方法,這些方法無效且可能讓魚刺卡進喉嚨更深處、造成皮膜組織傷害等。正確的做法可以先嘗試可咳嗽,若還是無法排除請至耳鼻喉科診所,請醫師協助。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11/25版】

一、耳鼻喉科醫師指出,傳言指稱的方法容易嗆到,萬一魚刺跑到氣管更危險,並不建議民眾這樣做。

二、耳鼻喉科醫師指出,民眾若卡魚刺不要再吃、喝東西或嘗試吞飯、喝醋等偏方,以免魚刺卡進喉嚨更深處。可先嘗試口腔漱口,若還是無法排除,就應直接去耳鼻喉科診所或是急診,由醫師協助排除。

傳言指稱方法危險容易嗆到,並不建議這樣做,因此,為「錯誤」訊息。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錯誤

事實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查核結果說明:

錯誤

部分
錯誤

事實
釐清

正確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看見真實.打造美好台灣!

假新聞與假資訊破壞人類溝通最根本的真實原則,傷害民主運作最基礎的信賴原則,必須加以遏止,以免斲喪公共生活的品質。

02-2501 7010

[email protected]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的認證與申訴
  • 媒體報導
  • QA
© 2024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Taiwan FactCheck Center 更正政策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政策

Scroll to top
Invalid search form.
聯絡我們

關於我們

  • — 成立宗旨
  • — 董事會
  • — 組織架構
  • — 查核團隊
  •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 QA

支持事實查核

  • — 捐款報告
  • — 年度報告
舉報與申訴

  • 最新消息
  • 查核報告
  • 謠言風向球
  • 議題觀察室
  • TOP10
  • 重點專區
  • 名家專欄
  • 國際視野
  • Podcast
  • 台灣事實查核學苑
  • 關於我們
    • 成立宗旨
    • 董事會
    • 組織架構
    • 查核團隊
    • 查核準則及說明
    • QA
    • 捐款報告
    • 年度報告
    • IFCN認證與申訴
Account